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經濟

《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0》顯示 10年間廣州創新能力不斷“上揚”

發佈時間:2021-01-08 14:26:08  |  來源:大洋網  |  作者:方晴、龍錕  |  責任編輯: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廣州生産力促進中心等聯合發佈《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0》(簡稱《指數報告》)。《指數報告》從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4個維度,使用20個二級指標重點監測和評價廣州市2010年以來創新發展變化情況。

創新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0-2019年,廣州創新指數年均增長10.86%,清晰地勾勒出“十三五”期間城市創新能力的“上揚曲線”。

為讓數據更完備精準,報告統計了截至2019年的廣州科創領域數據。報告顯示,廣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快速增長,科技創新活力持續增強;創新平臺支撐體系日益完善,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供給能力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突破,創新支撐經濟高品質發展效力日益凸顯;科技協同創新和青年創新創業不斷深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進一步優化。

科研投入與財政科技支出雙提升

2020年11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同時也傳來喜訊,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開工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完成評估論證,將進入立項審批階段。這個由中科院和廣州市共建的園區,將極大聚合在廣州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人才,成為創新資源高地。

地方對創新活動的投入力度、創新人才資源的儲備狀況以及創新資源投入結構,共同構成了“創新資源”。

科技經費投入規模上,廣州近年來一直在“加碼”:全社會R&D經費支出總額達677.74億元,較上年增長12.92%;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87%,較上年提升0.24個百分點;廣州地方財政科技支出佔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8.51%,較上年提升1.98個百分點。

報告特別提到,2019年,廣州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為243.95億元,較2018年增加了80.28億元,同比增長49.05%。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增速顯著高於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這為區域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於提高地區創新水準具有重要的意義。

創新人力資源密度越高,區域創新潛力越大。2019年,廣州每萬名從業人員中從事R&D研究人員數為133.76人年/萬人,較上年提升9.86%;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數量達到20.8萬人,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45.14%規上工業企業設有研發機構

在廣州,45.14%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設有研發機構,這一數字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5個百分點。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産業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由廣州龍頭企業承擔的重大創新平臺,正反哺培育創新生態,形成良性迴圈。

《指數報告》分析,廣州設有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反映了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正在增強。這也得益於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2019年廣州市政府發佈《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支援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優化實施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後補助政策,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力度,這些支撐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廣州企業研發機構及研發投入的增長。

隨著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增強,廣州智慧財産權創造能力顯著提升,高技術製造業快速發展,企業創新活力日益增強。《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廣州企業自主智慧財産權創造能力顯著增強,獲國內專利授權量達7.84萬件,較上年增長12.71%;企業擁有註冊商標數達125.09萬個,較上年增長32.03%。此外,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3.71%,比2018年提高了0.31個百分點。

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增77.01%

2020年5月27日11時整,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高原冰雪探測雷達系統、北斗接收機VNet8、覘標……這些與登山隊一同登上世界之巔的測繪設備,來自“廣州科技軍團”——南方測繪集團、廣州電子科技集團、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它們是廣州眾多創新企業的縮影。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指數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2萬家,比上年增長3.52%;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9283家,連續兩年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廣州不僅在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也在著力活躍技術交易市場,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對於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2019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為1273.36億元,較上年大幅增長77.01%,技術轉移的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

近年,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廣州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共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開展在穗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推進中大、華工和大學城周邊的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建設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線上總平臺“華轉網”正式上線運營,讓企業懸賞鼓勵“技術大拿”揭榜。(記者/方晴、龍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