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代表熱議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發佈時間:2021-01-27 09:57:42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王聰、韓安東、卞德龍、汪祥波、楊可、彭穎、柳時強、昌道勵、吳擒虎、盧浩能、劉棟銘  |  責任編輯:

原標題:代表熱議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如何加快推動全面塑造廣東産業發展新優勢?怎樣形成聯通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産、服務網路?如何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連日來,參加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聚焦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展開熱議,暢談認識體會、積極建言獻策、共話落實舉措。

強化支撐功能

加快培育新一代戰略性産業集群

如何推動全面塑造廣東産業發展新優勢?加快培育新一代電子資訊、綠色石化、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産業集群是關鍵。

廣東省人大代表、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表示,韶關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築牢粵北生態屏障實現綠色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貫徹“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韶關一方面全力築牢粵北生態屏障,突出生態保護“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産業,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産業體系,以建設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為契機,在加快鋼鐵、有色冶金、能源等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新經濟新産業新模式,把招商引資、産業對接作為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著力打造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及現代輕工業三大戰略性支柱産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製造、大數據及軟體資訊服務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

廣東省人大代表、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介紹,2019年以來,江門圍繞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綱舉目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帶動江門全市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深入實施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八大行動”,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近兩年新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403個,總投資額2429億元,2020年五大新興産業規上工業總産值超2100億元。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産業集聚發展區納入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0年重大事項。“‘十四五’期間,江門將乘勢而上,江門全市動員、全域參與、全力支援‘雙區’建設,紮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産業集聚發展區建設,謀劃建設可開發面積超100平方公里的‘大型産業園區’,積極承接國家級、省級重大産業項目。”

廣東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書記許志暉表示,接下來茂名要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中的發展定位,打造“一帶一路”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南中國文旅康養度假基地、國家級特色現代農業産業基地、示範性城鄉融合發展基地,加快建設産業實力雄厚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要堅持向海而興,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最好的企業,堅持引進有理念、有經驗、有實力的領軍企業,加快發展多元化現代化主導産業。此外,茂名要繼續堅持港業城聯動發展,圍繞三大平臺打造産業發展主戰場,濱海新區聚焦臨港産業,聚力打造以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為牽引的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産業基地,重點打造以華僑城為牽引的南中國濱海旅遊目的地。

廣東省人大代表、潮州市委書記李雅林表示,作為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城,潮州將以更大決心更強舉措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讓潮州工藝美術産業、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成為潮州全市新的支柱産業,為廣東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潮州貢獻。同時,潮州要致力將文化的獨特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以“文化之特”豐富文化産業發展內涵,提升市場競爭力,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重點要加快文化産業發展,深入實施工藝美術“八個一”工程,組建文旅投資發展平臺,加大力度培育文旅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紅色文化遊、綠色生態遊、藍色海灣遊、特色鄉村遊等精品旅遊線路,不斷催生文化新業態、延伸文化産業鏈,打造世界級文化旅遊體驗目的地。

當前,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強化海上風電産業鏈,將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起到有力推動作用。”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教學督導室副主任徐昱認為,汕頭應爭取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落戶,積極發展海上風電配套産業,構建集風電裝備製造、海工、運維及科研于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産業鏈。

此外,還有些代表的目光聚焦到“雲上”平臺建設上。廣東省人大代表、佛山維尚傢具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佛山市總商會副會長李連柱説,廣東可支援建設一批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區,打造多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大力開發工業APP,擴大支援産業鏈企業上雲上平臺。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軟體開發工程師陳洪錦也認為,廣東可以推動建設一個工業網際網路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並向省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放。

強化聯通功能

持續推進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必須強化聯通功能,不斷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際市場,打造國際交通樞紐,形成聯通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産、服務網路。

廣東省人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表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複雜因素影響,東莞外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上,外資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怎樣促進內外資經濟蓬勃發展,考驗著東莞連結國內國際雙迴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能力。“十四五”時期,東莞將全力打造連結國內國際雙迴圈的現代化樞紐城市,聚焦內銷能力升級、外貿能力升級、全民消費升級、有效投資升級、流通體系升級打造重要支點,更好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加充分釋放內需潛力,更高水準構建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暢通國內大迴圈和連結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功能。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軌道交通運營模式,實現城市間的軌道交通像坐地鐵一樣方便快捷,推動區域內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綜合服務設施等一體化融合的高端經濟集聚區。

廣東省人大代表、陽江綠源人造板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林巧園認為,陽江要以更大力度抓好交通建設,打造成為粵西綜合交通樞紐。她建議,要加快推進一批高速公路建設,構建外聯內暢的高速路網,加快推進機場港口建設,打造綜合性億噸大港。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富大陶瓷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黃志超表示,物流轉机中心還可以帶動粵東西北的農産品向外省運輸,促進當地經濟新增長,這對於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強化撬動功能

不斷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必須強化撬動功能,發揮重大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傳導放大效應,打造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品牌,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在廣東省人大會議上,不少代表聚焦放管服改革、“數字政府”建設展開熱烈討論。

“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可以為優化營商環境鋪路。”在汕頭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廣東省人大代表、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馮玲表示,建議汕頭利用原有“數字政府”建設的基礎和優勢,打造高速政務服務網路,讓更多事情“零跑路”、最多跑一次,以“數字政府”建設的實踐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好推動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尹濤認為,營商環境改革在制度建設上更加“系統化”,要注意改革的整體性、協調性,同時,在技術支撐上要更加“數字化”,必須緊密依靠技術創新,想方設法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

“2021年仍是廣東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和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攻堅年。”廣東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平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藍曉建議,通過簡政放權、流程再造,優化審批服務,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政府服務市場和群眾的能力,推動實現“一門一網”辦事模式,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準和效率。(南方日報記者/王聰、韓安東、卞德龍、汪祥波、楊可、彭穎、柳時強、昌道勵、吳擒虎、盧浩能、劉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