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東開建80米半潛式深遠海智慧養殖旅遊平臺

發佈時間:2021-05-10 08:54:3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洪澤華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粵海糧倉”再擴容 廣東開建80米半潛式深遠海智慧養殖旅遊平臺

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的半潛式深遠海智慧養殖旅遊平臺5月8日正式簽約建造。這是廣東省內首臺商業化半潛式深遠海智慧養殖旅遊平臺,將為海水養殖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助力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

本次開工的半潛式深遠海智慧養殖旅遊平臺長80米,寬30米,高18米,養殖水體約3萬立方米,採用鋼質半潛結構,日常由海洋清潔能源供電,四角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項目交付後將投放于廣東陽江市海陵島附近海域,從事石斑魚、金鯧魚、軍曹魚和鰲魚等高附加值魚種的養殖,並開展海洋科普、潛水、沖浪、垂釣、海上餐飲等休閒活動。

近年來,海水養殖産量和海産品需求量均呈增長態勢,但海水捕撈總量不斷降低,養殖産量增速放緩。2020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海洋水産捕撈量從2015年的1435.74萬噸減至2019年的1217.17萬噸,同期海洋漁業養殖産量從1796.56萬噸增至2065.33萬噸。同時,海水養殖産量的增長比例從2015年的3.7%減小為2019年的1.68%,一定程度上説明傳統海灣養殖空間已趨於飽和,發展受限。

隨著海水養殖逐漸由港灣和近海走向開闊海域,新型海洋漁業養殖技術與裝備的開發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在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支援下,我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于2019年6月建成,並於當年8月投放到廣東珠海蜘洲島養殖漁場,至今已連續運作近兩年。該平臺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第一季試養的金鯧魚和第二季試養的石斑魚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良,無任何魚病發生,基本驗證了開闊海域大水體養殖的優越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孫永明介紹説,集波浪能發電、養殖、旅遊、通訊為一體的半潛式海上漁業綜合平臺技術在推進遠海養殖、增強抗風浪能力、自給綠色能源、搭載漁業設備、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養殖和監管智慧化水準和開展海上休閒旅遊等方面優勢明顯,目前已獲中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的發明專利授權。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已完成多個型號、多種配置的半潛式深遠海智慧化養殖平臺設計,下一步還將研發更大型號的養殖平臺,推動海洋漁業由近淺海向深遠海發展,不斷拓展延伸産業發展空間和價值鏈,助力打造‘粵海糧倉’。”孫永明説。(記者/洪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