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農業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發佈時間:2021-07-07 14:07:24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原標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2021年3月31日)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精神,現結合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分區域指導、分層次推進,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確保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二)目標任務。2021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糧食總産量不低於1267.6萬噸,生豬産能恢復到正常年份水準,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水準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就業狀況持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快於城鎮居民;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提升;農村改革重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到2025年,廣東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珠三角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基礎更加牢固,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基本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3︰1,力爭所有縣(市、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鄉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基層基礎不斷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更加有力,鄉村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強化現有幫扶政策銜接。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強化領導體制銜接,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工作體系銜接,在工作力量、組織保障、規劃實施、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一體化推進。強化財政投入政策銜接,統籌用好中央有關涉農資金、省級涉農統籌整合資金、幫扶資金及自身可支配財力等,重點支援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幫扶工作。

(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預警,持續跟蹤收支變化、“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情況,定期檢查、動態清零。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防範因病因殘返貧致貧。廣泛開展農産品産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健全扶貧資産管理臺賬和制度體系,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産管理和監督。高標準做好東西部協作工作,深化拓展協作領域,助力協作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五)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開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完善縣鎮結對幫扶關係,整合珠三角鄉村振興對口幫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等資源,實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力量+志願者”組團式幫扶。突出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産業發展、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美麗鎮村建設等重點工作。選擇一批大企業連片包鎮開展幫鎮扶村。優化打造鎮域産業發展集聚區,培育鎮域鄉村産業發展綜合服務體,提升鎮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能力。支援志願者以及城市衛生、文化、科技、教育人才下鄉,參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探索開展高校畢業生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開展扶貧開發“雙到”村和2277個原相對貧困村幫扶工作“回頭看”,將農民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縣(市、區)和省際邊界縣(市)納入重點幫扶地區。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健全社會力量幫扶精準對接機制。

(六)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分層分類及時落實幫扶政策。加大低收入勞動力就業扶持力度。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産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按規定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並按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七)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建立糧食安全生産協調機制,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2021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不低於3308萬畝,“十四五”期間糧食年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水稻等口糧種植面積,拓展特色旱糧産能,粵東粵西地區重點建設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保護區、發展藍色産業帶漁港漁業經濟,粵北地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各地級以上市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推進水果標準化種植,建設熱帶優質水果、落葉水果産業發展帶。穩定蔬菜面積,推動蔬菜産銷區域合作,促進季節、區域、品種結構均衡。推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支援引導花卉、苗木、茶葉、油茶、南藥等特色産業做精做優。支援糖蔗、天然橡膠等産業發展。培育農産品貿易新動能,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農業交流合作,支援農業企業融入全球農産品産業鏈。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八)強力推進農田品質提升。建立耕地“田長負責制”,糧食生産功能區穩定在1350萬畝以上。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攻堅行動,開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60萬畝。實施新一輪墾造水田行動,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健全農田管護機制,落實管護獎補經費,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包撂荒耕地參與高標準農田、墾造水田後期種植管護。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禁違規佔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防止耕地“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産。開展撂荒耕地整治,各地級以上市2021年完成50%存量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消滅”15畝以上的連片可復耕撂荒耕地,到2023年可復耕撂荒耕地全部復耕。推進殘次果園及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選址條件的地塊恢復為耕地。健全耕地品質監測監管,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監管機制。強化土地流轉管理、設施農業用地監管等,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品質有提高。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佔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廣東省內調劑,所得收益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

(九)打好種業翻身仗。實施種業翻身仗攻堅行動,制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種業高品質發展。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重點推進種質資源深度鑒評、重要基因挖掘和地方優勢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種質資源庫(圃、場、區)。推進種業創新和資源共用平臺建設,提升廣東(深圳)現代生物育種創新中心、廣東南亞熱帶種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水準,加快打造廣州、深圳國際種業矽谷(中心)。實施“現代種業”重大專項,重點開展白羽肉雞等種源“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良種科研聯合攻關、種豬等重點領域育種攻關,以及優質稻等優勢領域攻關研究,育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突破性新品種。支援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前沿育種技術研究,以及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及其選育新品種的生物安全評價,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加快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支援廣州公豬和淡水魚、茂名荔枝和羅非魚、湛江對蝦、雲浮畜禽和南藥以及清遠麻雞、雷州半島二線南繁等重大基地建設。深化科企融合,支援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組建廣東種業集團公司,內設種業創新研究院,引導重點農業院校、優勢科研單位和首席專家團隊加盟。開展國內外種業交流合作,強化種業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快良種推廣和成果轉化。建立種業投入機制和種業創新機制,加快種業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實行種業專家“揭榜挂帥”制度。

