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 灣區故事

灣區好故事|我身邊“最可愛的人”,曾經“每天都抱著隨時犧牲的決心”

發佈時間:2021-04-23 14:14:12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龔敏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光榮終將歸於平淡,用平凡演繹不平凡。我的外公譚啟樂同志是一名光榮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外公的一生是中國波瀾壯闊現代史的一個小小縮影,見證著我國走向繁榮富強。

87歲高齡的外公一直秉持著軍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樸實低調的生活作風。他總會回憶起那段崢嶸的軍旅歲月,戰場上的硝煙瀰漫和親愛的戰友們犧牲時的驚心動魄。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在臺山市海宴鎮永和村委會村幹部的協助下,當外公拿到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等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時,他不住地感慨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他們這些曾經遠赴朝鮮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而後又回想起永遠留在朝鮮戰場的親密戰友,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幾度哽咽,“快七十年了,太久了,當年那些戰友我已經老得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了。可惜他們都沒法回來,要是能回來,看看現在的祖國,該有多好!”外公翻出以往珍藏的獎章,逐一端端正正地佩戴好,拍照留念之際難掩自豪和激動。這枚70週年紀念章成為外公晚年和我們子孫晚輩共同回憶赴朝經歷的一份禮物。

爺爺和他的戰友們

“多虧臉皮厚”,“小鬼”參軍了

高高瘦瘦的外公笑著告訴我們,他在部隊裏綽號叫“小鬼”。這是戰友們看他年紀最小,個子最小,和他開的親切地玩笑。因為當時年紀實在太小,“小鬼”破格參軍的過程還頗為曲折。

外公1934年12月出生於海宴鎮小芰荷鹿崗村,父母早逝,14歲開始舉目無親,年幼沒有能力工作,只能到處乞食,吃百家飯為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常常吃不飽,整個人又瘦又小,孤苦無依。

幸而1949年時有老鄉告訴外公,海宴區府在做解放軍徵兵宣傳。外公一聽,覺得參軍既能尋求出路強大自己,又能保家衛國,而且家裏已經沒有雙親了無牽掛,就主動請纓,毅然選擇參加解放軍。但他當時遠遠不夠18歲,部隊剛開始按程式不肯接收登記。

靠著多年吃百家飯蹭出來的“厚臉皮”,外公毫不氣餒,多次主動向部隊的同志介紹彙報,請求部隊收留。他的誠意終於打動了部隊的同志,又因他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就破格收錄了這個娃娃兵。

外公最小,戰友們像叔伯兄弟一樣待他,親昵地叫“小鬼”。等外公後來長成了高高瘦瘦的小夥子,就改叫他“小鬼隊隊長”。

廣東仔苦學普通話,決心做好人民的子弟兵

老一輩的本地人能像外公那樣説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話的委實不多,外公説學普通話是他這個沒讀過多少書的“廣東鄉下仔”在部隊裏的第一關。説來好笑又心酸,一般的新兵蛋子在部隊裏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不適應高強度訓練和想家,但外公父母早逝,因此對於家鄉無甚牽掛,吃百家飯長大也不覺得部隊生活條件有多清苦,反而克服語言關一度成為他最煩惱的事。戰友們來自五湖四海,方言雲集,互相交流必須講普通話。外公自笑剛開始不會普通話,凡事只能靠猜,仿佛又聾又啞。幸好在部隊外公有機會認真讀書識字,平時一邊訓練一邊學習毛澤東思想,終於可以會聽、會説、會寫,不再耽誤交流和聽從指令,完全融入了部隊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部隊的訓練內容很鍛鍊人的意志,外公通過長跑鍛鍊身體,通過練操嚴肅紀律性,學習分析地形進行實戰演練,同時迅速進入三八式步槍的使用訓練。外公提及大概一個星期就能熟練使用三八步槍,我激動地追問,“您是不是神槍手?”外公瀟灑地擺擺手,“不敢當,但打中靶心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每天專心致志投入學習,外公內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踏實。經過領導的教導,對黨對人民有了新的認識,思想有所覺悟,還在部隊里加入了共青團。他決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儘自己一個軍人的職責,做好人民的子弟兵,積極學習,努力工作,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切。

這輩子走過最長最趕的路,從丹東到朝鮮開城支援

在丹東集合後連夜橫跨鴨綠江,戰情愈發嚴峻,志願軍必須以最快速度趕到朝鮮開城支援。當時隆冬臘月,到處都是雪,路面還結著冰,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大部隊要靠自己的雙腳途徑朝鮮平壤走到開城,而且為了避開敵軍偵查,只能白天借住當地民居,天一黑馬上背上行囊跑步趕路,之後整整一個月都在行軍。

當時部隊發配個人的裝備有槍支、乾糧、棉被、軍裝鞋襪等。那年,外公才17歲,由於幼年一直忍饑挨餓,外公身體較為瘦弱,長途跋涉中隨著體力消耗,行囊變得愈發沉重。為了趕上大隊伍的進度,外公除了槍支和口糧以外,其餘行囊咬著牙一點點地選擇放棄。最後體力實在消耗得太厲害,又擔心進度落後於其他同志,外公不得已將軍大衣也忍痛丟棄了。

