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經濟

外聯融灣越山海 內暢融區拓新路

發佈時間:2021-05-31 10:54:58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彭駿、南小渭  |  責任編輯:

圖為甬莞高速。葉楊攝

汕尾的五月,大紅花開正艷,工業園區熱鬧繁忙,紅色景區遊人如織,港口船舶來往穿梭處處一派紅紅火火、生機盎然的景象。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常住人口近270萬人。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2020年,汕尾市GDP總量1123.81億元,增長4.6%,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轄區內深汕高速、廈深鐵路、廣州至汕尾高速鐵路貫通全境。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日趨成熟,構建外聯內暢、立體多元、綠色智慧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支援全市“西進”對接大灣區,享受新一輪的發展紅利,是擺在所有汕尾人眼前的歷史新機遇。

1城市群一體化交通體系成形

“十三五”時期,汕尾著重圍繞“海陸空鐵管”五大領域,切實做好交通設施體系建設。其間共投入資金154.77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資58.09億元,國省道公路完成投資36.37億元,農村公路完成投資38.5億元,港口建設完成投資21.81億元。

截至2020年底,汕尾通車里程為5785.181公里,“雙區”“汕潮揭”城市群一體化交通體系,“五縱三橫”主骨架高速路網已躍然眼前。

“2016年之前,汕尾僅有一條深汕高速公路、一個7萬噸級碼頭。”汕尾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説,從2016年貫穿汕尾的潮惠高速通車,到2017年大湖大橋順利通車,海陸豐地區煙港河兩岸人民出行愈加便利。2019年,全市所有建制村都實現了通硬化路及通客車,陸河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2020年6月,興汕高速公路海豐至紅海灣開發區段一期工程也正式通車。多年來,汕尾市通過不斷改善提升交通水準,持續提高市民與外地遊客的滿意度。

與此同時,汕尾市立足航空客貨運輸的空白,不斷加快通用航空、支線航空的規劃建設,完成與周邊深圳、廣州、香港潮汕、惠州國際機場的客貨運銜接。積極參與“軌道上的都市圈”建設,推進完成深汕西改擴建汕尾段等項目建設,實現鐵路客貨運的協調發展,探索推動高鐵客運站周邊綜合開發。

“汕尾新港是天然深水良港,除了已建成的10萬噸級碼頭,還有條件建設9個10萬—15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陸路、空路交通外,依港立市的汕尾,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目前,汕尾全市有4個港區、8個作業區,已建成3個10萬噸級碼頭,其中華潤港口率先為停泊的各種船舶提供岸電服務,實現船舶入境作業的零污染、零排放。從國家層面上規劃配套的京九鐵路龍汕支線直通港口,加上在建的興汕高速終點,目前汕尾市海鐵路聯運的架構已經形成,依託廣闊腹地,未來也將成為贛、湘、閩新的出海通道。

2高速交通賦能鄉村産業振興

交通的日益便捷,帶動了汕尾當地旅遊業、農副業和物流業等産業的多元發展。陸河水唇鎮螺洞村主任余少歆説:“潮惠高速、華陸高速這兩條高速的通車,吸引了粵東地區、珠三角地區以及粵北地區的遊客來陸河世外梅園旅遊。”

陸河世外梅園是以休閒觀光、康養度假、體驗項目為主的旅遊景區。2021年梅花節期間,景區接待遊客達20多萬人次,為當地村民增加就業崗位,農家樂、民宿、農副産品銷售、項目體驗等給當地帶來3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

另一個曾經的“空心村”陂屯村,地處陸豐、海豐、陸河三縣交界的特殊位置。村黨支部書記彭偉斌介紹,之前由於交通不便,陂屯村村民想要提高收入只能外出務工,有的村民甚至整家搬出,讓村裏耕地荒廢、無人耕種。

如今,陸豐北高速基於陂屯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開設一處高速公路出入口,便捷的交通為當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陂屯村留駐人口明顯提升,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目前,依託高速公路的便利,陂屯村的農副産品運輸更加快捷高效,可直接運送至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同時,陂屯村主動作為,抓住這一交通紅利大力推介,成功引進多家優質農業、旅遊觀光公司,承包流轉土地經營權120畝,實現了撂荒復耕的逆轉。目前建成的牛舍、草地種植場等已順利開展經營,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自深汕段長沙灣互通出入口開在長沙村村口後,這裡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振興”示範點。村裏建成的紅色革命遺址“農會舊址”和“海鳥天堂”紅樹林濕地公園等景點,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的到來,也讓眾多外地經商打工的村民陸續回村創業。“現在人口和收入都增加了,常住人口就有1300多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8436元增加到去年的10854元。”汕尾市城區長沙村黨支部書記徐文彬説。

