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深港兩地首次實現電子病歷互通

發佈時間:2021-03-15 16:01:30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作者:戴曉蓉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深港兩地首次實現電子病歷互通 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更普惠,港澳居民在深就醫更便捷,醫療體制銜接更順暢

作為深港醫療合作試點,港大深圳醫院已推出多項創新舉措,讓香港居民在深便捷就醫。

圖為港大深圳醫院1號直線加速器治療室。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攝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灣區內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成為大灣區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深港跨境醫療融合成為熱議話題。

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深圳市已正式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包含3大層面11項措施,覆蓋醫療一體化融合建設的方方面面。在可見的未來,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將更加普惠,港澳籍居民在深就醫更便捷,醫療體制銜接將更順暢,共繪“健康灣區”藍圖。

加強跨境醫療服務銜接

在深港澳籍居民就醫更便捷

長期在深居住的香港居民黃伯,看病已習慣入境大深圳醫院。自從該院試點可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後,78歲的黃伯成為首批受益者。“以前,要回香港享受免費醫療,太遠不方便;而在深圳看病,又要自己掏錢。現在政策打通了真好,方便了我們這些在深港籍老人。”年滿70歲以上的在深香港長者可使用“長者醫療券”免費醫療,是港大深圳醫院最早實施的一項深港醫療合作試點,據了解,截至目前,受惠跨境長者達6000多人,最高齡者107歲。

根據《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要求,深圳與港澳兩地將進一步推動跨境醫療資源的便捷流通,推動衛生健康規則銜接貫通。今後,類似于“長者醫療券”的這類跨境對接醫療服務,範圍和種類將繼續擴大。此外,深港還將探索跨境就醫轉診、急救轉運以及跨境醫療費用結算的解決。這意味著港澳居民在深圳工作、生活將獲得更加便利的醫療保障。

對此,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療服務及教學副院長李咏梅介紹,深港醫療服務的一體化正在加速推進中,“去年疫情高峰期,港大深圳醫院順應需求,推出了‘香港醫管局在粵慢病患者復診特別支援計劃’,為不能返回香港就醫的醫管局慢病復診患者,提供就地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已經服務患者7000多人次,現在這支援計劃仍然在實施中,深受患者歡迎。”此外,她還提到深港首次實現了電子病歷互通,她強調這將是深港醫療合作“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一步非常關鍵,將為未來兩地醫療互通互融,打下重要的基礎。”

優質醫療資源加大供給

“港藥通”即將落地深圳

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促進深圳與港澳醫療服務同質化,與國際水準接軌,是跨境醫療融合的重要內容。記者了解到,很快,深圳的患者也能和港澳患者一樣,能夠第一時間使用國際新藥、新設備、新技術了。

作為首家“國際新藥準入”指定試點機構,港大深圳醫院副院長李咏梅介紹,授權深圳可以使用香港已經上市的藥品,被稱為“港藥通”。目前,該院正積極配合廣東省、深圳市藥監部門,推進在港已上市藥品器械臨床應用準入申請,制定使用後不良反應報告及管理制度,“首批將有10多種國際新藥落地深圳,涵蓋腫瘤、罕見病、呼吸道疾病等多個病種。目前,審批流程已接近尾聲,‘港藥通’應該會在近期推出。”

據深圳市衛健委透露,深圳已在加快通過特區醫療條例的立法,突破技術方面準入方面限制,減少限制跨境藥物、醫療設備和技術的條框。

打破跨境醫療體制壁壘

香港醫生可“轉評”內地職稱

長期以來,港澳地區和深圳在醫療體制、醫院管理、就醫程式等方面有諸多不同,為跨境融合帶來不少障礙。“比如:香港的醫院評審評價制度和深圳的不一樣,香港醫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評價體系和深圳不一樣,內地醫療機構對臨床技術的準入標準也和香港的不一樣等等。”深圳市衛健委體改和基層處處長李創表示,隨著跨境醫療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這些機制壁壘將有望逐漸被打通。

首先實現“破冰”的是,香港醫生技術水準認證體系和內地職稱體系的打通。據記者了解,目前,港大深圳醫院在深執業的部分港籍醫生,正在進行內地技術職稱體系的轉評,首批港籍“正高”、“副高”專家即將誕生。“這不僅方便醫生跨境執業,居民跨境就醫,更能加深深港醫療科研合作,讓港籍醫生更多地能參與到內地的醫療科研中,發揮智慧和能量。”一位港籍顧問醫生這樣告訴記者。

此外,今年下半年,港大深圳醫院還將啟動“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招生計劃,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註冊成立“深圳市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計劃2021年內完成並通過ISQua國際認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國際化醫院品質評審認證一體化。

推進一體化合作平臺建設

在河套打造國際化臨床試驗中心

在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同時,深圳將加強深港醫療合作平臺方面的建設。據了解,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心前期研究方向為腫瘤、生殖健康、器官移植、3D列印,後期逐步將在神經醫學疾病、疫苗研發、外科轉化等關鍵領域發展,打造五位一體的國際化臨床試驗中心。

下一步,深圳還將鼓勵更多港澳醫療服務機構來深辦醫,擴展醫療合作平臺,給患者帶來更多元化的選擇。設址坂田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佔地面積超9萬平方米,規劃床位3000張,預計2026年底建成開業,將引進港中文大學腦神經血管中心等優勢重點學科;位於西麗剛開業不久的深圳禾正醫院,也是一家港資民辦醫院,規劃床位1200張,未來將打造脊柱微創中心、結節中心等六大重點專科中心。(記者/戴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