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東省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全國領先

發佈時間:2021-03-18 14:48:17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黃敘浩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粵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全國領先 排名前30開發區8個在廣東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佈2020年度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通報。據通報,2020年度廣東省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整體較高,優勢突出,全國排名居前。

在全國參評的430個工業主導型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前30的開發區廣東佔8個,廣東全省參評的國家級開發區土地供應率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高0.7個百分點,工業用地率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高約12個百分點。

廣東福田保稅區居首

排名前30的開發區廣東省有8個,佔廣東全省參評開發區的26.67%。這8個開發區分別為廣東福田保稅區、深圳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佛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廣州保稅物流園區、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廣州保稅區。其中,廣東福田保稅區位列參評第1名。

在土地供應水準上,廣東全省參評的國家級開發區共有可開發建設土地3.26萬公頃,土地供應率達93.38%,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高0.7個百分點。從區域看,珠三角、粵東、粵西片的土地供應率分別高出國家平均水準1.86個、2.17個、2.88個百分點。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土地供應率是指已供應國有建設用地面積與已開發土地面積之比,反映了開發區已達到供地條件土地的供應情況,可以用來表示開發區土地的利用程度和供應效率。

在土地利用強度上,廣東全省參評的國家級開發區土地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分別為1和1.09,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分別高出0.02和0.16,其中粵東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土地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分別達到1.53和1.81,遠超出國家開發區平均水準。

一般來説,在規劃控制的上限範圍內,在符合生産工藝、安全、消防等的前提下,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指標越高,則提供的生産空間越多,土地利用水準越集約。

工業用地率超過六成

經統計計算,廣東全省參評的國家級開發區工業用地固定資産投資強度、工業用地地均稅收、綜合地均稅收分別為11568萬元/公頃、1588萬元/公頃、1106萬元/公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29倍、2.34倍和2.05倍。其中,珠三角地區的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益省內最高,其工業用地固定資産投資強度、工業用地地均稅收、綜合地均稅收分別為全國平均水準1.48倍、3.02倍和2.51倍。

此次,廣東全省參評的31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有30個為工業主導型、1個為産城融合型。據統計,廣東全省參評的國家級開發區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2.33萬公頃,其中工業用地率達到60.5%,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高約12個百分點。從區域看,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的工業用地率比全國開發區平均水準分別高出8.84個、17.14個、25.31個和22.57個百分點,工業主導特徵突出。

工業用地率則是指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工礦倉儲用地面積與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園區産業用地保障是否充分、園區性質是否名副其實。

目前,廣東省形成了多類型、多功能的綜合性開發區構建體系,實現了從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從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導到高新尖技術産業為主導、從低層次零散型到高層次集約型的轉變。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促進開發區土地利用上,廣東將大力支援盤活利用存量低效工業用地,以産業鏈為紐帶,集中佈局相關産業生産、研發、供應、上下游産品服務項目及公共服務項目,支援佈局集中、用地集約、産業集聚的開發區擴區發展,引導土地用途相容複合利用,加強用地供後監管,探索實行産業用地“帶項目”“帶方案”“標準地”供應。同時,積極探索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情況與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安排、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創建、土地徵收成片開發等工作相銜接,助推開發區高品質發展。(記者/黃敘浩 通訊員/郭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