中國僑都院士之鄉
江門五邑是院士之鄉
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面積
孕育了34位院士
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東第一
其中包括陳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等著名院士,涉及人文社科、物理動力、生物化學、醫藥衛生等多個學科領域。這34位院士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1949年以前當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
製圖/方藝
在江門,還有著一條在全國絕無僅有的道路,被稱之為江門的“星光大道”,亦是濃縮了江門百年發展足跡的厚重見證,它就是我國第一條以兩院院士命名的路——“院士路”。
院士路長約2.7km,連通了五邑大學與五邑華僑廣場,坐落在江門最為繁華而充滿活力的區域。這裡不僅有熱鬧的人群和穿行的車輛,在綠樹的掩映下,道路兩邊還設立了數十位五邑籍院士的雕像,更是為路過的人們訴説著江門厚重的人才底蘊,成為了江門面向全國的一道獨特風景。
院士路兩旁分別設立江門五邑籍院士藝術塑像。周華東 攝
宗師巨匠燦若群星,院士之鄉鐘靈毓秀。一直以來,五邑地區的人們都有著一種“敢闖”的精神,“走出去”成為了一代代五邑人才的人生座右銘,在激蕩的歷史歲月中,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生根發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光發熱,成為了近代以來助力中國發展、改革的重要“生力軍”。
即日起,發佈君將推出“中國僑都院士之鄉”專題報道,展示五邑籍院士風采,激發廣大幹部群眾以高昂鬥志、沖天幹勁奮力開創工作新局面,為江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凝心聚力、貢獻力量。敬請關注。
34位五邑籍院士
他們是怎樣成長起來的?
他們取得了什麼成就?
“院士之鄉”是如何煉成的?
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Ⅰ仰望五邑籍院士的燦爛星光
為實現航太夢勇攀高峰
江門的人傑地靈
比它的風景名勝更值得人讚美
“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生於江門恩平
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和人民空軍發展
帶來了深遠影響
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思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不少五邑籍院士繼承了馮如未竟的事業,為實現航太夢,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勇攀知識高峰——梁啟超之子梁思禮是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也是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梁思禮和第一代航太戰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創建起完整堅實的中國航太事業,使中國居世界航太強國之列。他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端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他對航太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太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太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梁思禮曾説:“能為此奉獻一生,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
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太飛行器設計、高速碰撞力學家李椿萱
抗戰烈士之子李椿萱是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太飛行器設計、高速碰撞力學家。衝破阻撓回國後,他像海綿擠水一樣,擠出的全部是智慧和才幹,爭取一切時間日夜奔忙,最終在飛行器空氣動力學、高速碰撞力學、粒子束動力學及計算力學等多種學科及相關工程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成果。
飛行器導航、制導與控制學家馮培德
懷著同樣的情懷,和馮如一樣來自恩平的飛行器導航、制導與控制學家馮培德長期擔任飛機慣性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在捷聯慣導系統、地面車定位/定向系統、飛機著陸導引系統、鐳射陀螺和微機中感測器(MEMS)的研製工作中做了奠基性、開創性的工作。
為發展化學工業作貢獻
化學工業在經濟發展中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化學工業領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改變著改變了人們的生産與生活方式
在這一領域
五邑籍院士的表現
同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理論研究方面
有機化學家黃乃正
★有機化學家黃乃正在紅黴素的全合成、高張力分子的合成及若干天然産物的全合成領域,合成了多個在有機化學領域難度極高且極具重要理論意義的分子,其研究水準居世界領先地位。
光譜化學家黃本立
★光譜化學家黃本立創立了可測定微量難激發易揮發元素;建立了國內第一套AAS裝置和鉭舟無焰AAS裝置。
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家郭景坤
★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家郭景坤在陶瓷與金屬封接研究、纖維補強陶瓷基合材料、奈米陶瓷、多相材料研究等領域有重要貢獻。
結構化學家麥松威
★結構化學家麥松威在水含包合物的研究中,發現首例具有開口多面體空籠結構;開闢了新型尿素/陰離子包合物的發展方向;提出陰離子最高配位數的概念等,其學術成果被廣泛採用。
化學工程學家余國琮
★化學工程學家余國琮提出了比較完整的不穩態蒸餾理論和分批蒸餾多變參數新策略及相應技術,指導了石化及化工工業中的大量蒸餾塔改造。
應用方面
無機化學家任咏華
★2001年,當年僅38歲的任咏華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全國矚目。這位年紀輕輕的無機化學家系統地設計和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和化學感測器配合物;利用各種橋連配體,設計及合成了多種多核金屬簇體系的發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結構上呈剛性及線性排列的優點,設計了新型有機金屬錸、銅和銀的發光剛性棒材料……
