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成功創建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71個 78個村鎮成為省文明村鎮,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文化引擎
碧波盪漾,馬路直通,路旁各色花草與整潔村容,映襯成一幅美麗畫卷。從過去的臟亂差到宜居宜業宜遊的全國文明村鎮,橫瀝鎮的蝶變,是廣東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生動實踐的一個縮影。
“環境好了,村民的思想也變了,打麻將的人少了,大家喜歡到公園、湖邊跑步、跳廣場舞,追求健康生活。”東莞市橫瀝鎮居民黃柏容説。
不僅要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還要讓他們的精氣神提上來。去年,廣東成功創建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71個、省文明村鎮78個。廣東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美化鄉村人居環境、煥新鄉風民風、點亮文化生活,為鄉村振興美好藍圖的實現提供強大精神文化引擎。
頭雁引領鄉村美了
孩子在小巷裏嬉戲、村民在家門口經營小商鋪、老人悠閒地在村廣場跳舞……如今,走進橫瀝鎮的各村小巷、景點,水美天藍、綠樹成蔭,村民圍坐著談天説地,村容村貌變化喜人。
作為橫瀝鎮宣教文旅辦的工作人員和一名土生土長的橫瀝人,黃柏容見證了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實施以來家鄉的蝶變。
廣東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實施以來,橫瀝鎮升級改造了18座公共廁所,改變了農村廁所“難找、難看、難聞、難用”的四難問題;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窩棚、泥磚房等,營造乾淨整潔的鄉村面貌;新增、升級改造逾20個村級廣場、公園,群眾有了更多的休閒娛樂場所。
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催生鄉村振興新動能,還需將黨建與文明村鎮建設有機融合。惠州的“北極”——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在改善環境衛生的同時,不僅拓寬了村道,還在村主幹道兩旁種綠化樹,村莊內外鬱鬱蔥蔥、四季花香。
上東村黨總支書記劉軍文説,上東村的變化,訣竅在於深化“頭雁”工程。依靠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抓黨建,上東村運用農家黨校、“三會一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農村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把村民擰成一股繩,推動文明村鎮建設全面進步。劉軍文介紹,目前村兩委中還有4名大學生加入,為基層黨組織增加了新鮮力量。
群眾齊參與鄉風新了
鄉風民風是文明村鎮的裏子。文明鄉風的形成,關鍵是引導群眾自發參與。
“看到了村裏貼的活動預告,我一大早就過來排隊領卡了。”“大家變文明瞭,還有禮物兌換,多好!”5月24日,江門市新會區司前鎮新建村的村民領到了2021年度的農村積分管理兌換卡。
“村裏事,村民定”——司前鎮新建村積分制管理計劃是2020—2021年新會區社會組織“拔萃計劃”公益項目之一。新建村黨總支書記方健森介紹,項目通過村民議事會制度、村規民約積分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社區治理制度,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務、自覺維護公序良俗。
文明村鎮創建,只有群眾積極參與才有生命力。著眼道德涵養,廣東深入開展文明培育,推動開展弘揚時代新風、文明素養提升、誠信建設提升等十大行動,並細化為30項重點任務,為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供支撐。
“人情大似債,頭頂鍋兒賣。”這形容的是過去農村大操大辦紅白喜事、人情吃喝給農民帶來的負擔。這兩年,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柘陂村陸續成立了志願服務隊、紅白理事會,出臺村規民約“三字經”。柘陂村將法治、德治、自治嵌入“村規民約”中,還積極發動知名鄉賢與德高望重的老人加入本村紅白理事會,逐家逐戶做工作、搞宣傳,使村裏逐漸形成“厚養禮葬”“喜事新辦”的風氣。
目前,廣東省100%的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讓文明新風在嶺南大地吹起來。
藝術走下鄉文化亮了
麒麟舞、潮汕方言歌、情景舞蹈、竹笛獨奏、潮州鑼鼓樂……在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走訪基層文藝展演潮安分會場,台下不時傳來觀眾的歡聲笑語。一場場文藝展演,把文化大餐送到群眾家門口。
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而創建文明村鎮要有文明的公民為底蘊。漫步于上東村,瑤族特色文化廣場和帶有瑤族圖騰的特色建築映入眼簾。村民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都會進行瑤族“舞火狗”民俗活動。在政府的支援培育下,傳統瑤鄉民俗得到了傳承發展,既增強了鄉民共同的文化信仰,也讓外地遊客紛至遝來。
橫瀝鎮通過挖掘鄉村特色和文化底蘊,讓群眾享受橫瀝美景、體驗橫瀝文化魅力。其中,新四村“678藝時代”項目通過統租老屋,開發文創項目,依託上世紀60年代的建築,展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歷史風貌,將一個閒置率達九成的普通小舊村,活化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鄉村文旅網紅地,今年春節期間,日均遊客量達8000多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東還舉辦“同飲一江水”廣東勞動者歌唱大賽、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等全省性文化惠民品牌活動,持續開展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戲曲進鄉村進校園等文藝演出和文化服務,極大地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一個個特色文化品牌星羅棋佈,點亮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為鄉村文化産業振興注入了活水,讓美麗鄉村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記者/吳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