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佈。
今年的一號文件對鄉村教育的描述有很多新提法,提出了很多“新目標”,如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援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建設一批産教融合基地等。
在廣東,各地各級教育系統已經提前佈局,在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做好農村特殊教育保障、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建立學校聯合體、培養新型農民等方面有所作為,有力地托舉鄉村振興的美好期望。
增加學前資源辦好“麻雀學校”
此次一號文件強調,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位列今年廣東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首。2011年以來,廣東實施了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廣東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三成,建成1所以上規範化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的鄉鎮比例達95%以上,建成規範化村級幼兒園的行政村比例達80%以上。去年,廣東實施學前教育“5080”攻堅行動(即到2020年實現廣東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學生比例達到50%,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學生佔比達到80%),這個數字還將持續增加。
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也成為廣東發力的重點。2017年廣東全省共有鄉村小規模學校6103所,這些鄉村小規模學校被民間稱為“麻雀學校”,數量多、規模小、分佈散,且辦學基礎設施薄弱,教學品質不高,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短板。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廣東省加快試點並制定《實施意見》。根據《實施意見》,從2018年起,廣東省財政計劃連續三年共投入22億元用於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公辦寄宿制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直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難點痛點”。
促進城鄉教師交流打造“教育聯合體”
教育城鄉差異,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師資水準不均。對此,一號文件開出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援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等“藥方”。
提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基礎教育品質,既是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要求,也是夯實廣東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廣東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已經作出部署,廣東將從今年開始創新教育結對幫扶機制,強調“全口徑組團式結對幫扶的重點是鄉鎮和縣區學校,幫扶的任務是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能力”。
這樣的嘗試,在廣東早有先行者。
近年來,為改善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肇慶市教育部門、縣(區)義務教育學校、地方師範高校形成三方聯動“教育聯合體”,全面提升農村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肇慶學院副校長肖起清介紹,早在2019年9月,肇慶市在廣東全省率先試點中心區與山區縣教師互換任教。懷集縣100名教師到端州區學校任教3年,端州區則派遣50名學科帶頭人到懷集縣學校挂職或任駐地老師。
這些老師的到來,改善了山區縣中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的問題,促進了山區學校的管理和建設改革。同時,到城區的老師經過“師傅帶徒弟”般的培訓,進步明顯,回鄉後成為原學校的“種子”老師,帶頭提高當地教學水準。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加強師資建設
一號文件特別提及,要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廣東對此早有佈局:今年廣東全省教育工作會議要求,新建5所特殊教育學校,適齡殘疾兒童入學安置率達到98.61%。
2019年,為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水準,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廣東省制定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計劃指出,每個縣(市)應建有1所以上符合國家標準的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以縣(市、區)為單位,由殘聯牽頭,會同教育部門逐一核實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數據。通過特殊教育學校就讀、普通學校就讀、兒童福利機構(含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特教班就讀、送教到府等多種方式,落實“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
但是,在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學校還遠遠滿足不了特殊兒童受教育的需要,究其原因,特殊教育師資建設不足是關鍵。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鄭劍虹介紹,作為廣東省特殊教育招生規模最大的高校,嶺南師範學院自2012年設立特殊教育本科專業起,已為特殊教育行業輸送五屆畢業生。與此同時,嶺南師範學院還承擔了廣東全省40%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對縣的特殊教育學校,包括特殊教育學院校長、特殊教育康復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面向就業創業需求培養新型農民
一號文件指出,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建設一批産教融合基地。
新的農業業態和農村發展形勢,催生出一批新型農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樣的描述,是對新型農民的最佳寫照。
近年來,廣東高校在承接各級政府對於高素質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項目;針對村、鎮、市三級基層幹部進行學歷培訓;建立“産—學—研”融合的實訓基地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嘗試。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鄉村振興培養學院院長劉艾介紹,針對高素質農民技能培訓內容,學院已開設一百多門課程。在進行農民技能培訓時,學院針對不同農民的需求開展訂單式服務,雙方多次協調來完成培訓計劃。比如,面對如今火熱的電商浪潮,學院也開展了一些新媒體、短視頻帶貨等新興知識體系培訓。(記者/杜瑋淦 實習生/張貝兒、潘宛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