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深圳構建“十橫十三縱”路網體系

發佈時間:2021-04-22 09:13:03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戴曉曉秦偉鑫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深圳構建“十橫十三縱”路網體系,暢達國內城市引領灣區協同 建交通強國城市範例 拓聚集創新“新路”

午後,橫臥在前海灣上的廣深沿江高速車流不息,滿載跨境物品的貨車從前海綜合保稅區出發,由這裡前往珠三角各城市;距此20公里外,一批海外技術團隊抵達深圳國際機場,由外環高速直奔東莞散裂中子源,一項全新的技術合作正等待著他們。

俯瞰深圳,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沿著“十橫十三縱”的路網體系加快集聚和流動,一個個重要交通樞紐和産業集群由高速路網串珠成鏈,支撐城市創新發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600多公里的深圳高速路網與城際鐵路、低空飛行、水上客運組成綜合立體交通網路,海陸空鐵立體聯動,支撐創新,融合灣區,塑造城市,為廣東高品質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創新集聚

高速沿線孕育“技術魚池”

從東莞出發,沿著深圳外環高速一路抵達深圳,這條全長約93公里的高速道路,連接深莞兩城,橫跨深圳五大行政區域和城市建成區。

在這座創新之城由西向東一路疾馳,高速路網體系支撐創新要素集聚。在外環高速坪山節點,深圳比亞迪全球總部坐落於此。比亞迪展廳內,全球最大的專利墻上證書密布,如今這家企業日均申請11個專利,申請成功的也有9個之多。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公共關係事務總監羅昊向記者介紹他們的“技術魚池”理論:“我們持續研發黑科技新技術,一旦市場需要,隨時可以拿出技術‘魚池’裏的‘大魚’,進行産業轉化。”

重要交通樞紐和産業集群由高速路網串珠成鏈,助推産業“聚變”。坪山BT大道位於外環高速節點之一,全長3.6公里的道路兩側,密布了117家生物醫藥公司、11家上市公司,一個以生物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三大細分領域為核心的生物産業集群在該區域形成。深圳市新産業生物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蕾對未來交通充滿期待,“深圳醫療産業正向東部規劃集聚,等外環高速全面開通,跟市內打通後,非常有利於企業人才引進。”

從坪山駛入南坪快速轉水觀高速,1小時內就能抵達深圳南山。在南山北部登高遠眺,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部基地盡收眼底,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如火如荼,大沙河生態長廊蜿蜒向南,超級總部基地綻放深圳灣畔。從産業到産業鏈、從産業鏈到産業集群,南山先後引導佈局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了以中興、騰訊等重點骨幹企業為核心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數字經濟千億級産業集群,以邁瑞醫療、中集海工等行業領軍企業為主力的高端裝備百億級産業集群,以大疆、優必選、奧比中光等高成長企業為支撐的新興産業集群。

不斷加密的高速路網,推動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高效流動與集聚,串起“一條鏈”和“一面旗幟”。如今的深圳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深圳的一面旗幟:深圳市擁有1.8萬餘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去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1.03萬億元,交通高品質發展與城市創新脈搏共振。

融合灣區

面向世界打開“灣區窗口”

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門口,車輛排起長隊。從天空俯視,這裡位於珠江入海口東側,毗鄰深港兩大國際機場以及深圳西部港區,發達的交通網路,助力前海成為面向世界的灣區活力窗口。

前海管理局保稅區管理處處長助理朱志強介紹,規劃面積2.9平方公里的保稅區內,已建成倉庫總面積超過78萬平方米,吸引包括利豐、越海、東方嘉盛等知名物流企業入駐發展。“目前,前海綜保區跨境電商、平行進口汽車、國際轉机集拼等業務初具規模,在國內率先實現跨境電商‘9710’‘9810’及‘1210’‘9610’的進口、出口雙方向全模式同步運作。”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定位,深圳加快打造聯通融合的基礎設施體系,輻射大灣區的高快速路網不斷完善。深中通道、東部過境高速、外環高速、沿江高速二期等在建項目加快推進。廣深高速改擴建、伶仃洋通道規劃研究穩步推進。

因為看好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紅利,去年8月,港企利豐集團在前海建立了高端消費品配送中心。8萬平方米的中心內,年進出商品超過2億件,Carter’s、歐萊雅等國際企業的全球或亞太處理中心都坐落於此。

