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擘畫未來共用榮光(大灣區大未來) ——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報道(上)
俯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王澍 攝(人民視覺)
初夏時節,草木勃發。珠江兩岸生機盎然,粵港澳大灣區熱潮澎湃。
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這裡是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版圖上,這裡是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灣區觀瀾,感受速度與激情;臨海聽潮,感知現在與未來。
“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駛來,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有軌電車“四網融合”,高速路網跨江達海,越織越密。
重大合作平臺加速建設——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承載著改革開放新任務,肩負起示範引領和創新引領的新使命。
科技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粵港澳三地科技設施聯通、科技要素暢通、創新鏈條融通的創新網路初步形成,高端技術創新平臺和一流科學實驗室加速集聚。
“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大的國家戰略,是重大的歷史機遇。
“9+2”11城握指成拳,大灣區正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領航定向繪製藍圖
港珠澳大橋宛若一條巨龍劃過夜空,香港雙層巴士穿梭在大灣區地標建築間,粵劇花旦、梅花樁舞獅等熟悉的人文景象交相輝映……4月19日夜晚,廣州海心沙上空,1000架無人機在雨中上演了一場絢麗的光影秀。伴隨著動感的音樂,無人機在夜空中呈現出“大灣區大未來”6個閃亮的大字,將信心與祝福刻進蒼穹。
大灣區,大機遇,大文章;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心、關注、關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建設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總書記的關心厚愛,大灣區建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總書記的長遠謀劃。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他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幾個月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2017年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機遇和挑戰並行。大灣區一方面需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破解合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需要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進一步加速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擺脫資源能源約束。
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科學規劃,加快建立協調機制。
2018年5月10日、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規劃綱要進行審議。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珠海,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開發佈,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作了全面規劃,涉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産業體系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優質生活圈建設等多個方面。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他強調,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品質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現新的更大作為,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大灣區發展按下快進鍵。202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廣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
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邁出堅實步伐。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用一句話概括,三地加快實現硬聯通、軟聯通、智聯通、企聯通、心聯通。”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説。
融入大局融合互通
廣州圖書館,“灣區時代看廣州”圖片展上,兩幅老照片仿佛為大灣區的前世今生寫下注腳。
1985年,廣東珠海花農每天清晨都乘船去澳門賣花。照片上,手挽竹籃的內地婦女梳著齊耳短髮,衣著樸素。
1993年,廣東順德。圖片説明寫道:“清晨的九江碼頭,裝運塘魚當日外銷港澳。按廣東菜的習慣,一般到達後還必須保持新鮮。”
水乳交融、唇齒相依。“對香港、澳門來説,‘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臺,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為香港和澳門的未來發展謀劃長遠。
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既有自身的優勢,也面臨發展挑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香港、澳門探索發展新路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多年來不斷深化合作,在不同領域都成效顯著,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開展,三地的融合和協同發展正邁向更高的臺階。展望未來,香港必定會把握機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最佳切入點,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説。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便捷的通道、最廣闊的平臺,澳門將有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務實推進大灣區建設。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國際上沒有先例,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開出一條新路?
“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指明方向。
重大合作平臺是創新“試驗田”,也是承載創新的重要載體。
深圳前海勇立改革開放潮頭,聚焦與香港現代服務業合作。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內,43.2%的土地面向港企出讓,已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4萬家。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設計創意産業園、深港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和平臺,吸引了大批港澳青年來此創業發展。
“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産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10年間,習近平總書記4次到橫琴考察,對橫琴的發展念茲在茲。
如今,港澳建築工程師可以直接在橫琴為客戶提供服務,其執業資格得到充分認可;港澳青年在廣東珠海橫琴創業,利用網上平臺就能自助辦稅,“連一次都不用跑”;在廣東珠海橫琴的法院,甚至可以適用澳門的法律作出判決……規則的調校、機制的改革、制度的創新,實現了澳門與廣東珠海橫琴乃至與整個大灣區的深度融合。
華眾聯創設計顧問(橫琴)有限公司是內地第一家由內地、香港、澳門建設領域專業人士聯營的設計顧問機構。公司總經理閆澍説,華眾聯創曾積極參與和推動珠海通過相關法規,在內地第一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實現香港和澳門建築工程領域專業企業和專業人士在內地直接提供服務,“不到1年時間,就有超過100位港澳建築工程師和數十家港澳專業企業在橫琴備案和執業”。
更高起點擴大開放
5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和港澳投資者收到一份“大禮包”——期盼已久的“跨境理財通”試點實施細則公開徵求意見,大灣區金融開放進入加速期。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通車,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正式開通,粵澳新通道、皇崗口岸重建等項目加快推進,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創新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一地兩檢”模式,2/3的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
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人員、貨物、資金、資訊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動,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實現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是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關鍵所在。
成片的紅樹林枝葉茂盛,彎彎的深圳河綿延流淌。深圳和香港合計3.89平方公里區域內,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應運而生。深圳園區內,一間間倉儲物流廠房正按照科研團隊的要求改造成科研新空間,香港園區也在加緊建設。
深港兩地協同聯動,探索創新,對接國際高標準科技創新規則制度體系,制定“聯合政策包”,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聯手吸納世界一流創新人才和資源。截至目前,合作區對接和落地的項目138個,其中具有港澳背景的項目近30個。未來雙方將全力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樞紐區。
變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同等待遇;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試點開展自由貿易賬戶業務,“深港通”、跨境移動支付等便利措施落地實施;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粵港澳三地市場一體化水準明顯提升,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捷高效。
創新引領協同發展
從昔日的荔枝林,到今天的創新人才高地,廣東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這匹“創新黑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4月22日上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這將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創新”是高頻詞。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關鍵看創新。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第一批省級實驗室,實驗室在建立初期就特地設立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面向全球招聘優秀科學家和青年研究者,促進學術交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介紹説:“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在這裡思維碰撞、交叉合作,就能真正實現技術共用,激發更多創新動力。”
“松山湖為雲鯨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政策扶持,加之背靠粵港澳大灣區無可比擬的供應鏈,創業者能夠專注于産品開發。在粵港澳大灣區,産品的迭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雲鯨智慧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峻彬説。
健全的産業體系、完備的産業鏈條是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所在,粵港澳三地形成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互補互促、協同發展的産業格局。
廣州攜手港澳大力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新興産業,500多家生命健康和人工智慧企業集聚廣州南沙;深圳精準推進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8條重點産業鏈;廣東東莞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産業體系,首批佈局建設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廣東佛山擁有26個國家級特色産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
“金融服務、商貿、航運物流等方面是香港的強項,憑藉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等方面的優勢,可以使‘9+2’城市群進一步融合,共同分享灣區資源,各展所長,進行全方位的密切合作。”香港潮州商會副會長、意得集團主席高佩璇説。
伶仃洋碧波萬頃,珠江口風雲激蕩。這片曾經見證國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又將寫就灣區故事的錦繡華章,共用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廣東珠海、廣東佛山、廣東惠州、廣東東莞、廣東中山、廣東江門、廣東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深度融合中匯聚起時代的巨浪,向著海闊天空的未來進發。(記者/張毅、王堯、歐陽潔、羅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