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甘肅聯誼會和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青年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澳門青年體悟中西文化系列活動”5月在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陸續舉辦。
本次活動旨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體悟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培育澳門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促進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來自中國工商銀行澳門分行、交通銀行澳門分行、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數十位青年朋友一起欣賞了美的作品,分享了美的感受。
系列活動以中華瓷器文化開篇,由古彩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江西陶瓷工藝美院老師萬彧婷以《遇見China——漫談瓷之色》為題,以茶器為載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給澳門青年從造型、色彩、繪畫、雕刻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瓷器,分享千年窯火的傳承之美。
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博士崔睿則為青年人講解了電影與宗教的關係,他以南韓導演金基德的代表作品《空房間》《聖殤》《漂流欲室》為例,從鏡頭語言、精神分析、宗教意識三個方面總結探討,帶領青年朋友們感受電影語言傳達的力量與文化價值。
通過影片的分析,崔睿介紹了景別、場面調度、鏡頭運動、鏡像理論、音樂、音響等影視語言,讓大家明白鏡頭如何在説話、創作者如何通過鏡頭表達內心的情感。進而結合宗教來看電影的精神分析層面:儀式感、祭拜、符號學、色彩都表達了宗教的形式感。
澳門青年施珊瑜表示,崔睿一開始透過通俗明瞭的PPT和不同電影情節,帶著我們與導演金基德“隔空對話”,令我們直觀地融入到不同年代的電影作品中。在短暫的2個小時裏,大家不僅一起學習和探討了電影裏宗教和女權的熱門故事;同時,這也是第一次,令我懂得原來電影表達情感是可用鏡頭的不同距離拍攝來呈現的。
隨後,在中西方文化對比專場講座中,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沈穎以《漫談西方美術史》為題,從童年時父親教畫蘋果的故事講起,深入淺出地分析繪畫中空間的不同形態和象徵,並與澳門青年分享了達芬奇、拉斐爾、畢加索等大師的經典作品。
通過講述布魯內萊斯基的透視法實驗,沈穎深入淺出地分析繪畫中空間的不同形態和象徵。空間從來就不是既定不變的空盒子,而是文化構築的實體,是文化脈絡中的一部分。從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大衛的《賀拉斯兄弟之誓》等經典作品,一直講到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和他的名作《果盤、玻璃杯和蘋果》,還有畢加索的《水瓶、水罐和果盆》,沈穎帶領大家進行了一場西方美術的巡禮。
澳門甘肅聯誼會理事長、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青委會主任何萍萍介紹,“澳門青年體悟中西文化系列活動”以弘揚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結合澳門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在本澳青年及青年社團中全面開展。
她指出,澳門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充分發揮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特點,為中華文化的輸出搭橋牽線奉獻力量。特別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新定位,賦予了澳門新使命,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謀求自身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對“基地”的功能與使命、澳門文化的內蘊特色以及基地建設的優勢與路徑選擇等方面有清晰的認識。
參與文化體驗系列活動的澳門青年朋友表示,系列活動為本澳青年提供了與專家、學者近距離對話的平臺,通過專家的交流分享,加深了自身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記者/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