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經濟

海洋大市藍綠交響曲​

發佈時間:2021-06-22 09:04:01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作者:李竹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綠色鋼鐵、綠色石化、“藍色牧場”主張低碳底色 海洋大市藍綠交響曲‍

中科煉化項目投入生産運營以來,一直保持安全經濟運作,效益在中國石化同規模煉化企業中名列前茅。

湛江國聯“海洋牧場”——南三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工人鏟起餌料拋向網箱,石斑魚爭相搶食。

寶鋼湛江鋼鐵實現無人化倉庫管理。

廣東湛江是全國著名的海洋大市。三面臨海,海岸線總長2023.6公里。廣東湛江的産業發展脈絡也與藍色的海岸線緊密相連——“全面自動化”的鋼鐵生産、石化工業“前港後廠”的生産模式、廣東全省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一個個向海而生的特色産業揭開了廣東湛江“隱秘”的面紗。

2021年3月,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援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賦予廣東湛江“服務重大戰略高品質發展區、陸海聯動發展重要節點城市、現代化區域性海洋城市、廣東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引擎”四個戰略定位。

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下,廣東湛江的運輸體系也逐漸完善,蘭海高速、沈海高速、汕湛高速、玉湛高速在境內相交匯。截至2020年底,廣東湛江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414.93千米。擁有通達的高速路網的加持,一個現代化的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正逐漸顯現。

鋼鐵“夢工廠”

“廢水零排放”滿眼綠意濃

從高速公路駛入廣東湛江領域,一直往南,就來到了廣東第一大島——東海島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德國巴斯夫項目、廉江清潔能源項目,4個投資分別超100億美元重大臨港産業項目就在這裡安家落戶。

廣東湛江鋼鐵,是記者此行的第一站。踏入這個12.58平方公里的鋼城,撲面而來的是滿眼的綠意,完全打破記者對於鋼鐵廠固有的黑灰色的印象。鬱鬱蔥蔥的高樹位列兩旁,厚重的高爐管道設備聳立其間。

為探尋廣東湛江鋼鐵“綠色發展”的秘密,記者見到了廣東湛江鋼鐵能源環保部水控中心主管韋晶晶。她告訴記者,廣東湛江鋼鐵是首家實現“廢水零排放”的鋼鐵企業。“我們建成規模為5000m3/天的外排水綜合利用示範裝置,將外排水進行回收利用,對濃鹽水濃縮結晶,形成工業新水和工業鹽,實現廢水零排放。”

自2015年寶鋼湛江鋼鐵一號高爐點火運作之時,這座世界級綠色“鋼鐵夢工廠”便正式面世。繼續踏足這座綠色鋼鐵之城,你還可以看到處處閃現著的“智慧之光”。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震帶領記者走進鋼鐵熱軋生産線車間,只見厚重的鋼板,經過加熱爐、測壓機、粗軋機、精軋機,最後在層流冷卻後經過卷取機,整個鋼鐵生産均在“全面自動化”中有序運作。

“2019年12月,全球首套智慧鐵水無人運輸系統就在寶鋼湛江鋼鐵上線聯調,但我們的技術革新並未止步於此。”孫震透露,湛江鋼鐵正積極謀劃建設氫基豎爐項目工程,計劃于2021年下半年開工。未來,湛江鋼鐵將繼續探索低碳冶金新路徑,助推鋼鐵業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全面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下的智慧工廠。

石化“巨無霸”

環保下重手污染降最小

與廣東湛江鋼鐵毗鄰,是中科煉化項目的煉化裝置,這是位於東海島上的另一“巨無霸”,它是廣東湛江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重點建設工程。

中科煉化項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臨海建設。6平方公里的廠區沿著中科大道中軸線平鋪展開,與中科煉化碼頭無縫連接伸向廣闊的海域——自建港口碼頭與煉化裝置的直線距離僅1000米,形成石化工業“前港後廠”現代化的先進生産模式,是國內離中東原油主要産地海上運輸距離最近的煉化企業。

如果説向海而生的貿易是自然給予這座臨海石油“巨無霸”最好的禮物,那麼歸還一片碧海藍天則是中科煉化對自然最好的回饋。中科煉化塔器林立之下,是一泓清澈的池水。走在規模巨大的廠區之間,你聞不到任何刺激性的氣味。

中科煉化副總經理郭新向記者介紹,中科煉化環保總投資36.88億元,採用目前國際先進的生産工藝控制和環保治理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各類污染物的産生,將對區域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

“在這裡,環保裝置的管理標準要比生産裝置更高。”郭新表示,為築牢水體防控,廠內建立了三級水體防控體系,裝置區和罐區設圍堰及雨污切換系統,雨排水系統設置集中控制閥,設置一座90000立方米事故水池、一座50000立方米雨水監控池,確保生産事故污水、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不排入外環境。

自2020年6月正式投入生産運營以來,中科煉化發揮新型煉化一體化企業優勢,實現了首季生産經營開門紅。2021年一季度累計加工原油362.35萬噸,生産乙烯19.9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75.21億元,創造利稅65.7億元,效益在中國石化同規模煉化企業中排名第一。

“海洋牧場”

管理集約化漁業譜新篇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廣東湛江,水産品産量居廣東全省首位。但近年來,由於捕撈過度,近海天然海洋資源日益枯竭,海洋捕撈業發展遭遇阻滯。陸地海水養殖業方面,土地與人工成本在不斷上升,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海洋漁業亟待轉變發展模式。

為解決以上問題,湛江水産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開始提上日程——在海上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業,在陸上實施養殖集約化管理。

沿著廣東湛江海上與陸上水産養殖的兩條新方向,記者駛離東海島,前往另一片海岸。乘上“紅嘴鷗”遊船,一小時後採訪團行至南三島與東海島出海口,一個個形似“甜甜圈”的巨型圈環出現在眼前,這是全國海産龍頭企業廣東湛江國聯的“海洋牧場”——南三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是廣東湛江在海上進行水産養殖轉型的嘗試。

“2014年,深水網箱養殖開始陸續建設,目前已初具規模。像這樣40-100米周長的網箱數量達300個,分別分佈在南三島海域及徐聞縣海域養殖規劃區,養殖品種主要為金鯧魚、紅魚、海俐魚、龍躉魚、石斑魚、三刀魚、石蚌魚等,年産各種魚類約6000噸。”國聯水産公司副總裁李國通説道。

海洋之上,廣東湛江正嘗試通過深水網箱養殖突破海洋漁業的發展“瓶頸”。而在陸地上,養殖集約化則是廣東湛江解決陸地養殖現有問題的唯一途徑。記者移步至設在南三島的國聯對蝦養殖基地,看到了這個全球首個“封閉式、高密度、分段式”養殖模式的大型智慧養殖基地,這是水生物養殖從散養模式走向智慧化養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國對蝦之都”廣東湛江的“強心臟”。

基地佔地1000畝,目前擬擴展到1800畝,進入第三階段養殖模式建設。建成後年養殖對蝦可達11000噸到15000噸。國聯水産董事、集團執行副總裁吳麗青介紹,國聯南三對蝦工廠化養殖全年生産四季收穫,養殖單位産量可達傳統農戶養殖的5倍。(文:記者/李竹 圖:記者/齊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