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港深可共推“政策包”吸引海外人才落戶

發佈時間:2021-04-22 09:13:03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龍金光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博鰲熱議粵港澳大灣區:港深可共推“政策包”吸引海外人才落戶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到2030年前後,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如何“拼船出海”,支援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競爭優勢,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城市群帶動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分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等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各城市要發揮比較優勢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城市群如何“拼船出海”,提升競爭優勢,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

林鄭月娥表示,每個城市發揮自己最好的條件才能“拼船出海”。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優勢明顯,科研能力較強,有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位列世界100強的大學。但香港人口只有700多萬,一方面缺乏龐大市場,另一方面也缺乏生産製造能力。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200萬人口,市場龐大,既有做原型的製造能力,又有大規模生産的能力,這是大灣區能“拼船出海”的重要原因。

自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如何延續高增長成為澳門的新思考。李偉農列舉的一組數據顯示:澳門自1999年至2019年,GDP漲了近9倍,每人平均GDP從1.5萬美元漲到8.2萬美元。但這樣的高速增長未來不一定能一直持續,因此澳門必須找到新動力、新出路,出路之一就是融入大灣區。

李偉農表示,雖然澳門只有68萬人口,但年接待能力卻超4000萬人次。澳門可在文旅産業、服務貿易等方面有所作為,同時利用珠海橫琴這個平臺積極發展中醫藥産業。

談起城市群之間根據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規劃,錯位發展,互補共贏,郭永航表示,澳門將來一定要發展高新科技、特色金融、商貿物流、文旅會展、海洋産業,現在的澳門缺乏發展空間,珠海與澳門將會率先在融合發展上有更大突破。

林毅夫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現在發展的是高科技、新興産業,資本非常密集,規模經濟非常大,且供應鏈非常長,不可能在一個市、一個省、一個地方讓所有的供應鏈都達到規模經濟。因此,大灣區各個地方都有比較優勢,大家可在産業集群當中把分工做到最好,形成最有效力的産業集群,這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素。

三地政策和法律亟待聯通

在談及港深聯動時,林鄭月娥以法律和稅收方面作出突破為例介紹,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若每天回到香港且當天逗留時間不超過24小時,就可免繳個人所得稅。

這在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會長李若谷看來,還有提升空間。李若谷表示,人員、資訊的流通藩籬一定要突破,香港和澳門在資訊上沒有阻礙,但是內地有一定障礙,如果廣東地區不放開,將來在吸引外資、人才時,相比港澳,廣東可能會喪失優勢。

在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方面,林鄭月娥介紹,粵港澳三地有聯手合作。一是推進科技創新的要素流通,二是必須爭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戶大灣區,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深圳,港深兩地聯手做一個“政策包”,把我國在海外發展的科研人才吸引回來,落戶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單是“拼船出海”,而應該是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粵港澳三個地區,擁有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三種稅收制度,三地要實現融合發展,依然有不少藩籬需要打破。李若谷從政策制度提出建言:在稅收政策上一定要統一。同時,要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相關法律也要統一。香港的法律比較健全且得到國際認可,在經濟法律方面可以考慮向香港學習、靠攏。

郭永航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目前最迫切的是制度的軟聯通,這是最難的,但非突破不可。如果在制度聯通上沒有實質性突破,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聯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聲音

財政部關稅司司長蔡強:推動RCEP生效中國萬事俱備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下簡稱“RCEP”)的簽署既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標誌性事件,也是我國繼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又一重大開放成果。中國財政部關稅司司長蔡強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表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RCEP,早已著手實施相關準備工作。比如,在貨物貿易方面,主要是關稅減讓表、承諾表的轉換,這項轉換工作在中國內地已經完成。其他涉及的約束性義務,700多條中87%已具備實施條件,剩餘的13%在協定生效後也可立即實施。

“對中國來説,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可謂萬事俱備。”蔡強表示,RCEP的協定內容,在涉及到的産品的品種和種類上有所突破,在一些開放的程度上有突破,對於促進區域內的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升級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蔡強表示,中國不排斥高標準經貿規則,目前已設立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它們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制度創新,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開展先行先試。(記者/龍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