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智庫

“十四五”新起點與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高端工作坊在深圳召開

發佈時間:2021-06-08 13:40:0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盛孝地  |  責任編輯:

中國網廣東6月7日訊  日前,由中共深圳市委黨校《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聯合主辦,香蜜湖智庫、《先行示範區研究》共同承辦的“‘十四五’新起點與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高端工作坊在深圳舉行。來自政府、企業、機構、高校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十四五”規劃與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進行研討。

線下現場

高端工作坊由《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社長、總編熊哲文教授總主持。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敏分別主持會議的線上、線下研討。

線下現場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治國理政的又一次大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努力、協同發力。熊哲文教授指出,舉辦此次會議,旨在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如何開好局、起好步,深圳如何率先示範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我們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研究、深入推進。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教育長孟偉教授、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余璟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助理院長、研究合作部部長盛立遠研究員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

孟偉指出,2021年是我國開啟“碳達峰、碳中和”征程的元年。推動碳達峰瞄準碳中和,對中國對世界將産生影響深遠。前不久剛剛召開了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也作出了關於碳達峰碳中和引領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戰中,深圳應更好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的效應,率先垂范。希望在座各位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大咖,暢所欲言,攜手研究,為實現零碳社會提供實踐樣本和理論支援。

余璟表示,經過40多年的建設,深圳在保持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在綠色發展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到位,我們目前的排放水準基本上是在全國比較優的水準,在全球也處在比較先進的水準。在這個水準上再提升,這確實是深圳面臨與國內其他超大型城市不同的地方。所以,探索一條適合深圳的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以先行示範區的標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給我們明確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余璟建議,深圳接下來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深圳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二是抓好多元化能源供給,持續優化能源管理;三是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加快生産方式的變革;四是堅持全民參與,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盛立遠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森林資源和清潔能源整體發展速度均處於世界前列,2019年的碳排放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近一半。但是,我國碳排放基數大,仍是全球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産業結構調整仍然面臨非常大的壓力。深圳作為我國經濟特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承擔起産業改革和減碳提效的探索責任。他表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將攜手國內科研院所,繼續為深圳市碳達峰、碳中和事業提供智力支援。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北京市高端智庫機構)副院長蔡滿堂主題發言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主題發言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張揚建主題發言

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總監胡璇主題發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主要需要五個路徑:優化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吸碳固碳和實施綜合製度和政策。李佐軍認為氫能或者説氫能産業發展在優化能源結構中居於重要地位,因此他主要從氫能産業發展在各個方面戰略中的地位、加快發展氫能産業所具備的基礎和條件、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加快氫能産業發展的政策建議這四部分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享。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敏分享了團隊在PM2.5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胡敏介紹,從國家需求的大目標來看,碳中和的理念要擴展到全碳物種氣候效應,除了溫室氣體之外,還有黑碳、有機氣溶膠、成雲效應等,都應該考慮進來。實現碳達峰和美麗中國這一新的國家戰略,目前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大氣氧化性上升;二是空氣污染的控制到了一個新的階段,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的情景下發生了化學轉化;三是最根本的,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才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胡敏表示,空氣污染要治的源和氣候變化要控的源都有同根同源性,這些物質除了常規的物質和長壽命的物質之外,它們都是有相關聯的。“十四五”期間,接下來的科學問題是大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耦合機制,多污染物多尺度多介質碳中和調控原理,這就需要跨學科跨行業的碳中和技術體系,制定在氣候協同下的空氣品質改善路線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敏主題發言

深圳如何以先行示範的標準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會上多位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心副主任李海龍從國際碳中和的視野解析深圳綠色低碳升級的路徑。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在探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上,深圳有非常好的産業基礎,在行業標準制定甚至對全球市場的引領性都非常強,在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等金融領域也有非常大的優勢,建議深圳應該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推動整個産業往中高端發展,往綠色低碳轉型。

石田以廣州市花都區開發公益林碳普惠項目為例,為深圳建立碳減排激勵機制、推動社會經濟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楊秀從NBS(Nature-based Solution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概念出發,以福建土樓和深圳紅樹林為例,建言構築自然綠色的社會經濟系統。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張揚建分析了深圳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建議深圳一是要保護現有的生態系統固碳,二是發展生物捕碳技術,三是加強與其他省市的各級合作。蔡滿堂從碳中和的可持續消費的角度提出了基於消費管理的碳中和策略。

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總監胡璇分析了能源結構、我國能源行業碳排放以及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情況,提出了能源未來式——綜合智慧能源。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表示,碳達峰的過程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是持續的經濟轉型的過程;産業結構優化、經濟轉型升級仍將是深圳降低碳強度和碳排放的重要推動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東建議,要基於國家視角綜合考量深圳的發展規劃和邊際減排成本高的現狀,形成更加科學化的激勵相容的體制機制,同時,要加強能力建設,包碳到戶、包碳到人。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吳江認為碳交易和能源交易密不可分,建議在排放權交易所的基礎上搭建能源交易所,把清潔板塊納入新型交易機構,把碳價格和新型能源、清潔能源、再生能源搭建起來,搭建成一個新型能源和碳排放相結合的市場。(圖/文:陳勁佟、盛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