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家姜中宏
★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家姜中宏先後研製成功三代強鐳射用釹玻璃材料,首次提出用相圖熱力學計演算法,實現了玻璃形成區的半定量預測。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利用電化學與手性催化技術,成功地研究開發出了手性藥物奈普森止痛藥的不對稱合成新工藝,並達到可工業化的標準。
打開生物醫學新視野
生物醫學領域,江門同樣人才輩出。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有12位五邑籍院士,打開生物醫學新視野,為我國的生物、醫學研究貢獻新力量。
植物學家陳煥鏞
陳煥鏞是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創建我國早期的植物研究機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收集植物標本,建成中國南方第一個植物標本室。
細胞生物學家薛社普
薛社普是我國細胞生物與生殖生物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細胞分化調控研究的開拓者,在細胞生長與分化調控研究領域開創了紅細胞排核機制的研究。
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
葉玉如首先或參與發現了NT3、NT4和NT7三個新的神經營養素,在2002年代表中國參評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特別榮譽稱號。
水稻育種專家黃耀祥
黃耀祥是水稻遺傳育種及其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專家。上世紀50年代總結提出作物生態育種決策,開創水稻矮化育種,促進我國秈稻矮稈化,居國際領先地位,被譽為“中國半矮稈水稻之父”。
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學家黃翠芬
黃翠芬獲中央軍委授予“模範科學工作者”稱號;她的丈夫周廷衝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倆是一對受人尊敬的院士夫妻。
外科學專家黃志強
黃志強被稱為我國膽道外科的奠基人。在肝膽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科研、教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實踐,取得突出成就,貢獻卓著。
心血管病學專家陳灝珠
作為我國心血管病研究的先行者,陳灝珠在70余載從醫路上砥礪前行,勇於開拓,勤於進取,在臨床領域不斷創造著奇跡。他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的醫生,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
內分泌專家史軼蘩
史軼蘩是中國現代內分泌學奠基人之一,中國應用神經內分泌藥物治療下丘腦—垂體疾病的開拓者,她帶領完成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
湯釗猷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在肝癌的早診早治、復發轉移的研究居世界領先。創立“亞臨床肝癌”學説,是湯釗猷肝癌研究生涯中的第一個重大突破,不僅挽救了無數肝癌患者的生命,也讓湯釗猷獲得了美國癌症研究所頒發的金牌獎,以及我國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微生物藥物與細胞工程學家甄永蘇
甄永蘇從事微生物來源的藥物研究,主持研製平陽黴素、爭光黴素、光輝黴素、博安黴素等抗腫瘤抗生素,其中平陽黴素被收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並被列為國家基本藥物。
眼科學專家李紹珍
李紹珍是我國眼科學界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她主持的《白內障防治研究》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995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她主編的《眼科手術學》于1999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乳腺外科專家宋爾衛
乳腺外科專家宋爾衛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在國內早期開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術,併發現保乳術保留的腫瘤微環境組織對後續抗腫瘤免疫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
江門開平中微子實驗站位於開平金雞鎮一個偏僻大山中,建成後將幫助我國搶佔世界中微子研究領域的最前沿陣地。
計算力學、土木工程學專家張佑啟
包括開平中微子實驗站在內的一個個奇跡般的工程,離不開五邑籍院士在科技領域的貢獻——計算力學、土木工程學專家張佑啟開拓了有限元法在結構力學、特別是板與殼的研究。1967年與Ziewkiewicz教授合作撰寫了世界第一本有限元法專著,研製了英國第一套有限元軟體並應用於Clywedog水壩的計算。1967年創造了有限條法,奠定了半解析有限元法的基礎。
物理學家朱經武
著名物理學家朱經武在1987年1月,利用液態氮將由超導溫度提高至攝氏零下180度,發掘新超導材料獲得成功。他也是高溫超導研究的先驅者和液氮溫度超導電性發現者之一。
物理學家蔡睿賢
物理學家蔡睿賢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國家重要科技項目,包括國家攀登B計劃、國家973、863計劃與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物理學家鄺宇平
祖籍臺山的物理學家鄺宇平在國際上首次建立強子躍遷的合理模型,作了大量的預言,被後來的實驗證實。其在重夸克偶素等方面的創新工作引起國際反響,成果被大量引用,並使他在國際重夸克偶素物理界佔有一席之地。
微波理論學家林為幹
被尊為“中國微波之父”的林為幹是著名微波理論學家,他首次發現一個圓柱諧振腔中有5個同諧振頻率的簡並模可資利用,其外圓內矩的特種截面的數據和公式被大量引用,專著有《微波網路》等。
余艾冰院士
余艾冰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電腦模擬與倣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挖掘歷史人文價值