(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積極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改造工程、撂荒耕地水利工程,加強“五小”農村水利設施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泵站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及小水電安全生産標準化全覆蓋,到2025年全部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加快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應用推廣,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5%。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援機制,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等建設,支援深圳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開展科技産業一體化創新轉化行動,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鞏固推廣“院地合作”模式,支援高校和科研院所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大糧食生産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等機具補貼力度,強化智慧農業裝備研發推廣,支援深圳探索建設現代農業裝備研究平臺,到2025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5%以上。

(十一)強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深入打造“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探索建設現代種業、設施裝備、數字農業等功能性産業園,打造區域性農業産業集群,到2025年培育100個省級功能性現代農業産業園,認定300個農業專業鎮,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及農業産業強鎮,組織開展農業産業鏈“鏈長制”試點工作。強化現代漁業産業示範區和林業産業示範園區建設,推進深圳國際食品谷、中國(深圳)農業食品創新産業園區等建設。構建以産品為主線、品質控制為核心的全産業鏈標準體系,整合一批先進適用的綜合體,打造一批全産業鏈標準整合應用基地,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保障優質農産品供給。支援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到2025年打造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00家。推進家庭農場提質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到2025年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戶覆蓋率達到60%以上。做大做強“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實施地理標誌農産品保護工程,到2025年培育10個品牌價值超100億元的區域公用品牌。強化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産生活綜合平臺,支援廣東韶關、廣東江門、廣東肇慶和16個縣(市、區)開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反映全産業鏈的農業及相關産業統計核算。

(十二)推動畜牧業和水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小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型、粗放養殖向綠色科學養殖轉型、小型屠宰廠(場)向現代化屠宰企業轉型、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將畜禽産能、規模化率納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推進畜禽養殖場(小區)標準化升級改造,打造養殖、屠宰、加工配套産業鏈,推動畜牧業工廠化、園區化、産業化發展,推進小型屠宰場點關停並轉和屠宰企業標準化建設工作。實施大灣區百萬畝魚塘綠色轉型工程,納入珠三角“五美”專項行動範圍,引領內陸漁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實施水産綠色健康養殖行動,推廣集裝箱迴圈水養殖、池塘工程化迴圈水養殖、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等新模式。實施漁港建設攻堅行動,落實港長制,到2025年建成20個區域性中心漁港。優化近海灘塗養殖和捕撈業,落實海域使用金徵收降費和漁港漁業産業園創建等扶持措施,實施海洋牧場建設重點攻堅戰,提升深海網箱養殖能力。有序發展遠洋漁業,組建遠洋漁業集團,提升遠洋漁業綜合實力。

(十三)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農業發展專項行動。將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相關知識納入各級領導幹部培訓內容,作為新型職業農民適用技能培訓的必修課。強化農業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資訊運用成本,探索將數字農業裝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鼓勵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遙感、人工智慧等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與創新。加快農業生産、鄉村治理與資訊技術的深度融合,搭建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數字平臺。培育數字農業社會組織和專家隊伍,組建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聯盟。大力培育數字農業創新團隊,創建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區,以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為重點,推進數字農業産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覆蓋農業全産業鏈條的數字農業矽谷。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無人農場、5G智慧農業試驗區、科創園建設。建設一批數字農業試點(示範)縣,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式。

