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協同發力,共謀共用——粵港澳打造科創“大灣區模式”

發佈時間:2021-05-18 09:33:19  |  來源:大洋網  |  作者:方晴、黎慧瑩、徐雯雯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大灣區大未來】協同發力,共謀共用——粵港澳打造科創“大灣區模式”

風起南海濱,潮涌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7000萬人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GDP。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大灣區建設熱潮涌動。“硬聯通”迅速推進,“軟聯通”亮點紛呈,“心聯通”越織越密……一個發展潛力無限、想像空間巨大的世界級活力灣區已雛形顯現。

大灣區,小故事,大未來。近日,廣州日報派出多路記者走進廣州、深圳、廣東珠海、廣東佛山等城市,實地採訪各地推進大灣區建設的生動案例,親身感知大灣區發展的澎湃春潮。

大洋深處,碧波涌動。

在廣州,“天河二號”憑藉全球頂尖的“超級算力”,助力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3D高解析度中國海多尺度模擬系統,首次把三層環流的奧秘展現在世人面前。

科創走廊,人才濟濟。

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國際優質科研機構和人才, 20%成員來自香港的顯揚科技,正爭做全球人工智慧3D機器視覺技術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

大棚內部,魚菜共生。

在廣東江門,香港三名“90後”當起了“現代高科技農夫”,把8000平方米的智慧溫室大棚建成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魚菜共生生産系統。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研設施儀器開放共用、三地創新人才加速流動……兩年多來,粵港澳三地著力破除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堵點,科技協同創新能量逐步釋放,一條串聯起“兩廊”“兩點”的科創中軸正迅速崛起,為科技灣區建設注入更強勁動力。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記者/王燕 通訊員/莫倩 攝)

“小項目”牽手“大夥伴”:

廣州超算助力香港科學家破解海洋密碼

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不斷提速,全球科技創新進入了空前密集的活躍期,實現創新要素的高效流轉,是在這場競賽中領先的關鍵一招。實際上,就如何打破因制度不同、規則差異造成的合作阻礙,粵港澳三地的科研團隊早有探索。

“我們2005年就來廣州了,在南沙建立了一個研究海洋的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甘劍平通過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建立了3D高解析度中國海多尺度模擬系統,為區域海洋功能應用、氣候變化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智慧化大數據,研究成果領先全球。

甘劍平説,香港本身沒有超算,廣州超算中心為香港高校提供了一個世界級水準的平臺,讓他們可以做一些原來做不了的事情。類似的例子還有:基於“天河二號”超算配合高效高精演算法技術分析,香港大學教授林讚育得以在海量的病原體基因數據以及其他流行病學及生態學數據中,追蹤如H7N9新型禽流感在內的重要病原體的起源、傳播和進化。

直接服務4400多家用戶,間接服務超過30萬家用戶……一個又一個項目“聚沙成塔”讓廣州超算中心成長為全世界用戶數量最多、利用率最高、應用範圍最廣的國際頂尖超算中心。2018年7月,廣州超算中心聯合九家粵港澳高校共同成立了粵港澳超算聯盟,攜手打造“粵港澳超算資源共用圈”。如今,遍佈灣區的9個超算分中心,正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提供超算動力。

從科學裝置科研儀器共用,到科研資金跨境撥付,到聯合實驗室合作共建,粵港澳三地不斷打破有形與無形的藩籬,建立起常態化的科技合作機制。

廣州國際生物島(通訊員/李劍鋒 供圖)

“小産品”孕育“大産業”:

醫療創客成為“港穗佛”城市協作縮影

以越來越緊密的科技合作為基礎,一條世界一流的科創産業鏈正在粵港澳形成。“香港深造,廣州科研,佛山創業。”廣東省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賢帥以一個小小的牙科種植體和自身成長經歷為例,點出了如何疊加三地科研、産業、市場優勢、協同發展的關鍵。

2013年,陳賢帥從香港博士畢業後,被引進到廣州市中科院任職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廣州,他組建了團隊深入研發牙科種植體項目,不久便依靠佛山口腔醫療産品製造業基礎把成果轉化為産品,又反輸入到香港。“香港醫學發達,臨床審批靈活,産品在香港的快速落地,也推動了香港口腔醫學領域的發展。”

在廣東珠海,一個能“抓住”高空拋物的智慧視覺系統吸引了所有參觀者的注意。3月29日,廣東珠海高新區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中國智慧視覺創新示範區”,促進廣東珠海建設“全球智慧視覺創新示範城市”,一個百億投資、百億産值的智慧視覺生態圈正在形成。

在廣州,一家總部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企業,正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産業協同發展的“超級助推器”、粵港澳互聯互通的“超級聯繫人”。

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汪令來告訴記者,作為香港特區政府認可的三家內地核酸檢測機構之一,香港金域日核酸檢測産能可達2.5萬管,為香港當地日核酸檢測産能最高的實驗室之一,截至4月18日,已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近240萬人份。南粵·金域澳門醫學實驗室目前日均檢測量可達到5000例。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打造這條世界一流創科産業鏈,依靠的是大灣區城市發揮優勢錯位發展,互利互補攜手共進。

金域醫學實驗室(記者/王燕 攝)

“小空間”成就“大未來”: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青創沃土

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一側在香港,一側在深圳,這一跨境合作區,雖然面積只有3.89平方公里,卻孕育著粵港澳合作發展的大未來。

憑藉其獨特優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國際優質科研機構和人才進駐。

2018年,博士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的丁克帶著人工智慧技術,來到位於合作區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擔任顯揚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和總經理的他,帶領團隊在2020年中國青年創業大賽中以廣東唯一進準決賽的項目獲得全國總決賽金獎,朝著全球人工智慧3D機器視覺技術領航者的目標進發。

如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成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大本營。6個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有力地支援服務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孔雀谷深港創科育成基地引入27傢具有原創性、高成長性的項目,85%的項目具有中國香港和海外基因。

同時,它也是重量級科研項目的新高地。逾百個高端科研項目在此推進,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項目、金磚國家未來網路研究院中國分院、未來網路試驗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量子研究院等相繼落地。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更是粵港澳創新合作的一個縮影。放眼大灣區,以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創新極點(兩點)為主體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和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等重要創新節點“串珠成鏈”,挺起了大灣區創新發展的“中軸脊梁”。

粵港澳打造科創“大灣區模式”

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省為了支援港澳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的重大科技計劃,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1.5億元。廣東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吸引了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學家到廣東工作。(記者/方晴、黎慧瑩、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