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經濟建設前所未有地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劉元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言。受訪者供圖
◎核心觀點◎
●在實踐中創新理論,繼而用以指導和推動實踐創新的方法論,開闢了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上的新境界。
●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並結合中國實際進行理論創新,前所未有地發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標誌性體現。
●任何經濟都鑲嵌在社會運作系統中。實現經濟長期良性發展,必須構建出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經濟迴圈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社會長期穩定與經濟持續增長兩個奇跡是相輔相成的。
◎精彩語錄◎
●簡單照搬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來指導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可能會走向誤區。
●構建有為有效政府是進行市場化改革,融入全球化,進行技術趕超、産業升級的關鍵。
●全球化是歷史大潮流,逆全球化是小插曲,我們要有戰略定力。
◎人物小傳◎
劉元春1972年8月生於四川,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特聘專家等。
劉元春199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之後留校任教,先後任經濟學院副院長、科研處處長、副校長。主要研究開放宏觀經濟學,長期關注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等領域。其專著《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及其深層次的解釋》獲孫冶方經濟學優秀論文獎,《開放宏觀經濟分析框架與中國案例研究》獲吳玉章社會科學優秀獎。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一直將開放宏觀經濟學作為研究的主要領域,並嘗試對中國宏觀經濟開展實證性分析,從歷史和制度的維度探究中國經濟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在他看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經濟建設的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不僅推動中國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也使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對世界而言,劉元春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有著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特別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落腳點,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依靠競爭優勢參與全球分工,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進一步總結提煉這些發展經驗和創新理論,有望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良性發展提供範本。
百年探索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學新境界
南方日報:中國共産黨誕生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分別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哪些重要貢獻?
劉元春:中國共産黨在政治經濟方面的艱難探索,推動中國走出一條經濟落後國家快速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子,在我看來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21年—1949年,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對根據地、解放區經濟以及土地改革時期的經濟管理提出一系列政策,形成一定理論體系。這對此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是很重要的補充和豐富。
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對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跨越式建設社會主義、建立基本經濟體系做出重要探索。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即馬克思、恩格斯對於社會主義早期階段的設想,通過完善計劃經濟體系,為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打下很好基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補充,主要體現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注:從國家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技術狀況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合理分配全社會資源,從而使社會總需求同總供給基本平衡,實現經濟良性迴圈),以及通過對工農業關係的一系列調整來推進經濟建設的政策。
第三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經濟進入全面發展期,極大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可以説,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程和推動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增強“四個自信”最堅實的基礎。
南方日報:中國經濟治理的成就、探索和創新,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有怎樣的啟示意義?
劉元春: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在發展經濟上的成功,為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發展、實現民族崛起提供了很好的樣本,也為豐富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參考。
首先,簡單照搬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來指導經濟欠發達國家進行經濟發展,可能會走向誤區。要高度重視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有為、有效政府是進行市場化改革,融入全球化,進行技術趕超、産業升級的關鍵。
還要注意中國善於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通過戰略規劃、産業和科技政策來突破在制度、市場、要素等方面的短板。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主動利用全球化參與全球分工,也證明了充分借鑒人類知識和技術的進步,是經濟後發國家實現有效趕超的很好途徑。
必須承認,任何經濟都是鑲嵌到整體社會運作系統中的。實現經濟長期良性發展,必須構建出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經濟迴圈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中國社會長期穩定與經濟持續增長兩個奇跡是相輔相成的。
綜上來看,中國在經濟治理中有很多經驗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借鑒,我們還要不斷總結發展經驗,進而開展理論創新,這樣能為發展中國家良性發展提供更多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在多方面實現突破
南方日報:1978年以來,黨中央作出改革開放重大決策,極大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可以從中總結哪些重要經驗?
劉元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迎來歷史新機遇,推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在經濟層面很重要的理論創新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在多個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其一,有力論證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結合;其二,在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職能,推動政府與市場形成充分融合、相互補充的關係;其三,以發展規劃為主體、財政貨幣政策為核心,産業、科技、區域、就業、投資、外貿等政策為輔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的宏觀治理框架;其四,實施改革開放,以加入世界分工體系來推動建立國內分工體系;其五,進入新時代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提出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理念、高品質發展等重要思想。
這些都是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並結合中國實際進行的理論創新,前所未有地發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標誌性體現。
這種在實踐中創新理論,繼而用以指導和推動實踐創新的方法論,開闢了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上的新境界。
南方日報: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此後中國經濟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經濟。回頭來看,這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
劉元春:對中國來講,全面融入全球化,利用製造業比較優勢為全世界提供商品和服務,不僅為中國産品找到市場,也為中國發展提供寶貴的管理經驗、技術來源、資金渠道。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廣闊市場,也是海量生産要素的提供者。中國融入全球化,使全球分工體系得到前所未有地拓展,各國分工更加細化,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生産效率提升。
2000—2008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期,經濟增長較快,物價保持在較低水準,經濟波動也較小,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融入全球化體系。
這些年中國也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穩定器,尤其在疫情期間,充分展示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作用。
對國內而言,通過開放倒逼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助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有利於建設法治化、標準化營商環境,推動産業規模提升,加快形成國內大市場。
南方日報:當前全球化在整體深入推進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的風潮,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劉元春:全球化是歷史大潮流,逆全球化是小插曲。我們要有戰略定力,相信全球化還將持續深化産業分工、推動技術進步,堅持用開放來對衝部分國家提出的脫鉤風險,以多邊主義來對抗單邊主義。
未來一段時間,各種國際經濟摩擦可能會增加,因此在開放的同時要有底線思維,堅持關鍵核心技術的自立自強,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通過科技自立自強改變當前不對稱競爭格局
南方日報: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劉元春: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再次走到歷史的分叉口,我們要正確應對大國崛起面臨的問題,國際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競爭,更是科技、人才和規則的競爭。我們必須通過科技自立自強戰略,逐漸改變當前不對稱競爭格局,推動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向著更加公平、有序的方向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堅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才能真正邁入中高收入國家。
我們的産業與科技正處在“跟跑”向“領跑”轉換的過程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整體性突破,單純依靠政府推動是不夠的,必須更充分發揮國內超大市場的作用,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這也要求我們在健全要素市場、優化政府管理體系、改善營商環境等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總人口在未來會達到峰值,這對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更深層次的挑戰,倒逼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南方日報: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廣東如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劉元春: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大省、外貿大省、消費大省,肩負重大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推動新時代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因此要結合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主動研究、推動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抓住用好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歷史契機,讓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樞紐。
廣東也要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列,特別是在以技術創新為龍頭的創新發展上取得關鍵性突破。另外也要在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改革以及地方立法權探索上先行一步。
在對外開放方面,廣東一方面要著力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和高水準對外開放體系,打造對外開放的樣板區;另一方面要以全國全球的視野,加強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前瞻性研判,以更好應對國際競爭和挑戰。(記者/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