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結對幫扶 加快鄉村振興 深圳各區“牽手”深汕合作區4鎮30村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深圳以先行示範的擔當和標準踐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助力對口幫扶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積極創新方式方法,推動年輕的深圳第“10+1”區加快實施鄉村振興,建設具有嶺南文化底蘊、深圳特色的美麗都市鄉村和鄉村振興樣板村。近日,深圳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正式印發《深圳市各區(新區)結對幫扶深汕特別合作區鄉村振興工作方案》,為深汕特別合作區(下稱深汕合作區)書寫“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老區變特區”的時代答卷增添了新內涵,為建設“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田園城市、都市鄉村注入了新動力。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深汕合作區目前是深圳唯一擁有農村的區域,共有34個行政村、5個社區、187個自然村(村民小組),歷史欠賬多,基礎弱底子薄,是深圳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
2019年3月,深汕合作區正式接手鄉村振興工作後,制定實施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345-187工程”工作方案(2019-2020年)》,從七大方面推出五十條舉措,開展了“八村示範、全區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以及幹部包村等系列工作,村容村貌普遍有了明顯的改觀,村民幸福感有了明顯的提升。不過,仍離鄉村振興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亟須注入新動力。
為了舉深圳全市之力支援深汕合作區高標準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工作方案》提出,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各區(新區)結對幫扶深汕合作區各村,抓亮點,創特色,補短板,強弱項,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全民幫扶”的幫扶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根據集中連片和産業匹配原則,由10個區(新區)結對幫扶深汕合作區4鎮30個行政村(不含4個整村搬遷村),通過全面幫扶,提升綜合實力。
按照工作任務“責任化、項目化、臺賬化、數字化”的要求,各區(新區)將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幫扶實施方案,明確幫扶重點、幫扶目標、幫扶專班等,勾畫出幫扶工作路線圖、時間表。通過保障結對幫扶資金投入,在産業發展、人才培養、公共服務、基礎建設、組織強化等多方面推動深汕合作區加快發展,提升民生福利水準。同時,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形成幫扶合力。
做大做強優勢産業探索村企共贏新模式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支撐。《工作方案》提出,要順應産業發展規律,根據各鎮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優化産業佈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引進社會力量建設産業聯合體,充分盤活各村集體資源資産,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深圳各區(新區)將根據各鎮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協助各鎮統籌佈局産業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各鎮特色優勢,引導成立專業合作社、産業協會等,做大做強優勢産業,形成帶動作用。優選相關龍頭企業,針對各鎮産業佈局、發展規劃等進行多方位指導,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把脈;吸納有意向的村民進行學習、培訓,形成致富帶動。引進有意向的企業通過“村企合作”的模式,以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村莊的土地等資源為合作基礎,探索村企共贏新模式,不斷拓寬村民收入渠道。
結合深汕合作區“一心、兩軸、三帶、四組團”總體空間佈局和功能定位,《工作方案》明確將以鎮為單位,由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龍華區分別結對幫扶小漠鎮、鵝埠鎮、赤石鎮、鲘門鎮的産業發展,其他各區協助配合。同時,各區還分別結隊幫扶2-4個村。
打造深圳特色美麗都市鄉村和鄉村振興樣板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工作方案》提出,將採取兩地培訓、委託培養、跟崗學習和組團式支教、支醫、支農等多種方式,擇優選派教師、醫療衛生、農技、政法、産業園區管理等方面幹部人才,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才傳幫帶作用,培訓出更多致富帶頭人,形成更大的帶動效應。
鄉村要振興,文化當鑄魂。針對農村教育、醫療、法律、文化、就業等突出短板,將全面改善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立常態化的師資交流機制,推進村規範化衛生站、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先進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發揮農村良好生態的本底優勢。在深汕合作區“八村示範、全區整治”的基礎上邁向全區提升、村村示範,將開展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五美”創建活動,整體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系統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將村莊建設成為具有嶺南文化底蘊、深圳特色的美麗都市鄉村和鄉村振興樣板村。
鄉村要振興,組織振興是“牛鼻子”。《工作方案》提出,要推進組織振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從抓好班子建設、抓好陣地建設、抓好黨員教育、抓好黨員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最大化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要通過建好一個支部、完善一套村規民約、明晰一張小微清單、聘請一個法律顧問、搭建一個管用的村民説事平臺,推進民主法治村建設。(記者/石義勝、林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