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10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安裝

發佈時間:2021-06-21 09:19:28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趙剛  |  責任編輯: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10個管節(E10)正在沉放(攝影:盧志華)

6月20日,廣東交通集團發佈消息,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建設再傳捷報!經約24.5個小時連續作業,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個爬坡管節——第10個管節(E10)在深達37米的水下順利完成對接,至此項目沉管隧道已建成1608.5米。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沉管段長約5公里,採用國內首次應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的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由32節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

此次沉放的E10管節為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是首個爬坡管節,與E9管節安裝位置同處於全隧最低點,相當於全隧道的“落淤坑”,隧址與原礬石航道相交,形成“盤底效應”,相較以往已沉放管節回淤強度明顯增強。同時,隨著建設推進,沉管安裝已自“三灘兩槽”的東槽深水區進入東部淺灘區,地形變化大,淺灘深槽回淤複雜,在近期反覆強對流天氣、汛期大徑流及附近施工疏浚擾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出現了施工以來的首次異常回淤。“在多變、複雜的建設環境影響下,已安裝的E9管節附近海水密度變化大,存在上浮的重大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深水深槽也使E10管節晃動幅度增加,導致管節姿態控制難度增大,不利於平穩對接。”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程師寧進進表示。

為保障順利完成施工,深中通道S09合同段項目部群策群力,中交四航局嚴格做好管節澆築工作,保障沉管預製品質;中交廣航局通過優化清淤工序,加大清淤時間和力度,提高監測頻次,確保基槽回淤滿足要求;中交一航局優化施工工藝,在管節沉放對接期間,加強海水密度監測,掌握管節壓載水箱加水時機,確保抗浮力滿足要求。

6月18日下午2點20分,伴隨著渾厚的鳴笛聲,停泊在珠海桂山島塢口的世界首制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提帶E10管節緩緩啟航。19日淩晨3點15分,在廣東海事部門的護航下,經過50公里的長距離浮運,E10管節抵達沉放水域,沉放對接期間為電離層活躍期,信號失鎖風險大,深中通道應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對安裝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

6月19日下午2點40分,經係泊、沉放、拉合等工序,E10管節與E9管節順利對接,經貫通測量,E10管節對接精度滿足驗收控制標準。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在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工地現場,建設者們正在全力推動建設。6月17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索塔完成封頂,建設進入新階段。“我們始終惦記著要辦好的最大一件‘實事’,就是早日將深中通道建成通車,造福灣區人民。”深中通道項目建設期黨委書記崖崗表示。

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核心工程,建成後,將有效釋放現有路網壓力,對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路和珠三角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産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高效配置,加快推動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記者/趙剛 通訊員/粵交集宣、岳路建、陳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