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 藝術——疫災中的溫情

發佈時間:2021-01-22 14:01:05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曾夢櫻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20208月,美國耶魯大學的雅禮協會舉辦了一場線上的慈善義賣畫展,旨在通過藝術搭建中美文化溝通的橋梁。活動的目的是希望藝術之美能給疫情中的人們帶去精神慰藉,緩解他們的憂愁,同時拍賣作品收益將投入到藝術、醫療和教育的交流合作。

在疫情肆虐下的美國,短短兩天內,展出作品全部售罄,活動結果出乎意料,亦令人欣慰。

此次畫展的主角,是已逝的著名加籍華裔畫家——劉允衡,而支援這次活動並捐贈作品義賣的是劉先生的遺孀劉譚翠嫦及其家人。那為什麼雅禮協會會在此時選擇劉先生的畫作為義賣的作品呢?這還需從劉先生傳奇的一生説起。‍‍

野渡無人舟自橫1975

煙雪1974

春到枝頭萬點紅1969

疊嶂1973

聽到劉允衡這個名字時,國內的朋友也許會感到陌生。早在50多年前,劉先生已經活躍于加拿大的畫壇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劉允衡1938-1975

他的作品曾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1988年,其幾幅遺作入選加拿大國家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加國華僑業跡展》,兩年的展期過後,作品被加拿大國家歷史博物館購買收藏。加拿大總督府、卑詩省省督府、省市政府、維多利亞大學、卡莫森學院、皇家銀禧醫院等機構收藏並曾陳列他的作品,以供欣賞。1995年,加拿大卑詩省駐英國倫敦辦事機構主辦允衡遺作展,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馬毓真先生親臨開幕式。2004年,美國紐約”嘉索仕慈善公益基金會舉辦劉允衡畫展,以傳播中國文化。‍

劉允衡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個展1972

劉允衡在卑詩省國立皇家博物館舉辦個展1970

在維多利亞市政府大廳,劉夫人(中)榮獲加拿大總督索韋(Mme. Jeanne Sauve)(左)接見,將市政府珍藏的劉允衡作品《國色》贈送給總督。右為市長彼得.波倫(Mayor Peter Pollen)1985

加拿大專員馬克.羅斯(左)、劉夫人(中)與中國駐英國大使馬毓真(右)在展館中1995

劉夫人(右二)與卑詩省省督林思齊博士伉儷(右三、右四)等貴賓,應邀出席在首都渥太華加拿大國家歷史博物館開館儀式暨《加國華僑業跡展》1990

劉允衡,1938年出生於廣東省臺山縣四九鎮白虎頭村,其家庭以務農為生。祖父20世紀初遠赴加拿大靠做苦工開礦謀生,艱難生活,苦不堪言。即便如此,祖父卻不忘臺山的家人,把節衣縮食攢下的錢全部寄回家鄉,給親人們蓋房子,自己在異國他鄉住著破舊不堪的小木屋。劉先生年幼酷愛繪畫,雖然在村裏只接受過小學教育,但憑藉刻苦自學,不斷鑽研,具備了深厚的中國古詩詞根底。十七歲時,他赴香港于《嶺南藝苑》(註釋:趙少昂先生在香港教學傳藝之所)拜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趙少昂老師習畫數月,深受老師關注和賞識,成為入室弟子。1956年,十八歲的劉允衡僑居加拿大金巴倫埠與祖父團聚。當他在異國他鄉目睹祖父困苦的生活,心裏極度難過。為分擔生活壓力,他做起勤雜工,苦謀生計。工作過勞和環境不適,使其突患肺結核病,曾一度危及生命。躺在維多利亞醫院的病床上,劉先生情緒憂傷,百感交集,當下作詩“作客加幫遠寄身,營謀乏術愧同人,深悔當年崇洋夢,每念家園倍傷神。窮富也知天註定,死生原有命為真。猶其祖國能平治,我願還鄉樂食貧。”

劉氏家祖屋(廣東省臺山縣)

劉允衡祖父(左)、祖父的鄰居(中)、劉允衡(右)(加拿大金巴倫埠祖父家門前)

在他萬念俱灰、一籌莫展之際,一對素未謀面的年輕牧師奧斯丁·雅各布夫婦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這對善良夫婦的細心照顧下,允衡的身體逐漸康復,並獲得在“和諧”俱樂部做服務生的機會。他的繪畫才能獲得當地有識之士的欣賞,推薦去維多利亞市著名的伊頓百貨公司從事櫥窗設計,一幹就是十年。

卑詩省維多利亞市“和諧“俱樂部(Union Club)外景

劉允衡夫婦在溫哥華國際機場相聚1960

劉允衡工作之餘,不忘堅守恩師趙少昂的教誨,勤於研究嶺南畫派的技法,通過摸索,練習,創新,不斷精進自己的繪畫技巧和風格。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強烈信念,促使他在1959年及1969年二度回港,再次受業于趙少昂師門下繼續深造,藝事大進。他精於山水花鳥蟲魚動物,更擅長山水潑墨,技法融會中西,自成一格。1961年自設《嶺風藝苑》(註釋:劉允衡在維多利亞教學傳藝的畫室)傳藝,並在國立維多利亞美術館教授中國畫,1961年,他在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舉行首次個人展覽。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是與著名的加拿大七人畫派核心成員倫·哈裏斯先生的合展。同時他又在國立維多利亞大學、維多利亞電視臺講授中國畫。1972年,他在維多利亞歷史悠久的著名的皇后飯店開設《嶺南畫廊》(註釋:劉允衡的商業畫廊。)授徒傳藝,不遺餘力地弘揚中國文化藝術,並在加、美、英、香港等地共舉辦了二十三次個人畫展,其中以聯合國總部紐約展及加國卑詩省皇家博物館展最為轟動。1972年,成名之後的劉允衡受國際知名的加拿大畫家艾倫·愛華德先生邀請,專為英國著名的空中花園酒店,創作了66幅畫作供室內藝術裝飾。時任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斯先生出席酒店開幕禮時特別讚賞:“允衡的作品很美!希望更多的英國民眾能欣賞到中國藝術之美”。