五邑籍院士更推動著我國人文社科事業的發展。
歷史學、敦煌學家陳垣
被譽為“國寶”的陳垣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著作無數。同時,陳垣在講臺上長年辛勤耕耘,先後擔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一生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
考古學家梁思永
英年早逝的梁思永是考古學家,他從地層學上判定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解決了中國考古學上的這一關鍵性問題。
建築學家、美術家梁思成
在建築土木領域,梁思成是建築學家,同時還是美術家,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
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陳國達
在地質礦物領域,陳國達是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創建了殼體大地構造學進而發展成為地洼(活化)構造理論體系,創立了地洼學説;他還是個詩人。
礦物學家、人文地理學家葉大年
葉大年是礦物學家,主要從事礦物學、晶體化學和礦物材料方面的研究。他開拓了結構光性礦物學的新領域,並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領域的專著。同時,葉大年還是中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作為資深院士和人文地理學術權威,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Ⅱ江門“院士之鄉”如何煉成
崇文重教傳統代代流傳
一個村子出了近50名博士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江門擁有眾多院士,與五邑地區優良的學風密不可分。家家崇尚學識、人人以讀書為榮的優良傳統,改變了一個個人的命運,也改變著家鄉……
祖籍江門的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乃正在參加院士路落成儀式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説:“教育是立國之本,非常重要,注重教育,首先應當注重中小學教育,中小學基礎不紮實,到了大學學習就會很吃力,我們院士之所以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和小時候打下的良好基礎分不開。”
恩平歇馬舉人村。陳立武 攝
五邑地區都有崇文重教的祖訓傳承。在這樣的傳統熏陶下,江門也涌現了不少的舉人村、博士村。明清時,恩平歇馬舉人村學子考取功名或有官職的人有670多人,從九品至正二品的官員有430多人,其中獲舉人以上功名的有285人。近代以來,美國尼克松總統的專職飛機師梁漢一、香港著名粵劇演員芳艷芬、著名書法家梁鼎光等名人也出自歇馬村。
臺山白沙鎮西村
江門臺山市白沙鎮西村是著名的博士村,村子出了近50名博士,有的家庭還是“一門三博士”“兩代六博士”。除了舉人村、博士村,在五邑地區,新會古井鎮皇族村、臺山端芬鎮高原村等在培養人才方面也毫不遜色。
良好家風家訓弘揚美德
啟超家書教導子女報效祖國
縱觀五邑籍院士的成長歷程、精神特質,他們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是愛國為民,兼濟天下,對祖國感情深厚。在本土成長起來的,一心一意為國爭光;曾經出國留學講學的,眷戀祖國毅然回國。
★二是不畏艱難,嚴謹治學。他們嚴謹務實的治學為文之道,他們“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術態度,尤其值得人們學習。
★三是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們不爭名、不圖利、不攬功,無私忘我、默默奉獻;不輕才、不掩才、不誤才,甘為人梯、提攜新人。
這一切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江門,良好家風家訓就是值得不斷挖掘和傳承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在這些良好家風家訓的傳承中,江門誕生了眾多的五邑籍院士。
陳白沙紀念館。景區 供圖
嶺南地區唯一入祀孔廟的大儒陳白沙曾作著名的《戒懶文》,規勸弟子及家族子弟要珍惜時光,勤奮做人、做事、學習而作。在詩篇中,陳白沙通過舉正面例子,讚揚了古人的勤學苦學,是成就事業的必經之道;又通過反面例子,剖析了懶惰懈怠造成的惡果。通過正反兩面的生動舉例,告誡學生勤與懶對人生事業的影響。
梁啟超故居。彭偉宗 攝
梁啟超家族“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也離不開家風家訓的傳承。在400余封家書中,梁啟超常教育子女把個人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報效祖國。梁啟超9個子女7個留學海外,皆學有所成,無一例外回到祖國,體現了愛國家風的良好傳承。
中國僑都開風氣之先
34位院士過半有海外留學經歷
江門之所以涌現出
如此眾多的院士和其他科技名人
也得益於江門市是中國第一僑鄉
有眾多旅居港澳及海外的鄉親
與境外人員、資訊交流頻繁
開風氣之先
記者梳理髮現,江門五邑籍院士過半在境外接受高等教育及讀碩士、博士學位乃至工作過(不包括進修、作訪問學者)。他們接受了較為開放和先進的教育,接觸學習到更多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其事業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圖為開平碉樓。樹炯 攝
院士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強烈的愛國心。陳煥鏞、梁思成、黃本立、葉大年出生於境外而回內地工作;張佑啟、黃乃正也曾回內地工作過一段時間。薛社普、林為幹、余國琮、梁思禮、黃翠芬有相似的經歷:出生於內地,赴美國留學並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五邑籍院士為廣東科技進步、人才培養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陳煥鏞、黃耀祥、李紹珍等長期在廣東工作;陳國達、林為幹曾在廣東工作過一段時間。姜中宏、蔡睿賢、張佑啟等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的雙聘院士。陳新滋是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
周華東 攝
儘管身處外地,五邑籍院士仍一直牽掛家鄉發展貢獻。黃本立是五邑大學的名譽教授;麥松威、黃乃正是五邑大學的客座教授,他們邀請了五邑大學化工係多位教師到其實驗室訪問、進修。梁思禮等向家鄉捐獻文物,為家鄉建設牽線搭橋。甄永蘇等在家鄉的母校建立了獎學金。(記者/高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