(十四)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實施區域生態迴圈農業項目,推進國家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推進農業清潔生産,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加大農業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推進耕地分類管理,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規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與管理。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回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雙控”要求,實行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5。加快珠江、韓江、鑒江、漠陽江等重要流域以及新豐江等重要水庫水源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促進自然水域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大近海灘塗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減少河流湖庫、近岸海域投餌網箱養殖。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十五)強化農産品安全生産。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推進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市)創建。完善動物疫病、農作物病蟲疫情和農藥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全面落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及草地貪夜蛾、紅火蟻等農作物病蟲疫情防控措施,開展動物疫病凈化和無疫小區建設。加強農業投入品規範化管理,健全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追溯體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增效及飼料“禁抗”。在生態環境敏感區域探索實施化肥、農藥實名制、配額制購買和經營。建立農業外來物種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外來物種引入管理。開展農産品“不安全不上市”和漁船“不安全不出海”專項行動,構建農産品品質和安全生産長效監管機制。深化海洋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提升行政執法效率。

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十六)全面提升村莊規劃實用性。2021年底前,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撤並消失等村莊類型,嚴格控制村莊搬遷撤並範圍,嚴禁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撤並村莊。推動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重新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2022年底前,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對不再重新編制村莊規劃的村莊,可在縣(市、區)、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明確村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和建設管控要求,作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的依據;對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內的村莊,通過編制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對原有村莊規劃進行覆蓋更新,實現鄉村地區法定規劃全覆蓋。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尊重村莊自然地理格局,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加強規劃管理,嚴格按照規劃有序開展各項建設,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2021年底前組織開展縣鎮村規劃編制落實情況的檢查督查。

(十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鞏固提升農村環境基礎整治成果,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域自然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務,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管護機制基本建立。實施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深入推進圩鎮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範圍逐步擴大到農墾區、林區。紮實推進“廁所革命”,全面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品質。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持續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與管護一體推進,到2025年全面建立村莊保潔機制和農村廁所、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作維護機制。發揮河長制湖長製作用,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推進“清四亂”、“清漂”常態化規範化。因地制宜推進鄉村地區鄉野型、自然生態型碧道建設。深入推進村莊潔化綠化美化行動,2025年前實現每年綠化美化鄉村1000個。

(十八)加快補齊農村突出短板。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統籌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摸查,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2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50%、到2025年達到60%以上,基本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實施農村違法亂佔耕地建房整治攻堅行動,深入開展農村違法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繼續推進農村危險破舊泥磚房、削坡建房風險點整治以及“兩違”建築整治清拆,到2022年75%的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務,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務;完善農房建設品質安全標準,健全監管體制,2023年9月底前完成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區農房抗震改造;深入開展農村“三線”整治,到2022年行政村“三線”整治完成率達到75%,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完成“三線”整治。實施農村供水保障攻堅行動,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統籌推進縣鎮村集中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因地制宜解決農戶安全飲水問題,到2022年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

(十九)持續推進鄉村風貌提升。制定村莊風貌提升指引,強化農房規劃選址、用地管理和風貌風格管控。推進存量農房微改造,到2025年珠三角地區80%、粵東粵西粵北地區60%以上存量農房完成微改造。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推進各地因地制宜梯次創建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2021年底前所有示範村建成美麗宜居村,到2025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80%以上、珠三角地區10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鼓勵企業和公益性團體參與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實施鄉村風貌帶建設工程,連片連線建設美麗鄉村,推進每縣(市、區)建設1個、廣東墾區建設6個鄉村風貌示範帶,到2025年“四沿”區域美麗鄉村風貌帶基本建成。深入推進珠三角地區“五美”專項行動,逐步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拓展。深入開展“四小園”建設和美麗庭院示範創建。加強傳統建築、傳統村落保護。

(二十)加快發展鄉村美麗經濟。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與創意體驗農業,力爭到2025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人數突破1.8億人次。推進“農業+”、“漁業+”、“林業+”,強化珠三角都市農業休閒核心區、北部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區、沿海休閒漁業與漁港旅遊帶、粵港澳創意農業體驗灣區、森林康養和森林旅遊休閒養身試驗區建設。開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創建,打造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鎮、村和風情小鎮,塑造“粵美鄉村”旅遊品牌。發佈鄉村特色産品和鄉土手工藝能人名錄,打造“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産業招牌。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宅基地,按照規劃要求和用地標準改造建設民宿、創意辦公、拓展培訓、鄉村旅遊等鄉村體驗活動場所。鼓勵各地級以上市每年舉辦民宿招商推介會,支援引導民宿業發展。支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