“消費者如果在亞太地區下單,從這裡的6萬多種産品中迅速分揀,通過海關電子報關快速報關,借助綠色通道送達香港,從打包到交付,基本上72小時可以完成。”利豐供應鏈高級執行副總裁胡亞兵説。

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的發展加速物流配送效率。胡亞兵説,利豐供應鏈有大量供應商聚集在珠江兩岸的東莞、惠州等地。“以前,貨運客車把貨物運送到倉庫一天一趟,現在一天可以來回兩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利豐集團的選擇不是個例,在前海石旁,全新建設的前海嘉裏中心拔地而起,這是首個在前海由大型香港企業投資的重大項目,也是前海第一個試點“香港建設模式”的投資項目。前海管理局住建處處長孫義説,去年,前海面向港企港人開放前海建設市場,通過備案方式直接授予港企、港人內地企業資質和執業資格,目前已有13家專業機構103名專業人士備案。

塑造城市

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交通對城市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功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必須進一步提升交通樞紐與通道的輻射能級,提高高端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支撐深圳面向國內國際資源要素的便捷流通。

打造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深圳加快構建支撐創新要素集聚的路網體系,一方面構建功能清晰、結構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體系,包括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等,促進珠江東西兩岸資源要素便捷流通;另一方面,加快打通深圳與東向沿海節點聯繫瓶頸,包括深惠高速、深汕高速擴容,建設深圳外環高速公路,推進深汕第二高速工程等,助力大灣區沿海軸帶對外輻射能級提升;同時,加強深莞惠邊界道路對接,促進都市圈路網一體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速道路建設也成為重塑城市、破解大城市難題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正在建設的沿江高速前海段與南坪快速銜接工程穿越前海灣,連接南坪快速,面向世界“聯海興灣”,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打造“海底超級立交”,工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正在進行的皇崗路快速化改造,將在皇崗路下建設一條地下快速通道,通過路下造路將沿線東西兩片區域的城市功能、城市生態和城市空間“縫合”起來,創新要素得以高效流通,交通“超級工程”將拓出創新“新路”。

未來,深圳高速路網將與城際鐵路、低空飛行、水上客運組成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努力實現“灣區1小時,內灣半小時”。上千公路的高快速路網連接深圳港,241條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沿著高速線路通向深圳機場,通達全球60城……深圳著力打造暢達國內國際、引領灣區協同的“交通強國”城市範例,構建融合深莞惠、連通大灣區、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深圳正在努力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作體系,為深圳加快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更好地發揮支撐帶動作用。”深圳市交通局有關負責人説。

路網簡介

深圳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交通強國首批試點單位,正加快構建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作體系。

目前,深圳加快構建“十橫十三縱”路網體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深圳市高快速路總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銀通道、深華快速、東部過境蓮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個重大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觀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崗路快速化改造等47個項目開工建設。

數説深圳交通建設成就

深圳港成為全球聞名的一張亮麗名片

國際班輪航線241條,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港口,與熱那亞等26個港口建立友好港關係,全球2萬標準箱以上集裝箱船泊全部靠泊過深圳港。

深圳機場定位躍升為國際航空樞紐

年均新開通10條以上國際航線,洲際航線從無增至20條,通達全球60城,連接世界五大洲,24小時通關和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落地。

深圳成為國家鐵路公路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批,深汕鐵路、廣深第二高鐵、深肇鐵路、深南鐵路等納入國家規劃。規劃打造1000公里高快速路網體系,外環高速一期通車,深中通道、深汕高速改擴建等項目有序推進。

港口水運、通用航空強化灣區聯繫

深圳港開行23條粵港澳大灣區水上客運觀光航線,與大灣區城市實現1小時通達,是全國最大的旅客出入境海港口岸。

物流産業支柱地位鞏固

深圳先後獲批商貿服務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2020年預計實現物流業增加值2760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佔同期GDP比重為11.6%。深圳物流供應鏈上市企業市值超過4000億元,佔全國30%,穩居全國第一。

沿線案例

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

“灣區客廳”穿行“海底立交”

深圳前海高樓林立,正在建設的全球城市中心比肩紐約、曼哈頓,“世界級灣區客廳”面海而生。

平靜海面向下,一個“路域地下五層+水下三層”的超級交通體系正在規劃建設,備受矚目的兩條海底通道同時開工:

