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海陸豐蘇維埃運動歷史啟示

發佈時間:2021-06-10 09:09:33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作者:陳雷剛  |  責任編輯:

海陸豐最早建立了縣級蘇維埃政權,素有“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盛譽。

圖為海豐紅宮紅場,這是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提要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不僅推動了包括東江革命根據地在內的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廣州起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力地牽制了廣東軍閥準備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不僅是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成功嘗試,為我黨建立革命政權作出了示範,而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土地革命的光輝先例,為我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論依據。

廣東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蘇維埃運動的重要陣地。海陸豐最早建立了縣級蘇維埃政權,素有“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盛譽,受到中共中央和共産國際的高度稱讚。

海陸豐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英雄的海陸豐人民在彭湃等革命先輩的帶領下,舉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幟,發動革命武裝起義並取得了勝利,在我黨的歷史上率先打出蘇維埃旗幟,創建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不僅推動了包括東江革命根據地在內的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廣州起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力地牽制了廣東軍閥準備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不僅是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成功嘗試,為中黨建立革命政權作出了示範,而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土地革命的光輝先例,為我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堅定理想信念是黨的事業發展的精神支柱

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海陸豐黨組織就做出了“維持革命的海陸豐,準備未來劇烈的鬥爭”的決策。“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海陸豐黨組織沒有被困難嚇倒,毅然決然發動三次武裝起義,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許多革命先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特別是時任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的彭湃同志,更是表現出了對共産主義事業矢志不渝的崇高信念。大革命失敗後,他參與發動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他的革命信念仍然堅定不移,回到廣東致力於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他從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很快以海陸豐為根據地,指揮紅軍轉戰東江,使東江的蘇維埃區域迅速擴大。從彭湃在海陸豐革命鬥爭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真正做到了為共産主義信仰而奮鬥、而獻身,任何困難都改變不了他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革命品質,就能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制定路線方針的基本原則

實踐充分説明,堅持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是革命運動勝利的重要條件。海陸豐蘇維埃政權之所以能夠成立,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建立並逐步擴大,根本原因是海陸豐黨組織領導人能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與海陸豐地區的實際相結合。第一次武裝起義爆發後,起義的領導人從實際出發,沒有馬上去奪取城市,而是在農村進行鬥爭,並嘗試了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初步實踐。第二次武裝起義爆發後,海陸豐黨組織從當時的敵我態勢、力量對比等實際出發,突破了中央文件指出的起義軍要以城市為中心、建立城市政權的戰略思想,在奪取海豐、陸豐兩縣城後的第二天就放棄城市,撤到農村去發動群眾。他們認識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需要“造個形勢險要的根據地”,以作長期武裝鬥爭的依託,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初見雛形。第一次、第二次武裝起義中逐步形成的武裝割據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海陸豐革命運動的方針、政策,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但是,起義的領導人沒有頂住來自中央、省委等方面的“上山主義”“失敗主義”“軍事投機”等種種批評,沒有從實際出發加以分析,忽視了“上山”建立永久根據地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第三次武裝起義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持續時間短的原因之一。毛澤東同志説,“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堅持實事求是,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就是精通和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表現。

三、加強政權建設是黨提升執政水準的必然要求

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列寧曾經説:“不弄清這個問題,便談不上自覺地參加革命,更不用説領導革命。”海陸豐革命運動的領導人是自覺的革命者,也是革命運動的成熟領導者。彭湃等領導人深刻地認識到建立紅色政權的重要性,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最終形成了海陸豐蘇維埃政府這樣比較完備的政權組織形式。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後,他們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實行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制定發佈了代表工農兵根本利益的施政綱領;他們高度重視搞好經濟工作,創辦工農業販賣合作社、建立海陸豐勞動銀行,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特別是頒布並實行了《沒收土地案》,揭開了中國土地革命的序幕,創設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是我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率先示範和一面旗幟。局部執政的探索,開啟了我黨執政的序幕,為我黨的政權建設和提升黨的執政水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實踐證明,始終與人民群眾在一起,堅持走群眾路線是革命運動勝利的根本保證。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很快建立,正是因為在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開展得比較好。據不完全統計,至1926年8月,僅海豐縣就有農會會員21萬多人。這為建立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彭湃等海陸豐黨組織領導人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在開展革命運動的初期,彭湃把農會辦成為農民謀利益的組織,率先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為了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和軍民關係,海陸豐蘇維埃政府不僅制定了《取消苛捐雜稅案》等一系列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的政策和決議,而且還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維護群眾關係的嚴格規定和紀律。第三次武裝起義後,東江特委及時提出了“發動群眾的力量,用群眾作戰的方法來消滅敵人”的總策略。鬥爭中,人民群眾創造了許多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以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有的農民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打入敵人內部,煽動敵人暴動。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之源。只有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黨才能充滿活力,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五、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政治保證

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是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重要法寶。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在血雨腥風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使農民革命武裝和根據地牢牢地掌握在黨組織手中。海陸豐黨組織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廣泛建立基層黨組織,不斷壯大黨員隊伍。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在海豐縣城開辦中共東江黨校;把宣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創造性地採用了宣傳隊、印發黨組織讀物等宣傳手段。高度重視黨務巡視制度,提出了健全支部的諸多措施。黨的建設關係重大、牽動全局。我們要汲取海陸豐黨組織留下來的寶貴歷史經驗,將之應用於新時代黨的建設中,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建設品質與水準。

從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至今,已經過去了90多年了,歷史早已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是,海陸豐蘇維埃革命運動探索開創的道路模式、制度模式、執政方略,孕育産生的理論成果、精神品格和經驗教訓,影響了之後黨的歷史發展實踐,其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我們要從海陸豐蘇維埃運動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把革命先烈不懈奮鬥的崇高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把他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逐漸變為現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鬥。(記者/陳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