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廣州、深圳,上半年在疫情衝擊下保持可觀經濟增幅;東莞也已破5000億元的成績單,為全年破萬億目標埋下伏筆……粵港澳大灣區新動向正浮出水面:不動聲色推進的的動能轉換。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韌性的一面。
前瞻佈局
看到深圳經濟數據,不少人感嘆:“深圳是否放緩了腳步?”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多角度一起看。從規模上看,上半年,在廣東5.7萬億元GDP裏,深圳佔1.4萬億元,總量仍居全省第一;從環境上看,深圳這個成績,是在高度變化、高度承壓的外部經濟環境下取得的。事實上,在全國經濟加速恢復的同時,深圳利用時間窗口佈局5G場景應用、人工智慧等一大批重大産業項目,提前為深圳發展蓄力。數據顯示,1—6月,深圳新登記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27812戶,同比上漲62.5%。從供給端看,高技術産品産量也在進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深圳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79.5%,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産量分別增長3.28倍和1.21倍,3D列印設備産量增長32.4%。
再看廣州,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態勢,讓人感到發展澎湃動力。上半年,廣州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4082.84億元,同比增長14.9%。在廣州上半年過萬億元GDP中,超1/3來源於新動能。在産業結構調整中,廣東推動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40.1%,佔工業投資比重達38.7%。與此同時,不斷壯大先進製造業,推動先進製造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六成。上半年,廣州新材料、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分別增長1.2倍、37.9%和25.0%,為廣州經濟長遠發展儲備動能。
動能轉換
工業佔GDP超過一半,是佛山、東莞經濟的“護城河”,動能轉換,也是從工業落筆。
佛山上半年GDP達5474.12億元,增速居廣東第一。然而在全國23座萬億GDP城市中,佛山市製造業雖佔比最高,但製造業大而不強。
前不久,經過4個月調研,30多次修改,佛山發佈《佛山市推進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若干措施》,被媒體稱之為“一座製造業大市的數字化轉型官宣。
上半年經濟數據公佈,東莞GDP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12%,萬億目標在望。在數字化轉型上,東莞出現在“新一代電子資訊、軟體與資訊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支柱産業集群。今年,東莞提出投入200億元構建戰略性新興産業基金,佈局七大産業基地,從年初起,松山湖生物技術産業基地、東部智慧製造産業基地相繼掛牌。
然而,對於製造業城市來説,短板仍然是服務業。工業可以守住基本盤。更大的動能轉換變數,來自第三産業。
七人普數據顯示,東莞成為繼廣深之後,廣東省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這也成為了東莞産業結構調整的一張王牌。在消費市場方面,東莞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2%,高於全國、全省0.2和3.6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技改推進
上半年中山的表現,成為大灣區經濟發展韌性的一個縮影:2021年上半年,中山地區生産總值為1651.20億元,同比增長16.4%,兩年平均增長4.3%。
這個數字亮點在於,從2019年GDP增速1.2%到如今的16.4%,實現較大提升。近日,中山公佈全市2410家定點監測企業用工規模62.23萬人次,同比上升2.63%,是近兩年來首次回升。
用工量是觀察實體經濟運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中山用工量為何能實現增加?變化來自市場訂單的增加和技改推進帶來的用工結構變化。
一邊是工業技術改造,機器換人,一邊是技工需求增加,背後是中山城市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近兩年來,中山市定點監測企業用工隊伍中技工總數上升3.16%,高於普工升幅的2.63%。今年4月,為滿足企業對技工需求,中山發佈實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計劃,目標是從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萬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總量達95萬人,佔就業人員總量40%以上。
南方城市智庫認為,從廣深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貢獻提高,到佛莞不約而同開啟的數字化轉型,再到中山用工結構變化……都是上半年大灣區動能加快轉換的生動注腳。(記者/朱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