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深圳新國土空間總規:引導居住空間在都市圈協同佈局

發佈時間:2021-06-15 09:14:45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作者:王凱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先行示範區】深圳新國土空間總規:引導居住空間在都市圈協同佈局

6月11日,深圳最新版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揭開神秘面紗。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了《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簡稱“總體規劃”),並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徵詢意見。其中,頗受關注的一點是,到2035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或將控制在1900萬。

《總體規劃》提出,基於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現實狀況,綜合考慮城市宜居水準,按照1900萬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較高品質住房以及基礎教育設施;按照230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行政管理、醫療等公共服務和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

在深圳當前新的人口形勢之下,一些規劃指標也發生了變化。譬如,《總體規劃》提出,加大居住空間供給,到2035年新增各類住房200萬套以上,對比此前提出的170萬套,增加了17.6%。

據了解,本次總體規劃是深圳經濟特區40年以來第四版法定的總體規劃,也是國家規劃體制改革後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總體規劃。

未來15年年均新增人口將低於10萬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深圳2020年常住人口已達到1756萬人。在未來大約15年的時間裏,深圳的人口增量空間大約為144萬,年均增量空間不足10萬。

此外,《總體規劃》提出,到2035年,按照230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一些基礎設施。

可供參照的是,廣州曾在《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中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要在2000萬人左右,同時按2500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考慮到深圳的面積僅有約2000平方公里(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廣州則有7000多平方公里,深圳設定1900萬人的常住人口目標,似乎並不算低。

就在不久前,深圳發佈了新的戶籍政策徵求意見稿,擬將人才落戶的學歷底線要求由大專調整為全日制本科,居住社保積分入戶基本年限由5年調整至10年,老人隨遷將子女入深戶時間要求由8年調整為15年等。

但即便如此,相比于北京、上海,深圳對符合一定年齡條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士仍然敞開了戶籍大門。並且,深圳在最近剛剛發佈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5年,在冊戶籍人口超過780萬人。

據南方都市報不久前的報道,至2020年末,深圳全市在冊戶籍人口達到587.4萬。即在冊戶籍人口仍有接近200萬的增量空間。

在上一個版本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深圳曾提出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萬人以內。如今,深圳實際的人口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限定的數字,而人口的快速增長也給深圳的公共服務配置帶來了壓力。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周仲高向記者表示,深圳未來人口增長主要是受土地空間的制約,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過快的人口增長會給公共服務供給帶來巨大壓力。如果與人口生産生活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難以跟上,就會降低城市品質。因此,對於深圳來説,未來人口發展的戰略重心應是提品質與優結構。

人口向都市圈溢出

從過去10年的情況來看,與深圳鄰近的廣東東莞、廣東惠州常住人口分別增加了225萬和145萬,增速分別為27%和31%,在廣東省各市中處於相對靠前的位置。

這一定程度受益於深圳的“溢出”。譬如,廣東東莞披露,過去10年,有7個鎮街人口增長超過10萬人,依次為:廣東東莞大朗鎮、廣東東莞虎門鎮、廣東東莞塘廈鎮、廣東東莞長安鎮、廣東東莞南城街道、廣東東莞厚街鎮、廣東東莞東城街道,前四個均屬於廣東東莞南部臨深鎮區。

此外,從廣東東莞各鎮街(園區)常住人口數佔全市比重的變化情況來看,比重增加最大的是廣東東莞大朗鎮,從3.78%上升到5.32%,廣東東莞松山湖産業園從0.49%上升到1.15%,後者因為承接了華為終端總部而廣為人知。

廣東惠州的大亞灣、惠陽這兩個臨深區域,過去10年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131%和68%,在廣東惠州各區中最為突出。

深圳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至廣東東莞、廣東惠州的城際出行每天約為140萬人次,而預計到2035年將增長至620萬人次/日。

在觀察人士看來,臨深片區成為了深圳都市圈人口流入最密集的地方。如果説,過去這一現象更多是基於市場驅動自發形成,那麼未來深圳官方將可能更多地去促成人口向都市圈疏解。

深圳“十四五”規劃綱要就提出,建設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區,創新城際住房合作機制。

此次的總體規劃在提到“更高品質的居住空間”時也提出,合理佈局居住用地,促進職住平衡。在都市核心區內重點增加小戶型和租賃性住房;引導居住空間在都市圈協同佈局。

2018年,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就曾以總價18.8億元競得東莞塘廈約3.9萬平方米的商住地,這也是人才安居集團首次異地拿地。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是專門從事深圳市人才安居房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政策性市屬國有獨資公司,通過國有化運作和市場化手段,重點打造“四個平臺”,即人才安居房投融資平臺、建設和收購平臺、政策性人才住房供給平臺以及政策性、專業化、規模化的住房租賃平臺。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跨市域人才安居項目在“十三五”就已有一些動作,未來隨著深圳與都市圈內其他城市間的軌道交通聯繫愈發緊密,將可能更有效解決深圳的人口和居住問題。(記者/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