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小紅樓”再次響起上課鈴

發佈時間:2021-07-22 08:49:29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馬藝天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正式開放試運營,廣東第一個黨支部在此誕生 “小紅樓”再次響起上課鈴

“小紅樓”二樓的展館區域。南方日報記者 梁鉅聰 攝

“叮叮叮”,一陣清脆的上課鈴聲傳來,學生們魚貫而入,一堂黨課開始了。7月19日上午,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小紅樓”場景復原區內舉行了場館修繕後的首場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這裡是廣東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在這裡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非凡。”廣東省中共黨史學會原副會長黃振位説。革命先輩譚天度的後人譚霆也參觀了展館。經過數月的修繕,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也于當天正式對外試運營,市民可通過線上預約進行參觀。

初心之地百年後再迎“上課鈴”

走進位於廣州越秀區素波巷的廣州市第十中學,一棟紅磚青瓦的雙層建築就是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所在地,廣東第一個黨支部就在這裡誕生。1928年,廣州市第十中學的前身興華中學在宣講員養成所的遺址上重建了現在的建築本體。1995年,經原宣講員養成所教師譚天度指認確定其為遺址所在。

“當年我陪譚天度老人過來確認遺址的時候,他説就是這裡。”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曾慶榴回憶説,“在樓上的展廳裏,我看到有一份《敬告罷工海員》書,留意到落款的地方寫著‘共産黨廣東支部1922年2月6日’,這是現在能找到最早出現廣東黨支部字樣的一份印刷品。”

100年前,譚天度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在這裡敲響了上課鈴,注音字母訓練班、廣州機器工人補習班等課程在“小紅樓”拉開序幕。100年後,一場黨史課在這裡開始,越秀區委黨校教師任欣虹帶領學生們回到熱血沸騰的大革命時期,學生們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這堂黨課是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完成修繕及展陳提升以來,迎來的首場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也于當日正式對外試運營。廣州市第十中學校長黃勁雄説:“未來我們會結合越秀少年紅色史跡講解隊活動,培養一批十中學生講解員,為前來參觀的市民講解。試運營期間主要通過線上預約的方式針對團體參觀開放,運營成熟之後,將會對個體參觀開放。”

通過展陳與遊客産生共鳴

走進修繕佈置後的“小紅樓”一層展陳室,仿佛穿越了歷史。從墻上挂著的鐘錶到桌面擺放的練字用的石板,每一處細節都力爭還原舊貌。

“這個展廳是對當時養成所上課場景的一個復原,是根據1964年養成所學員和教員的回憶而進行的情景復原。”講解員周子晴介紹,在展示廳靠後的位置,一張木桌,幾張木凳,墻上挂著兩件長衫。“我們通過這個展陳,儘量還原當時的場景。來訪的遊客可以想像當年陳獨秀先生從他居住的看雲樓走到養成所,在這裡洗把臉換上長衫,在這裡與養成所的譚平山、譚植棠共商大事的情景。”

在二樓展廳內,一個個玻璃展示框中,歷經約百年的史料原件靜靜躺在裏面。“這一個是《新青年》第九卷第三號的原件,也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周子晴介紹説,“當時因為陳獨秀先生沒有去參加中共一大,所以他在1921年7月1日刊出的這本《新青年》裏發表了一篇文章《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委婉地發出了中國共産黨即將誕生的信號。”

“通過收集相關資料、資訊和照片,確定墻面為清水紅磚墻面,但保存情況不明。若剝離過程對紅磚損壞嚴重,則有違文物修繕原則。”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嶺南所宣講員養成所項目設計負責人梁智堅説,“所以在施工單位的配合下,在隱蔽位置做了一個小型探方,檢驗剝離措施是否可行,並檢查原墻面情況。幸運的是,後貼瓷磚能剝離,施工工藝對文物本體影響不大。”

“對於建築物本身,它是一棟古建築,修舊如舊、尊重歷史是對它最基本的態度。”負責修繕、布展的團隊德博文化負責人李巍説,“遺址的開發與活化要求我們使用和配置好這個展場,因此我們設計了許多獨特的工藝來儘量減少對古建築的擾動,而又能達到一個公共開放場館的基本需要。這是一種堅持與妥協之間的不斷調整。”(記者/馬藝天 實習生/胡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