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駛來

發佈時間:2021-04-08 10:21:07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周歡、朱紫強、歐雅琴、崔璨  |  責任編輯:

原標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駛來不到3個月,珠三角9城市長接連會商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  

珠三角都市圈建設如火如荼,跨市合作日益緊密。

4月2日,深圳、東莞、惠州三市市長齊聚深圳,參加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指揮部首次會議。這意味著,深圳都市圈建設已從規劃邁入建立機制、統籌推進階段。除了此次深莞惠三市市長碰頭,2021年1月26日,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七市市長齊聚廣州,共商城際鐵路建設和工作機制。

珠三角九城市長,就城際鐵路建設組團開會,升級區域合作,豐富都市圈內涵,更加突出廣州、深圳龍頭城市地位,構建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骨架,一張互聯互通的“軌道上的大灣區”網路格局逐漸清晰。

廣深“謀定而後動”

這次深莞惠三市市長開會引發關注,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背景,就是“都市圈建設”。2020年以來,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揭開面紗,兩大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明確。

不難發現,深莞惠三地市長齊聚開會,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和都市圈建設等多重機遇“撮合”。

從深莞惠十多年來的互動歷史看,與自2009年深莞惠經濟圈開啟一體化進程以來,深莞惠十年間舉行的11次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不同,此次會議目標更清晰,凸顯三地跨城合作強烈意願。

大開大闔的佈局,來自頂層設計。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打造“軌道上的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部署,廣東積極推進城際鐵路投資建設機制改革,明確由廣州、深圳市,分別牽頭推進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

在落實層面,廣州、深圳要強化城際鐵路建設與城市規劃、産業佈局、土地開發等方面的銜接,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這是國家對廣州、深圳的重視,這是廣東對廣州、深圳的期待。

按照廣東省的工作部署,廣州市都市圈城際鐵路近三年重點建設15個項目,里程707公里、總投資3983億元。除廣清城際清遠至省職教城段、廣清城際廣州至廣州北段2個項目由省繼續負責外,其餘13個項目由廣州市牽頭推動相關前期研究、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

根據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深圳都市圈2022年前擬開工建設深惠城際前海保稅區至坪地段、深惠城際坪地至仲愷西段等10個項目,總建設里程約351公里,總投資約1872億元。除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其餘9個新開工項目擬由深圳市牽頭推進。

“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以中心城市命名,凸顯廣深在各自都市圈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可以依託這兩個中心城市去實現都市圈內外的要素更合理配置,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和一體化。

謀定而後動。按照規劃,接下來,廣州、深圳要做好各自的牽頭工作,統籌推進廣州、深圳都市圈內城際鐵路線網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共同推動大灣區軌道交通線網優化,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勤圈”快速通達。

從國家層面看,這是一場融合都市圈、輻射珠三角、暢通國內大迴圈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東莞“左右逢源”

以往提到珠三角,可能會聯想到深莞惠、珠中江、廣佛肇三大經濟圈。但這個劃分,忽略了廣州、深圳中國這兩大一線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從三大經濟圈到兩大都市圈,是國家、廣東省對珠三角區域發展認識升級。

在陳鴻宇看來,都市圈建設對加快産業、公共服務等一體化和同城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有利於廣深提升城市能級和輻射力,助力惠州、東莞等與中心城市加速同城步伐。

可以看到,東莞是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網規劃唯一都包含的城市,區位優勢十分凸出。

根據最新規劃,東莞未來5年將推進15條軌道規劃建設。其中在鐵路(含城際鐵路)方面,將推進建設項目共10個,東莞段建設總里程約294.87公里,總投資約1102.35億元。

從具體建設項目看,包括建成收尾的莞惠城際、穗深城際,續建的贛深客專、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佛莞城際,以及計劃新開工的深惠城際、中南虎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塘廈至龍崗城際、常平至龍華城際。屆時,東莞將成為連接東西兩岸、連通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交叉地帶,承擔珠三角“十字路口”的角色。

“疏通經絡、活躍血脈。”在東莞理工學院經管學院教授帥建華看來,軌道交通不僅能促進鎮與鎮之間的聚合,增強城市活力,也能拉近相鄰城市間距離,為城市引進更多人才與資源。

和東莞相似,一樣毗鄰廣深的惠州,區位優勢同樣明顯。土地空間更加廣闊,正加快打造大灣區連接粵東、粵北及閩贛地區的樞紐門戶。

“都市圈具有開放性的特徵,都市圈與都市圈之間會有重疊,會形成跨都市圈的合作。”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認為,東莞、惠州雖然屬於深圳都市圈,但也緊鄰廣州都市圈。莞惠可以同時接受廣州、深圳輻射帶動,與兩大中心城市形成更加緊密分工與合作。

加速公共服務同城

當前,廣東正著力打造“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

從最初的廣佛同城,到廣佛肇經濟圈、廣清一體化,再到如今的廣州都市圈,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正推動珠三角地區與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在這個都市圈建設進程中,高鐵和城際軌道是大灣區的骨幹交通。但交通,只是都市圈發展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要以重大交通樞紐作為平臺來匯聚人流、物流,推動商業、産業等發展。

地處東莞東南部經濟帶腹地,黃江是東莞唯一在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兩大科學城中間的鎮街。黃江正依託4條軌道線路8個軌道站點,全力打造“TOD之城”,提升創新要素流動速率。

進入4月,走進東莞市黃江鎮人工智慧小鎮建設現場,可見多輛鉤機車忙碌。今後,這裡將成莞深科創CBD,全面承接深圳優質資源的外溢。

從經濟圈到都市圈,就是打破過去單純強調産業合作,以加強城際軌道、地鐵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個城市間快速通達,實現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以城市合作推動經濟圈建設,跨市經濟賬很難算、也算不清楚,導致經濟圈建設很難深入推進。”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從經濟圈到都市圈,將強化中心城市在跨城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的引領地位,也賦予其更大的責任。未來,隨著廣州、深圳都市圈建設,廣州和深圳公共服務的覆蓋範圍和力度,將得到進一步擴大。 (記者/周歡、朱紫強、歐雅琴、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