劉允衡(左)、趙少昂老師伉儷(中)、師兄歐豪年先生(右)合照1969

1961年10月7日《維多利亞日報》報道劉允衡在國立維多利亞市美術館(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畫展的盛況

劉允衡于卑詩省維多利亞皇后大酒店內開設嶺南畫廊1971

劉允衡在維多利亞市電視臺錄製教授中國畫的節目60年代末70年代初

海外遊子情係祖國。1975年,劉允衡不幸身患重疾,病痛中,他仍堅持作畫到最後一刻。時年37歲的他在臨終前對家人最後囑託道:“一定,一定,要把畫帶回故土見親人。”     

祈望(最後之作)1975

1985年冬至1986年春,劉先生的遺孀劉夫人受到中國美術家協會盛邀,攜其先夫的129幅遺作回到中國,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四大城市,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加拿大籍華裔畫家劉允衡巡迴展》。展出期間,觀眾踴躍,氣氛熱烈,深受業界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認可和好評。同是來自臺山的劉夫人心裏十分激動,因為能帶上先夫的作品回故鄉展覽,正是劉先生和她多年的心願!這是祖國對海外遊子的關愛,也是血濃于水的深刻體現。國內巡展之後,劉夫人及家人回到加拿大,又在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舉辦了為期六周的《劉允衡藝術回顧展》。當時,加拿大溫哥華的《大漢公報》和廣州的《羊城晚報》在文章中寫道:“允衡的人品和作品牽動著中國人民的心,牽動著加拿大人的心,同時又把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牽連一起,匯成一股感人的有愛的熱流……”

1985年,時任江蘇省省長顧秀蓮女士(左)蒞臨觀展(江蘇省美術館)

劉海粟先生在點評劉允衡畫作(上海美術館)1985

加拿大國立維多利亞美術館展場內1986

2015年,時任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先生訪問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卑詩省省督朱迪斯·古喬恩女士獻上允衡的畫作作為饋贈禮,這是對劉先生藝術再次的肯定。

時光雖逝,在這三十多年間,劉夫人與家人、朋友們不斷地整理允衡遺作和蒐集資料。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反覆的修改編輯,記錄畫家短暫人生成長歷程和藝術生涯的《劉允衡作品集》中英文兩版,終於在2016年面世。

《劉允衡作品集》珍藏于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和諧”俱樂部的圖書館內,供賓客賞閱

《劉允衡作品集》中、英文兩版

同年秋,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館喬遷新址,特邀劉夫人攜劉先生作品在廣州太古匯展廳舉辦《東方之境——加籍華裔畫家劉允衡遺作展》招待酒會活動。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廣東省僑聯及多國駐廣州領事館官員出席了開幕式,一同觀賞了展覽。期間,嘉賓們互相交流並對畫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該活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加人民之間的友誼。同期,《丹青遺韻歲常新——劉允衡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隆重舉行,歷時一個半月。隨後,劉先生的作品又移師到東莞,在嶺南美術館舉辦第二場為期三個星期的《丹青遺韻歲常新——劉允衡作品展》,期間反應熱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廣州太古匯展場內2016

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白靜芳(Ms.Rachael Bedlington)主持開幕式,廣東省市政府及多國駐廣州領事館官員出席了活動。

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場內

東莞市嶺南美術館內2016

嶺南美術館展廳內

儘管巡展已經落下帷幕,但劉夫人並不會停下腳步。她感受到了祖國對僑胞們的關愛,同時被祖國人民的熱情打動。特別是廣東省僑辦,曾給予她很大的支援。這些都使她更加堅定了想要獻上綿薄之力,回報祖國的信念。畫展結束後,劉夫人為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館、廣州市藝術博物院、東莞市嶺南美術館等機構捐贈了劉允衡先生部分珍貴的作品。同時也為北京、廣州、香港、南京、臺山等多地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等捐贈了《劉允衡作品集》畫冊,和更多人分享劉先生的故事和藝術。當年,劉先生的離世,曾讓劉夫人悲痛欲絕,幸得親朋好友們的陪伴和鼓勵,她才能得以克服重重困難,把先夫的事業堅持下來。這裡有她對家人執著的感情,也飽含了對祖國故鄉深深的懷念之情。多年來她不曾忘記劉先生的心願,希望通過藝術,穿越不同時代,突破障礙,為祖國和世界獻上美和溫暖的力量。今天,八十多歲高齡的劉夫人身體力行,支援義賣活動,讓這股愛的力量為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世界獻上一份溫情,也表達了她對世界平安,世人安康的良好祝願。

劉允衡作品《冷月清荷》被選為《環太平洋教育》創刊號封面

本文作者:曾夢櫻

資料提供:劉譚翠嫦女士、李湜樑先生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