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科技創新

PPP模式助力江門黑臭水體蝶變 兒時的清澈河流又回來了

發佈時間:2021-02-18 11:12:16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整治後的沙坪河水清岸綠。(攝影:陳敏銳 馮潔瀅 阮航)

春節假期裏,許多人願意攜老帶幼到城市中風景秀美的地方徜徉休閒,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享受天倫之樂。駐足江門鶴山市沙坪河景區“清泉如許”濱河公園,微風輕拂,帶起岸邊林木青草香;水清岸綠,落日景色使人心曠神怡。眼前孩童嬉耍、長者暢談的場景,讓人怎麼也不敢相信在五六年前這裡是堆滿垃圾的黑臭水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為了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珠西門戶城市,江門市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採用PPP模式,在助力黑臭水體蝶變的同時,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近日,記者來到鶴山和新會,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兩個關於黑臭水體蝶變的真實案例,以及背後的故事。

從“不敢靠近”到“好生熱鬧”

堆滿垃圾的黑臭水體,是過去許多人對沙坪河的印象。如今的沙坪河岸邊,卻成了附近街坊茶余飯後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鶴山市沙坪河綜合整治項目是江門地區首個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的治水工程,分為兩期推進建設,于2016年4月啟動首期工程。首期工程運作採用“設計—建設—運營—移交”(DBOT)模式,由政府授權的實施機構鶴山市水利局通過向社會資本方支付可用性服務費的方式購買河道綜合整治和截污管網工程服務(符合驗收標準的公共資産),並以支付運營維護費的方式,購買項目公司的運營維護服務。通過採用PPP模式,不僅吸引了社會資金,還降低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本,大大減輕了財政負擔,助力民生改善。

鶴山市水利局總工程師樂堅透露,沙坪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總投資5.08億元,重點治理下游城區段9公里河道,並將水體治理與文化旅遊相結合,包含建設“三段八景點”,即文化段、水鄉段和新城段以及“鶴舞沙坪”“荷塘月色”“梯田花園”等8個特色景點。一期項目已于2018年8月完工並進入運營期。二期工程主要採用EPC模式,以截污治污為核心,總投資約2.8億元,預計2021年7月完工。

如今,住在附近的麥高敏小姐幾乎每天都會帶著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到沙坪河岸邊的公園遊玩。“以前一到晚上這裡就特別安靜,而且漆黑一片,根本就不敢靠近。現在不僅水質變好了,路燈也裝上了,地面也平整了,晚上還有很多阿姨來跳廣場舞,好生熱鬧。”麥小姐説。

“沙坪河是鶴山人的母親河,沙坪河的環境和市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負責項目的江門北控水質凈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紅告訴記者,沙坪河整治過程中,看到企業資金的投入給鶴山的生態帶來的種種改變,甚至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讓他們感到無比自豪。

在沙坪河岸,鶴山市水利局還打造了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鶴山市治水教育展廳”,展廳裏不僅有鶴山治水的圖文介紹,還有污水處理廠模型等寓教于樂的創意設施,把保護生態的理念傳遞給市民大眾。

沙坪河綜合整治項目將自然生態環境整治和人文資源有機整合,實現了水安全、水治理、水生態與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的和諧統一,該項目成功入選了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之一,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政企合作生態修復實施範例,進一步提高了全社會對生態修復的關注度,增強了生態修復的社會影響力。

魚蝦暢遊景象再現

江門地處珠江水系的西江下游,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在家門口的小河打撈魚蝦、游泳嬉戲可能是不少江門人的年代記憶。但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帶來了不小的生態壓力,尤其在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欠缺,大量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導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對農村的耕地種植以及農民的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危害,曾經清澈的河流漸漸消失不見了。

土生土長的新會區會城南庚村村民黎伯告訴記者,兩年前的南庚村,各家的生活污水還是直排到河道。“村民家裏排出的污水是什麼色,河道就是什麼色。一到南風起,巷道裏都是臭味,真的讓人很痛心。”他説。

所幸,2018年底開工建設的有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PPP項目,讓南庚村的清清溪流重現。新會區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陳偉軍告訴記者,新會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期項目涵蓋會城街道、雙水鎮、崖門鎮等11個鎮(街),項目分成A、B、C三個“包”公開招標採購,其中“A包”覆蓋會城街道等四鎮(街)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94個。

“不同於城鎮,農村的居民相對比較分散,政府很難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過去很多村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潭江裏。引入社會資本後,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困擾解決了,PPP模式讓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我們農村地區多點開花。”新會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新會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期項目總投資達7.2億元,其中由社會資本方公用環境發展(江門)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的“A包”佔2.95億元。項目于2019年7月陸續完工,實現了雨污分流、織網入戶,污水處理效果均滿足一級B排放標準。

公用環境發展(江門)有限公司因地制宜,根據南庚村“新村”和“舊村”的不同情況分別建造了地埋式設備和地上式設備。“舊村”的用地面積較小,採用了地上式設備;河道另一岸的“新村”面積大,建造的是地埋式水質凈化站。儘管設備的擺放位置有所不同,但處理之後的水質同樣清澈乾淨。

“這兩年水質變好了,河蝦、跳跳魚又重新在河裏暢遊。”黎伯指著水閘的方向欣喜地説。今年48歲的他,重新見到了兒時那條流經村莊的清澈河流。

更令人欣喜的是,水質的改善吸引了村民的回遷。就在“新村”水質凈化站附近,一棟新房的門上貼著“進宅大吉”的紅聯。在這棟新房不遠處,還有一棟在建的磚房。

告別“重建輕管”

以往,生態環境治理管理投入不足,“重建輕管”現象較為普遍。PPP模式引入了績效考核機制,將項目分為建設期和運維期,並將費用支付與績效考核相捆綁,只有運維期的績效考核達到標準,企業才能收到相應金額的工程建設費和服務費,有效破除了“重建輕管”現象。

據江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江門市PPP中心的指導下,新會區、鶴山市參照設立了PPP專門機構,近年來大力推廣發展PPP模式,兩地PPP項目的數量和投資額均位居江門全市前列,推動PPP模式應用效果顯著。尤其在生態環境整治方面,社會資本的加入為項目的常態化管理帶來了新技術與新方法。

北控公司除了安排人員每天打撈沙坪河道垃圾、清掃岸邊棧道、養護綠植外,還建立了智慧化河長制管理系統,利用資訊化技術為管理提供支撐,實現區域全方位、可視化監管。同時,市民還可以通過微信端、河長巡查移動端等4種途徑參與到河道管理工作中。

“發生一起市民投訴,在績效考核中我們都要被扣分。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我們願意花更多的心思把項目做好。”曾紅説。

在新會區,有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PPP項目也引入了物聯網技術,將各個凈水站的實時數據與雲端相連,獲得許可權的操作人員通過手機App即可動態監測凈水站情況,還可以通過軟體實現遠端操控設備的開關機。“下一步,我們準備在各個凈水站點裝上監控,更大程度地釋放人力資源。運維期結束後,移交時我們也會保證設備完好。”公用環境發展(江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剛説。

“PPP模式當前已成為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主要渠道之一,不僅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還拓寬了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資金投入機制。更重要的是,它能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與品質,實現了公共利益最大化。”江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