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經濟

建設海洋強省 廣東加速藍色崛起

發佈時間:2021-05-07 13:57:17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李鳳祥、黃敘浩、王彪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海洋經濟單獨成章,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高品質發展方向 建設海洋強省 廣東加速藍色崛起

粵進“十四五”聚焦新發展

日前,《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佈,海洋經濟首次單獨成章,關鍵詞“海洋”在全文中累計出現146次,廣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迎來新機遇。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因海而強,海洋資源優勢明顯,2019年海洋經濟生産總值約2.11萬億元,已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規劃綱要》設置海洋專章,充分體現了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對海洋工作的重視,為‘十四五’期間廣東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明確了方向,必將為廣東省全面開展海洋強省建設起到重要支撐引領作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教授看來,海洋經濟是廣東優化能源結構、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規劃綱要》設置專門章節將海洋經濟各環節和業態統一規劃設計,是一種制度性革新,對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具有重大指導性意義。

《規劃綱要》海洋經濟要點

圍繞建設海洋強省目標,著力優化海洋經濟佈局,提升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推進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拓展藍色發展空間,打造海洋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

大力實施海洋綜合治理,建立健全海洋強省建設的體制機制,統籌陸海空間、要素、通道、生態建設等,協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高水準管海護海,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

加快構建海洋開發新格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開發,優化海洋空間功能佈局,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準,積極拓展藍色經濟發展空間。

提升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堅持高端引領、綠色發展,推動涉海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加快建立現代海洋産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

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搶抓海洋強省建設新機遇

4114.3千米的大陸海岸線蜿蜒曲折,居全國首位;41.9萬平方千米的廣袤海域中,1963個海島星羅棋佈。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為廣東經略海洋奠定了堅實基礎。自1995年以來,廣東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居全國首位,形成了較為完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海洋産業體系。

廣東不僅是全國海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使命。

重任在肩,向海謀局。廣東高度重視海洋經濟工作,早在2017年就明確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打造沿海經濟帶,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首次提出加快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決定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出沿海經濟帶要突出陸海統籌、港産聯動,做大做強臨海産業集群;《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建設海洋強省目標,著力優化海洋經濟佈局,提升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推進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拓展藍色發展空間,打造海洋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

在此背景下,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近年來廣東促進海洋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不斷推動海洋經濟穩步發展,基本形成了海洋産業門類完整、經濟輻射能力較強的開放型海洋經濟體系,海洋生産總值佔廣東全省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以及佔全國海洋生産總值比重均約為1/5,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步入“十四五”,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廣東海洋事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

廣東如何搶抓機遇,加快建設海洋強省?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堅持統籌謀劃,加快出臺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意見,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構建陸海協調、內外暢通的海洋發展新格局。一方面,充分發揮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效應,支援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州建設海洋強國領軍城市,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加快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串珠成鏈”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同時,大力推進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等項目建設,構建通江達海、連內接外、暢通高效的陸海運輸網路。

堅持陸海統籌

拓展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

《規劃綱要》提出,廣東要加快構建海洋開發新格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開發,優化海洋空間功能佈局,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準,積極拓展藍色經濟發展空間。

“從自然屬性來看,海洋和陸地之間存在著統一性、一體性,不能人為割裂。”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廣東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寧淩認為,陸海統籌,意味著人的開發屬性要與自然屬性保持高度一致和統一,才能確保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堅持陸海統籌、綜合開發,“十四五”期間廣東加快構建海洋開發新格局,“新”如何體現?

在寧淩看來,“新格局”首先涉及到空間佈局安排的問題,要從優化空間佈局的視角來推動區域資源開發。受陸域經濟影響,珠三角地區經濟基礎良好、産業體系完善、政策優勢明顯,廣東全省海洋經濟活動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區,涉海法人單位位於該區域的比例高達80%;而粵東、粵西地區經濟基礎則較為薄弱。

“近年來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六灣區一半島等概念,就是要根據所處空間的海洋功能、自然屬性乃至它們的科技基礎、産業基礎等,思考其開發佈局與力度。”寧淩説。

目前,廣東基本形成了以“一核”為引擎、以“一帶”為主戰場的海洋經濟空間開發格局。

其中,珠三角大力發展海洋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與港澳在海洋運輸、海工裝備製造、郵輪旅遊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沿海經濟帶海上風電、海工裝備、海洋生物、海洋電子資訊、海洋油氣化工、濱海旅遊業等加快發展、集聚態勢明顯,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百億美元重大項目成功落戶,形成世界級現代海洋産業基地。

同時,廣東還積極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地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港航、旅遊、海事等領域的合作持續加深。

聚焦高端綠色

海洋産業邁向世界級

數日前,廣東全省海上風電建設工作推進會召開,廣東省能源集團、中廣核集團、三峽集團、明陽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匯聚羊城,共同為廣東加快發展海上風電建言獻策。

廣東是能源消費大省、也是資源小省,能源供應對外依存度超過75%。相較于傳統能源,廣東近海海域風能資源理論總量約1億千瓦,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來,尤其是《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印發實施以來,廣東海上風電發展開啟“加速度”,目前已全容量投産5個項目、裝機132萬千瓦;開工建設16個項目、裝機558萬千瓦。

步入“十四五”,廣東將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加快實施海上風電領跑工程,爭取至2025年累計投産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廣東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保障能源供給和安全任務十分艱巨,在國家嚴格控制煤電發展、逐步減少煤炭消費的大趨勢下,規模化開發利用海上風電將成為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重要抓手。

在許勤華看來,發展海上風電及其他海洋新能源不僅有利於提升能源供給,更為重要的是,海上風電作為清潔能源,對於廣東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綠色發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風從海上來,不僅帶來了風電,更帶來了潛力無限的海洋産業。當前人類已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代,海洋在現代産業體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日益凸顯。

而高端和綠色則是廣東海洋産業的兩大“關鍵詞”。《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高端引領、綠色發展,推動涉海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加快建立現代海洋産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

一方面,廣東堅持創新引領,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依託,爭取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廣東,加快建設一批海洋重大科學裝置,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為龍頭,形成一批高水準的海洋研究平臺和機構,率先突破海洋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不斷提升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引領能力。

另一方面,廣東堅持生態優先,築牢藍色生態屏障,不斷提升海洋資源管理水準,推動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統籌推進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美麗海灣建設、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減災、“藍色海灣”綜合整治等規劃和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廣東海洋經濟的産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十三五”期間,海洋三次産業結構比從1.7:40.7:57.6調整為2.8:26.0:71.2。

“這一變化趨勢體現出近幾年廣東海洋電子資訊産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發展提速,包括海洋牧場在內的現代漁業也有一定優勢,帶動了第一、第三産業佔比提升。”寧淩説。

當前,傳統海洋産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和前沿海洋産業加速培育壯大,海洋服務業能力大幅提升。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步入“十四五”,廣東重點支援的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資訊、海洋生物、天然氣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務等六大海洋産業將加速蓬勃發展,成為助推海洋強省建設的強勁引擎。(記者/李鳳祥、黃敘浩、王彪 通訊員/粵自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