沿江高速前海段與南坪快速銜接工程穿越前海灣,連接南坪快速,將建設國內首座海下立交,工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

在媽灣片區和大鏟灣片區,媽灣跨海通道海底開掘,連接起前海與寶安,這是深圳首條跨海交通工程,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海底盾構工程。

面向世界“聯海興灣”,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打造“海底超級立交”。

海上“運”來高速公路

火熱建設中的深圳前海,也是超大型城市交通網路立體空間的“試驗場”。未來地鐵線、穗莞深城際、深珠通道、深珠高鐵等交錯而立,地下空間綜合運用,為前海發展預留充足空間。

如此複雜的超級交通體系中,國內首座“海底立交”即將進入施工階段。這就是沿江高速前海段與南坪快速銜接工程,包含沿江高速前海段下沉改造、南坪快速銜接大鏟灣、南坪快速銜接沿江高速及收費站北移等施工內容。

這一灣區標誌性工程,將創造數項國內外“第一”。中交沿江與南坪項目總經理部工程管理部經理邱燕群告訴記者,這是國際首例採用沉管、盾構綜合工法建造的水下立交體系,國際首例在淺水區採用沉管技術建造的高速公路。

雙向八車道的鋼筋混凝土海底沉管,將取代橫臥碧波之上的沿江高速前海段,實現高速公路“潛海”。在這裡將誕生國內最大斷面的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達到42.8米×10.9米。如何將沉管中的“巨無霸”運抵現場?答案是,從海上來!

在距施工點約25海裏外的珠海桂山島,中交集團建起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沉管預製廠,曾預製港珠澳大橋33節超級沉管,正服務深中通道項目建設。在這座沉管預製廠不遠處,將誕生一座新的智慧工廠,孕育這些“巨無霸”沉管:2條生産線將交錯作業,每23天,一節重達3.7萬噸的大型沉管在此出運,使用國內首創4.5萬噸半潛駁運輸到前海灣,沉放,對接。

“這個項目是集國內最大斷面鋼筋混凝土沉管、國內最大直徑疊層盾構、填海區多層大跨明挖隧道、長距離水下互通‘多維一體’的隧道集群工程,比如我們最大盾構直徑達16.2米,整個項目的建設難度將超過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中交沿江與南坪項目總經理部技術品質部經理李文昌介紹,目前他們已經梳理216個技術方案,引入院士團隊、全國勞模團隊、國際團隊、港珠澳大橋設計師團隊等,全力支撐技術攻關。

未來,這一項目將有力提升深圳市內部連通,暢通對外聯繫通道,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互連互通,同時還將釋放6.7公頃用地和18.4公頃用海,成為前海灣世界級“灣區城市客廳”的“海中地標”。

衛星“追蹤”建設細節

以沿江高速前海段與南坪快速銜接工程、媽灣跨海通道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強國”示範工程,探索在水下交通體系打造方面的多項全球首創,成為我國“新基建”和傳統基建融合的標誌性工程。

在媽灣片區,媽灣跨海通道的建設,將開創深圳市首條大直徑盾構海底隧道。項目的盾構段單洞長超過2000米,兩台直徑為15.53米泥水準衡式盾構機將分別從前海和大鏟灣段始發井相向始發,下穿前海灣。

“我們在工程建設中,採用北斗定位、BIM5D、智慧化等先進技術,對道路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全面感知,實時監控和存儲速度、時間、里程、所在樁點位置等狀態資訊,改變傳統施工人工監管、人為放樣的施工方式,從而優化樁基施工過程。同時,項目還將充分結合院士工作站、勞模工作室等資源優勢,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創優奠定基礎。”媽灣跨海通道項目負責人説。

在前海灣,沿江高速前海段與南坪快速銜接工程中,BIM正向設計、全壽命週期的數據貫通技術將得到研究與應用。同時,3D列印技術也走出實驗室,項目中一些美學建築或將被“列印”出來。

“我們正構建‘1+3+5+N’的智慧交通總體架構,打造1個基於GIS+BIM的全生命週期管理一體化平臺,整合智慧建設、智慧管理、智慧養護3類應用,以5G、物聯網、數字孿生、人工智慧等5大技術作為支撐,實時接入處理多種道路智慧終端、網際網路地圖等全域感知數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慧交通創新示範工程。”中交沿江與南坪項目總經理部勘察設計部經理楊軍超説。(記者/戴曉曉、秦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