(二十一)加快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堅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發展,著力推動各類基礎設施進村(自然村)入戶(農戶)到田(農田)。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推進農村公路聯網升級改造,到2025年三級及以上農村公路銜接高速公路、鄉鎮比例達到100%。實施村內道路建設攻堅行動,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自然村)入戶(農戶)傾斜。全面實行路長制,加強農村資源路、産業路、旅遊路和村內道路建設,強化農村道路橋梁安全隱患排查和交通安全監管,落實管理養護主體責任。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加強鄉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強化農村及偏遠地區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網路、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強岸上網路基站建設,提升海上網路通信能力。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準。因地制宜推進燃氣下鄉,支援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支援各地將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護投入一體謀劃、統籌推進,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産權歸屬和運作管理責任,探索多元投入渠道,健全運營管護長效機制。

(二十二)加快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鎮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準,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採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準。深化基層慢性病管理醫防融合。加強農村重點傳染病監測研判,強化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持續提升鄉村醫生醫療服務能力。加強縣級醫院建設,持續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佈局建設汕頭、韶關、湛江等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分別輻射帶動粵東、粵西、粵北縣域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發展。加強縣域緊密醫共體建設,實行醫保總額預算管理。加強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完善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準均衡。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標準。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推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發展農村中醫藥事業。提高農村教育品質,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落實常住人口規模4000人以上行政村舉辦規範化普惠性幼兒園,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支援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健全縣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

(二十三)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完善縣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加快推進以中心鎮為單位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産品專業批發市場、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産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廣東供銷冷鏈物流網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實施電子商務下鄉進村和農産品出村進城支撐工程,推動城鄉生産與消費有效對接。鼓勵出臺促進汽車及綠色、智慧家電産品消費補貼政策,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援政策,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

(二十四)提升農民就業創業品質。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強鄉村公共就業服務隊伍建設,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持續推進“鄉村工匠”、“農村電商”、“高素質農民(漁民)”培育,促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和增收致富。將外出務工和本地就業創業農民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對象,鼓勵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實施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發展面向鄉村的網路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合理開發一批鄉村公共服務類崗位,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深入實施青年就業啟航計劃,為符合條件的農村失業青年提供服務。

五、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

(二十五)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動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統籌縣域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壯大縣域經濟,承接適宜産業轉移,培育支柱産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加快小城鎮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有序引導農民集中到鄉鎮居住。高水準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和10個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市),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支援佛山南海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援各地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

(二十六)強化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投入保障。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省級財政預算內資金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落實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援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確保到2025年廣東全省土地出讓收益投入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重點支援廣東省內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市縣兩級和廣東省直部門的積極性。做好高品質項目儲備工作,鼓勵地方政府新增債券優先用於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項目。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作用,採取直接補助、貼息等方式,撬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發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引導作用,加大項目投資落實進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設立農業産業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二十七)強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將落實點狀供地政策情況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內容,保障分散佈局的鄉村産業實際用地需求。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建設用地需求。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騰退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所在村建設需要。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開展入市試點,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出臺土地徵收成片開發的政策,縮小土地徵收範圍,規範徵地程式,維護被徵地農民和農民集體權益。

