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袁隆平的廣東往事

發佈時間:2021-05-24 09:13:30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黃進、邵一弘  |  責任編輯: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將“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終其一生的夢想和追求。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技術創新,並將其推廣至全世界。

嶺南廣東,自古就與“稻”有著延綿數千年緣分,廣東擁有全國乃至全球最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這也為雜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條件。

正因為“水稻”牽線,袁隆平與廣東有著不解之緣,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走遍千山萬水,而廣東無疑是他足跡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牽掛

“他的腳步遍佈廣東的山山水水”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非常難過。”民革廣東省主委、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院長程萍與袁隆平相識于2003年全國政協農業界別同一小組。2009年,原廣東省農業廳與袁隆平所在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約“超級雜交稻高産示範工程項目”。

水稻是廣東省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數據顯示,廣東是糧食消費大省,人口多,糧食消費量大。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2.49%。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是擺在廣東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袁老堅持每年兩次以上到廣東指導,奔赴廣東各地指導超級雜交水稻示範基地建設,珠海、汕頭、韶關、梅州、惠州、江門等,我們的高産區示範基地,他基本都去過。可以説,他的腳步遍佈廣東的山山水水。”

在這樣的努力下,廣東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築牢保障糧食安全“壓艙石”。

2013年,樂昌市梅花鎮的一季晚稻超級雜交稻示範片項目首破單産800公斤的紀錄;2016年,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産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年畝産量達到1537.78公斤,創造了水稻畝産量新的世界紀錄……雙方的合作碩果纍纍。

在保障糧食生産方面,袁隆平還在廣東率先提出“稻—稻—薯”的模式——“早造優質稻—晚造優質稻—冬種馬鈴薯”,一年實現三收,有力保障糧食生産。

留戀

“他的目的就是實現高産更高産”

因為水稻育種,袁隆平也在上世紀60年代末與湛江結緣。“湛江是個好地方,我很留戀!”直到2020年,關於湛江的記憶,袁隆平還深深記在心裏。

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在當時屬廣東管轄的海南島發現一株野敗型野生稻,取樣研究培育出水稻三係雜交良種,使我國水稻産量提高15%—20%。

三係雜交稻良種的育成,離不開廣東培育的另一種雜交稻“廣場矮”。“廣場矮”是1959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下稱“水稻所”)黃耀祥院士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的第一個矮稈秈稻品種。

後來,袁隆平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係和隨後的“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原所長王豐1996年與袁隆平結緣。“當時,袁老作為兩係雜交稻的總項目負責人,組織全國聯合攻關,在袁老的支援下,廣東兩係雜交稻在高産、抗病與抗倒伏的優良組合培育和高産制種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打破了當時全國兩係雜交水稻發展徘徊不前的局面。”王豐説,直到現在,水稻所和袁隆平所在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仍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優質、抗病、高産兩係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這些都是雙方合作的結晶。

“這位長者非常樂觀、充滿激情,胸懷大志、具有大愛情懷。”王豐説,當雜交稻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他總是能設定新的目標、提出新的要求,並提出一些重要設想,引領整個行業,引領這些科技人員往新的方向、新的目標邁進。

新中國成立至今,廣東在水稻矮化育種、優質稻育種、雜交稻育種和超級稻育種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超級稻認定數量位居全國水稻科研單位之首,為南方稻區乃至全國的水稻種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奠定了“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地位。

“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現高産更高産。”王豐説。

情懷

“他心裏一直裝著國家糧食安全大事”

從第一棵野敗型野生稻被發現,到完成畝産3000斤的夢想,袁隆平與雜交稻在廣東完成了一次歷史的迴環。

彼時,袁隆平已近九旬,本可以選擇功成身退的他,卻選擇了“海水稻”作為新的攻關方向,回到湛江這個起點重新出發,袁隆平也因“海水稻”跟廣東的緣分得到加溫。

2019年6月,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稻研究團隊通過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深度合作,在海水稻發源地遂溪縣建新鎮卜巢村海河潮汐區域,建設了第一期面積1100畝的耐鹽鹼水稻品種測試與展示基地。

當年6月18日,廣東海洋大學團隊向袁隆平院士彙報項目進展情況時,一些細節令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稻創新團隊成員王世超非常感動,“當時他年紀大了,但全程兩個多小時的會議,他一刻也沒有離開。他對所有專家的意見都進行了綜合思考、總結提升,提出了未來海水稻的發展方向,就是耐鹽鹼、高産優質的路徑。”王世超回憶。

此後,廣東海洋大學團隊多次當面向袁隆平彙報項目進展,“他心裏一直裝著國家糧食安全大事,關心的是老百姓吃飯的事情,這令我們很感動。”王世超説。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成為廣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他建議和支援湛江籌備建設“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鹽鹼灘塗上萌生的點點新綠,正在繼續書寫這篇“國士無雙”的傳奇。

“感謝袁老對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也特別感恩袁老對廣東農業科技的重大貢獻!袁老,您一路走好!”程萍哽咽地表達對袁老的悼念。(記者/黃進、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