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廣東推出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若干措施

發佈時間:2021-07-15 14:17:51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黃堃媛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廣東石窟寺 地方特色濃

日前,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

根據《廣東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名錄登記表》顯示,這類遺跡主要集中在廣州、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湛江、肇慶、清遠、潮州、揭陽、雲浮11個地市,共計31處。其中,韶關佔比最高,高達7處。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目前已組織各地文物部門、專業技術團隊推動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基本摸清省內石窟寺遺存數量及保存狀況的家底。

通知指出,廣東省將加強石窟寺基礎性保護工作、規範石窟寺旅遊開發活動、提升科技展示水準、建立石窟寺安全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經費保障等,切實加強廣東省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

其中,通知要求完善石窟寺安全保障體系,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實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嚴厲打擊盜賣走私石窟寺文物、損壞損毀石窟寺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等違法犯罪行為。

2020年起,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各地文物部門、專業技術團隊推動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

經過歷時五個多月的專項調查工作,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的一線隊員對省內31處石窟寺、365處石刻及摩崖造像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資料整理,基本摸清了廣東省內石窟寺遺存數量及保存狀況的家底。

專家介紹,從調查的成果來看,廣東地區的石窟寺在年代、風格等方面都與我國北方有所不同,除了始建於南朝的韶關市樂昌市江灣村西石岩寺,以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龕岩摩崖石刻為代表的6處石窟寺開鑿于隋唐時期外,其餘石窟寺的開鑿時間均在宋代以後,以明清為主,且形制與風格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專家推測,因為地處三江共同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帶,珠江三角洲範圍內可供開鑿石窟寺的地貌相對較為稀缺,這一區域內現存的石窟寺數量較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佛跡洞是為數不多的代表。

佛跡洞開鑿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海光禪師率徒鑿岩而成。洞中利用一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岩石鑿成彌勒佛臥像一座。據清·崔弼輯《波羅外紀》載,時有“海光寺在(南海神廟)廟內東邊……有袒腹佛盤睡其左,遊者必摩挲其臍,謂可求子云。”佛跡洞位於南海神廟東北方,與南海神廟直線距離僅數公里,可能是南海神廟內海光寺的海光禪師為弘揚佛法,在近處尋山岩鑿佛而成這處石窟寺。(記者/黃堃媛 通訊員/粵文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