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經濟

廣東“鏈長制”推進方案落地

發佈時間:2021-04-09 09:44:43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彭琳、王彪、劉倩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廣東“鏈長制”如何佈局?與戰略性産業集群深度融合發展 省領導定向負責聯繫

備受關注的廣東“鏈長制”落地。4月2日,廣東省戰略性産業集群聯動協調推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宣佈,廣東全省建立實施“鏈長制”。

所謂“鏈長制”,是指擇定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産業,通過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甚至省市政府一把手擔任“鏈長”,以補鏈、延鏈、強鏈為目標的一系列制度設計。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單個生産環節的競爭已經被産業鏈所取代。産業集群的競跑,是現代經濟“大分工”基礎上融合的必然結果。

從全國範圍來看,長沙是首個提出“鏈長制”的地區,浙江則是首個出臺“鏈長制”的省份。從提出時間看,廣東未佔先機。作為製造大省的廣東,此時全面推進“鏈長制”有何意義?發力的重點方向又是什麼?

如何推進?

廣東省領導定向聯繫戰略性産業集群

廣東“鏈長制”首次亮相是在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實施“鏈長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構建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全産業鏈生態。

“鏈長制”具體怎麼實施?日前,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廣東省戰略性産業集群聯動協調推進機制》(以下簡稱《推進機制》),詳細闡述了推進方案。

總體而言,廣東“鏈長制”建立以廣東省省長為“總鏈長”、廣東省領導定向聯繫負責若干戰略性産業集群工作制度。也就是説,廣東“鏈長制”由廣東省領導挂帥,這與全國其他省份做法基本類似。

但不同在於,廣東由省領導定向聯繫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協調推進産業集群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重大平臺等培育建設。

去年9月,廣東發佈《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的意見》,提出培育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

“鏈長制”與戰略性産業集群的深度融合發展,是廣東的最大特色。按照方案,各集群負責單位牽頭謀劃成立集群服務工作專班,支撐省級領導定向負責聯繫集群的協調服務工作。

如何確保廣東“鏈長制”有效推進?《推進機制》也是將其與戰略性産業集群協調發展。首要任務就是指導建立和完善戰略性産業集群“五個一”工作體系,包括一張産業集群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表、一份産業集群重點項目清單、一套産業集群創新體系、一個産業集群政策工具包、一家産業集群戰略諮詢支撐機構。

“省級領導定向負責聯繫若干個産業集群,有利於從上到下推動資源的縱向整合,實現産業協同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認為,“鏈長制”由省級領導挂帥,可統籌內外部資源集中在産業鏈薄弱環節重點突破。

優勢在哪?

産業底蘊讓廣東有望“後發先至”

“鏈長制”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如何協作有了新的內涵。具體到各個省市,體現更清晰。

在國內,湖南長沙是較早提出鏈長制的地區之一。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相比,除了高端裝備等領域,湖南産業鏈的整體競爭力相對不足,因此其通過以兩圖(産業全景圖和現狀圖)、兩庫(産業客商庫和項目庫)、兩池(産業資金池和人才池)、兩報告(産業鏈招商報告和分析報告)為工作基礎,打造優質完善的産業鏈。

山東則是在2020年7月2日通過《關於深化改革創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全面推行“鏈長制”。山東中小企業數量多,但相對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因此,山東提出分行業打造一批規模大、技術強、品牌響的“領航型”企業。

作為最早在浙江全省範圍推行“鏈長制”的省份,浙江與廣東在經濟發展特點上更為接近:營商環境優越,民營經濟發達,産業轉型早。在具體措施上與廣東也有相近之處: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未來産業開展“建鏈”工作。

回到廣東,市場經濟發達讓一批批廣東企業在世界經濟競爭的大潮中乘風破浪,這是廣東産業鏈的最大優勢。新形勢下,“鏈長制”讓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彌補科技創新等短板。

記者發現,多地在推動産業鏈發展上還有一個共同特點:發力數字經濟,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比如浙江借力較為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帶動企業實現裝備智慧化;河南提出,將新型顯示和智慧終端等10個新興産業鏈作為發展的關鍵點。

電子資訊産業大省廣東,同樣如此。數據顯示,去年廣東電子資訊産業營業收入超4萬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累計推動超過1.5萬家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50萬家企業降本提質增效。

穩産業、補短板,強長板、促轉型,成為各地“鏈長制”發力的共同方向。從“鏈長制”的提出時間看,廣東似乎未佔先機。但是從實際內容看,不少舉措早已成為推進産業發展的“常規動作”。更重要的是,依託數十年積累的雄厚産業鏈基礎,廣東完全具備“後發先至”的強大潛力。

“建鏈”進行時

落地

4月2日,廣東省戰略性産業集群聯動協調推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宣佈,廣東全省建立實施“鏈長制”。

特色

“鏈長制”與戰略性産業集群的深度融合發展,是廣東的最大特色。

推進

以廣東省省長為“總鏈長”、廣東省領導定向聯繫若干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協調推進産業集群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重大平臺等培育建設。

優勢

依託數十年積累的雄厚産業鏈基礎,廣東完全具備“後發先至”的強大潛力。

專家建言

從“鏈”出發,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

産業鏈在越來越多的省市不斷落地。

一方面,這是廣東等省份主動參與世界産業競爭,助力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舉措。

同一個産業鏈上,依據不同區位空間、政策環境進行佈局,實現比較優勢和規模效應,可以實現産業整體競爭優勢的最大化。

廣東省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海深認為,“鏈長制”可以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競爭力,還可以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推進産業集群數字化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製造、貿易、基建、金融等經濟要素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度集聚,實現了從成本優勢向著産業優勢、競爭優勢的深刻轉變,這在電子資訊等産業鏈上體現尤為明顯。

從歐美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器、手機等“廣東造”早已是熱銷品。數據顯示,今年前2月,廣東出口機電産品5169.9億元,增長55%,其中,家用電器出口492.4億元、增長75%,手機出口401.4億元、增長21.5%。

另一方面,通過關鍵技術等增強産業鏈韌性,最大化抵禦各種外部衝擊的負面影響,讓生産環節得以穩定運轉。

由於産業鏈往往涉及數十個環節,在空間上往往呈現“大分散、小集聚”佈局,産業鏈的整體實力強大,就能通過龍頭企業等為補足産業鏈短板提供充分空間。這也是廣東乃至國內各個省份先後提出實施“鏈長制”的原因所在。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認為,廣東産業集群規模大,産業鏈條比較完整,市場競爭力比較強,龍頭企業比較突出。“鏈長制”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要打通科技鏈和産業鏈之間的堵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記者/彭琳、王彪、劉倩 實習生/徐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