(二十八)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健全適合鄉村特點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專業人才職稱評價改革,強化人才服務鄉村激勵約束。優化實施“揚帆計劃”,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圍繞重點産業、特色産業打造引領支撐産業發展的人才隊伍。進一步建好用好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等,到2023年高校畢業生志願服務鄉村振興的在崗志願者穩定在1萬人,到2025年累計選派不少於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首席專家走訪基層”項目,推進縣域內人員“統招統管統用”,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專項招聘和農村衛生人才定單定向培養。加強涉農高校、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大力培訓培育鄉村基層幹部。發揮開放大學體系辦學網路覆蓋城鄉的優勢,加大鄉村振興實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力度。發揮省級以上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範縣的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提升鄉村工匠技術技能水準。推進地方專項計劃招生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農林、醫學、師範等專業傾斜,進一步落實急需緊缺涉農專業提前批次錄取工作。優化農村專業人才編制管理、職稱評聘機制,涉農科技、規劃、建設類等專業人員晉陞高級職稱應有一定期限的服務農村經歷。積極發揮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二十九)強化金融服務。實施金融支援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建立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專項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涉農金融機構支援鄉村振興作用。建設廣東金融支農聯盟,發揮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作用,加快推進“廣東農業高品質發展板”建設,著力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題。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依託“農融通”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支援市縣構建域內共用的涉農信用資訊數據庫。穩妥規範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産品和服務創新。支援金融機構規範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提升農業産業鏈整體金融服務水準。全面推行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積極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農支小的作用,加強政銀擔保合作。建立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品種儲備及動態調整機制,支援開辦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加大力度推廣嶺南特色水果、水産養殖、制種保險。探索推進區域産量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試點以及大宗農産品“保險+期貨”試點、“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到2025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覆蓋廣東全省種養業品種,基本建成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階段相適應、與農戶風險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落實支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涉農産業發展、農村消費、農民創業就業、農戶小額貸款等服務“三農”的減稅降費政策措施。

(三十)深化新一輪農村改革。加快完善農村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嚴格落實“一戶一宅”,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探索賦予宅基地使用權作為用益物權更加充分的權能,規範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頒證工作。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開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改革試點,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務,到2025年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清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機制。強化資源整合、政策整合,整縣探索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實施村莊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辦法。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農民工匠”等做法,吸納更多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持續深化農墾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珠三角地區“村改居”社區綜合配套改革。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三十一)強化黨領導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強化由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領導的專項小組或工作專班設置,建立任務落實臺賬,定期調度工作進展。紮實推進領導幹部深入基層定點聯繫涉農縣(市、區)工作。壓實市縣鎮主體責任,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市縣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評考重要內容,強化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和鄉鎮黨委書記“一線施工隊長”職責。舉辦縣委書記培訓班,提升縣委書記領導農村工作和抓鄉村振興的能力水準。縣委書記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規範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置,強化人員配置。2021年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完成省市縣三級扶貧工作機構職能調整優化工作。

(三十二)全面提升“頭雁”工程品質。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推動村“兩委”班子實現年齡和學歷“一降一升”。在有條件的地方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同駐鎮幫鎮扶村定點幫扶機制有機銜接,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加強村級後備力量建設,實施“人才下鄉、幹部返鄉、能人回鄉”計劃。拓寬農村發展黨員渠道,注重在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激勵關懷,逐步提升待遇保障水準。

(三十三)強化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推動下放更多的管理職權到鄉鎮一級,支援鎮級提升治理能力。深入推進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開展示範創建,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做法。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和村務公開“陽光工程”。推動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加強基層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推動村級黨組織領導的議事協商機制建設,創新議事協商形式。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小組建設,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開展新一輪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整頓工作,建立長效機制。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加強“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加強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妥善調處化解農村矛盾糾紛。建立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打擊整治“村霸”等農村地區黑惡勢力。持續推進基層正風反腐,與村“兩委”換屆同步選優配強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強化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加強農村公共消防基礎建設和消防安全治理體系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

(三十四)強化新時代嶺南特色鄉風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深化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傳播、繼承創新優秀傳統嶺南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嶺南農耕文明新時代內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推動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力爭2025年底縣級以上文明村佔比達到60%。加強農村文明培育,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實施“南粵家風”工程,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廣紅白理事會做法,發揮村規民約積極作用,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和境外勢力滲透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

(三十五)強化監督檢查。將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三農”政策、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情況列為紀檢監察和巡視巡察監督內容,定期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問題,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各種運動式、大呼隆、大躍進、一刀切、損民利、傷民心等做法,推動政策舉措落實落地。硬化考核指標、優化考核方式,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機制,每年組織考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成效、農田品質提升和糧食安全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強化結果運用。制定廣東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建立鄉村振興固定觀察點,強化農業農村工作動態監測。

(三十六)強化社會發動。深入宣傳黨的鄉村振興方針政策和各地實踐,講好鄉村振興廣東故事。發揮群團組織以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支援企業、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各類組織和公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開展鄉村振興創新典型評選,總結宣傳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營造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