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大交通

建世界級交通體系 發力全球資源配置

發佈時間:2021-05-21 11:28:55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王彪、黃應來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張國華: 建世界級交通體系 發力全球資源配置

從優化“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到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都離不開現代交通體系的支撐。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建設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準,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工業文明時期,是人跟著産業走,在綠色生態文明和知識經濟時代,産業和資本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走。”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張國華表示,廣東一方面要把破解交通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不均衡問題作為都市圈建設的“牛鼻子”,另一方面要打造世界級空海交通體系,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完善軌道航空客運網路

推動中高端服務業發展

南方日報:“十三五”期間,廣東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率先突破1萬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4869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065公里,世界級機場群加速構建。如何評價這些建設成績?

張國華:“十三五”期間廣東在交通基礎設施和經濟建設上的成績顯著,並與電子資訊、綠色石化、智慧家電等萬億級産業集群共同支撐起廣東現代經濟體系。與建設交通強國的要求相比,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也走在全國前列,並正向“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好”“從有到強”轉變。

南方日報:廣東要如何推動這種轉變?

張國華:其一,以廣深高速公路為交通軸線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集聚了世界級電子資訊硬體製造産業鏈,但在交通建設和物流效率上還有改進的空間。

其二,和傳統的公路、港口相比,機場和高鐵在中高端服務業、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推動力更強,應注意將基礎設施與創新融合起來。如果把廣州南站和周邊區域融為一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就將從高速公路為軸線變為以高鐵為軸線,建立起超大城市高效協同體系。

其三,廣東要深入研究如何讓基礎設施實現高效規劃、高效建設、高效運營,並與産業轉型升級、城市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南方日報: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産業變革都伴隨著交通方式的升級換代。

張國華:高端消費性服務業以及電子資訊為代表的通信製造産業,其最大特點是需要資訊快速交換,而在各種方式中,面對面交流目前還無法取代,因為眼神、氣場、情緒等同樣可以傳遞重要資訊。作為資訊載體的人在空間上的高效轉移也就更加重要,對應的是航空、高鐵、地鐵等組成的高效客運體系。

回到廣東看,要特別關注以軌道、航空為代表的現代客運體系跟金融專業化服務、科技創新在空間上的結合。對專業化高端生産服務業來説,人的集聚是關鍵,而人的集聚又帶來基礎設施的共用,專業化分工程度、生産效率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增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引力

南方日報:近年來,從國家到各個省份,都提出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廣東“十四五”規劃也提出,構建現代化都市圈體系。培育壯大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

張國華:在我國現代化的道路上,關鍵要解決好“四化”的問題,也就是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其中城市化是最複雜、最關鍵的,因為城市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市場化的平臺、國際化的舞臺。

在都市圈、城市群建設上,交通一體化要先行,産業一體化作為突破口,城市群一體化作為空間載體,然後推動市場、生態環境等全方位一體化,特別是把破解交通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不均衡作為都市圈建設的“牛鼻子”和主體,而不只是視為配套服務。

南方日報:對廣東下一階段的發展有何建議?

張國華:人在空間上的遷移,産業在空間上的變遷,是決定一個區域未來發展的兩股關鍵性力量。工業文明時期,是人跟著産業走,建工業區建廠房,産業工人就跟著來了。但在綠色生態文明和知識經濟時代,産業和資本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走,這也是我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綠色發展的意義所在。

建世界級空海航運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南方日報:今年2月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極之間聯繫,建設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軸。廣東“十四五”規劃也提出,建設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

張國華:世界級的城市群,是與其世界級空海航運體系是高度匹配的。尤其是機場為代表的航空網路,機場在世界航空網路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往往也就代表這個城市在世界城市網路裏所處的位置。

從世界城市的排名來説,首先是倫敦和紐約,其次要關注亞太地區,北京、香港位置都很靠前。未來,廣州、深圳和香港要進一步加強互動協同,借助已有的世界級機場、世界級港口,形成更加高效的世界級空海交通體系,提升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南方日報:為什麼資源配置如此重要?

張國華:新的全球經濟超級版圖有這些特徵:第一,誰掌握了跨國供應鏈,誰就能成為全球資源的組織者;第二,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和合作,更多轉變為以中心城市為主導的合作;第三,線下線上融合形成的創新功能區,正在涌現;第四,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超過政府部門的世界級企業,開始出現。

南方日報:這對廣東意味著什麼?

張國華:對廣東來説,尤其要注意三個趨勢:生産性服務業正在製造業中全面分化;每一次産業分化都帶來了經濟效率數量級的提升;農業、工業能否轉型升級都不取決於自身,而取決於有沒有更高服務水準的金融、科技等專業化服務。

我建議,廣東未來的産業佈局可以分成三個方面:在農業上,有條件發展大規模農業的地區要構建智慧物流體系、智慧倉儲體系,有機生態農業要以精準時效為特點的高效物流産業做支撐,高鐵沿線的農業要跟文化旅遊結合;在製造業,中高端産業集群要與高速公路網路、港口科技創新體系,按照綠色、智慧方向不斷優化佈局;在金融科技産業,圍繞機場、高鐵、軌道、市郊鐵路等交通樞紐,催生一批多層次多網路的創新中心體系,支援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參與全球合作。

南方日報:廣東還需要做怎樣的努力?

張國華:廣東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一定要將粵港澳大灣區放在全球經濟地理中籌劃。

從全球貿易經濟格局來看,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圍繞環大西洋經濟圈,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心逐步轉移到亞太地區。也正是在這種重心轉移過程中,珠三角逐步成為國內經濟的領跑者。粵港澳大灣區正處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貿易圈的樞紐位置,在集聚創新要素、輻射帶動周邊上擁有極佳機遇。同時,還要在國內推動與海峽西岸、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等重要區域互動,提升戰略支點價值。(記者/王彪、黃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