3智慧化推動交通治理現代化

汕尾市目前已開通公交車線路上百條,共投入公交車1401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1360輛,新能源車佔比97%,城市交通綠色出行分擔率70.88%,在全省排名前列。已建成新能源公交車停保場6個66300平方米,建成充電樁522個;建成公交候車亭326個,站牌477個。説起公共出行的便捷,市民吳先生説:“城市發展了很多條線,特別是村村通公交,給市民帶來了很大的交通便捷。”

與此同時,汕尾市依託數字化智慧化手段和一體化聯動,協同治理交通出行秩序、運輸市場秩序、建築安全秩序和項目工程品質,實現行業管理的長效化。

汕尾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汕尾市公交系統已運用科技資訊化手段,建立了全市的車、路、港、站場動態管理的交通監控中心。不僅大大提高了行業管理效能,更實現了交通運輸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

該負責人透露,“十四五”期間,汕尾市還計劃投入700多億元,新增鐵路里程約102公里,改建高速公路里程約90公里,完成一批國省幹線、“四好農村路”升級改造,拓寬一批城市主、次幹線通道。

到2025年,汕尾市作為沿海經濟帶重要交通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東翼樞紐門戶城市地位基本確立,將實現市區“4590180”交通圈,即汕尾市區與市內組團間45分鐘左右通達,與大灣區城市城區90分鐘左右通達,與省內其他地級市180分鐘左右通達的目標。汕尾市區與縣城之間、相鄰縣城之間也將建成2條以上高快速道路。同時,到2025年,全市中心城區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30%以上,建設一批停車場、慢行步道項目,城市交通擁堵明顯緩解,人民的幸福指數顯著增強。

路網簡介

深汕高速是汕尾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往來深圳的主要通道,汕尾段途經陸豐、城區、海豐,1996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全線雙向四車道。深汕高速通車近25年來,對汕尾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揭陽沿著深汕高速進入汕尾,第一站就是惠來縣的東港互通樞紐,這裡將是汕尾市高速主骨架“五縱三橫”的第一縱:揭普惠高速南延線的起點。項目從華僑管理區、南塘鎮,甲西鎮,終於甲子鎮西側,路線全長13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

深汕高速博美段是“五縱三橫”的第二縱:陸河水唇至陸豐碣石段高速公路。該項目全長約66.5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估算總投資86.44億元,計劃納入中長期實施。

2020年6月18日,興汕高速公路海豐至紅海灣開發區段一期工程正式通車,這一段是深汕高速與興汕高速的交會處——陸豐西湖互通(“五縱三橫”的第三縱)的一部分。

深汕西高速改擴建工程新設置的梅隴互通,這裡規劃了“五縱三橫”的第四縱:甬莞與沈海高速公路海豐聯絡線,項目起于潮惠高速海豐西互通處,經海豐北部,終於梅隴農場與深汕高速互聯互通,里程約18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總投資約26億元,預計2026年建成。

沿線案例

陸河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

憶崢嶸歲月激活“紅色”細胞

“高速公路的修建,使村裏的紅色遺址和外界的交流更加通暢。”在陸河縣新田鎮激石溪村,寬敞整潔的硬底化村道、清新怡人的綠化景觀、豎立在盤山公路兩旁的各種旗幟,“紅色鑄造理想拼搏成就人生”“體味紅色人生親近自然山水”等紅色宣傳標語,充滿革命文化氣息。

5月24日上午,在位於激石溪村的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前來接受紅色教育、開展研學遊的學生和遊客絡繹不絕,紅色講解員陳偉明在熱情激昂地為學生和遊客們講述著激石溪的革命歷史故事。

陳偉明談起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來自五湖四海的社會團體、黨員幹部和學生代表們會自發組織來到這裡,並獲取了良好的社會教育效果。

“在甬莞高速建成通車之前,周邊的遊客到這只能通過普通道路,道路比較曲折又比較破爛,現在從汕尾城區到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只需要約1小時。”陳偉明告訴記者,革命老區很多仍屬於欠發達地區,因此紅色遺址教育作用沒能得到充分發揮。高速公路的修建,使交通更加便利,為革命老區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人流、物流、資訊流等更加通暢,給村子帶來了新變化。革命故事也能傳播更廣,使紅色文化更深入人心。

隨著汕尾市交通版圖的擴張,尤其是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網,助推了紅色旅遊的崛起。紅色旅遊線路打開了陸河經濟社會新的增長點,也扛起了民族精神熏陶的大旗。近年來廣東省以激石溪革命根據地先烈紀念園為依託,創建了廣東省黨性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汕尾市黨員教育基地、陸河縣愛國主義、黨員教育、廉政教育基地等6個基地。高速公路建設向著紅色地區延伸,串聯紅色景區,在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同時,帶動旅遊産業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零售等産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激石溪村經濟的“新引擎”。(記者/彭駿、南小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