一個月後好不容易到了開城,外公身上的衣物破損不堪,鞋子連同腳一同磨破了,沒有了軍大衣更是冷得哆哆嗦嗦,但又不好意思再要一件。後來還是班裏發現外公的窘況,又發了一件大衣給他。

夜間突擊游動作戰,邊打邊談邊談邊打

到了前線,神經就繃得更緊了。大白天美國的武器多不勝數,火力全開。飛機從偵察機到轟炸機,一直噩夢般盤旋在頭頂輪番轟炸,而地面上敵方坦克大炮火力強勁,炮彈炸彈齊飛,對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進攻。

外公説當時既要頂住天上的飛機,還要扛住地上的坦克,每天都抱著隨時犧牲的決心。這種情況下,白天我方的軍事行動嚴重受限,於是外公和他的戰友們在白天干脆按兵不動,一邊注意做好隱蔽,在營地秘密訓練,一邊抓緊時間挖戰壕、挖防空洞。

一到晚上,那就是他們連隊發力的時候了,敵軍甚至晚上不敢出來上廁所。為了保存己方力量,執行任務時我方也不會戀戰,執行完任務後就迅速回到大本營。

戰場使人迅速成長,每天高度警惕執行任務,殺聲震天的炮火、戰友燒焦的屍體,多年後外公仍心有餘悸,但當時根本沒時間去在意生死和恐懼。朝鮮戰場上的鬥爭縱橫交錯,志願軍們只知道形勢一直反反覆復邊打邊談邊談邊打;只知道在前線戰場上贏得越多,殲滅更多的敵人,戰爭就會更快結束。

參加67高地防禦戰:打到敵人老實為止!

邊打邊談,邊談邊打,到了1952年10月,朝鮮戰場上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愈發熾熱化,板門店談判也在激烈地進行。

外公和戰友們同仇敵愾,振臂高呼:要把敵人打服,打到老實為止!外公被安排到組織爆破美軍坦克的分組,托著爆破筒奮不顧身衝出防空洞口。經了解,爆破筒靠爆轟進行破壞,威力無窮,常用於炸碉堡、反坦克,但唯一的缺點是必須逼近敵人陣地,近距離才能發揮其威力,但因距離過近、威力過大又極容易造成自傷。和外公同組的戰友也都抱著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必死決心,面對著步步嚴逼的敵軍坦克,眼看著連隊要遭到了敵人坦克炮彈炮擊,外公和戰友們毫不猶豫舉起爆破筒瞄準,點燃引信。在強烈的爆破中,外公眼睜睜看著上一秒還叫他“小鬼”的戰友當場犧牲,悲憤難抑卻又無能為力。

外公和他的戰友成功炸毀了敵方坦克履帶。由於距離過近,敵地機槍持續掃射,外公同樣躲閃不及,被飛來的彈片打中右肩。外公回憶,當時肩部劇烈疼痛,一陣短暫的眩暈後失足滾下了山腳,肩背和手二次撞傷,醒來後發現自己還活著,咬著牙站起來繼續與戰友並肩作戰。依靠著戰友們誓與陣地共存亡的無懼氣魄,浴血奮戰,英勇反擊,最終奪回陣地。

光榮歸於平淡,用平凡演繹不平凡

在67高地負傷後,部隊先送外公去開城後方軍事醫院取出彈片,然後安排火車接外公和其他傷兵回國養傷。炸彈碎片打中外公的右肩連後背,右側留下了後遺症,至今右手都沒法伸直,也不能負重。但外公始終覺得這是上天對他的眷顧,“我從沒想到居然能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下來,更沒想到會榮獲三等功。”外公幼年痛失雙親顛沛流離,赴朝鮮一度以為會命喪他鄉,最終卻非常幸運同時擁有榮耀和生命。想到很多可敬可愛的親密戰友長眠于朝鮮戰場,外公心裏一下子又特別傷感。

外公外婆結婚照

外公1955年回國,1956年復員後在甘肅省蘭州市的轉運站工作,任職于汽車隊。在蘭州市轉運站工作時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我的外婆,並於 1957年5月25日結婚。之後因工作調動,外公又被調去青海省地質局工作。1958年他們第一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媽媽在青海省西寧市小橋鎮呱呱墜地。1959年外公又調回西藏地質局,但外婆和媽媽仍留在青海。

那時工作非常艱苦,外公原本有傷病很難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又患上了嚴重的胃病,而且和愛人一直兩地分隔,彼此生活上不方便也不放心。於是在1962年,外公向組織申請調回臺山縣。外公在70年代正式成為一名共産黨員,離開朝鮮戰場後,在平凡的生活中繼續踐行他的信仰。

抗美援朝氣吞山河的壯烈歷史值得後人銘記,志願軍這群最可愛的人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外公譚啟樂同志捨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如今,我們應激發奮勇向前、守正創新、團結進步的民族智慧,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共同理想,同時弘揚愛國擁軍傳統,溫暖抗美援朝老兵最後的歲月,讓抗戰老革命的精神流傳後世,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祝我的外公晚年生活幸福快樂。

本文作者:龔敏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