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深圳善治:鍛造高品質發展強勁引擎

發佈時間:2021-01-07 10:21:29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張光岩  |  責任編輯:

走進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一個能看、能用、能聯動的智慧城市出現在人們面前。

南方日報記者/朱洪波 攝

2020年12月30日,歷經近半年的案例徵集、走訪調研、線上展示、專家評審,南方日報正式發佈圳治2020·深圳治理現代化優秀案例榜單。

從一枚小小的“深i您”健康碼到1500多個城中村上演的“變形記”,從3600萬份財政電子票據到打造“海底超級立交”的“超級工程”深圳造,從人大部門開門審預算到社區集體經濟的“漸進式改良”……一樁樁治理現代化的精彩案例,折射出探路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圳之治”。

過去幾年深圳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現代化城市功能和品質大幅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大躍升的故事。解碼“深圳之治”,秘訣何在?

優良營商環境得到高度認可

去年2月7日,深圳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援企業共渡難關的若干措施,即深圳惠企16條政策,通過減免、補貼、緩繳等各種方式為企業直接減負超600億元。

同時,深圳鼓勵製造企業及時轉産防疫物資,補貼資金支援比例由原來的10%提升至50%,單個企業補貼資金上限由原來的10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有關企業共可獲得資金補助5億元左右。

得益於政府大力支援,比亞迪、三諾、大族鐳射等一大批深圳先進製造企業相繼轉産,生産口罩機、口罩、防護服、隔離服、檢測試劑盒、智慧監測檢測系統等防疫物質,帶動深圳製造業加快復蘇。

疫情之下的治理良策,絕非一時興起的應急之舉,而是源於日積月累的“平常功夫”。

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上,洽談簽約項目242個,吸引投資總額超7800億元,為深圳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在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郭躍華看來,深圳優良的營商環境,得到了廣大市場主體的高度認可,已經成為深圳經濟社會保持平穩運作的重要保障和核心支撐。

今年1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深圳政府部門迎來更為規範的行政‘緊箍咒’,市場主體獲得更為貼心的權益‘護身符’。”郭躍華説。

近年來,深圳將營商環境改革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滾動推出“營商環境20條”“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28條”“2020年重點任務清單275條”“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91條”等系列舉措,持續解決市場主體關注的痛點難點問題。

智慧化法治化助力城市治理

“您好,請出示一下健康碼。”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進出公共場所、小區亮碼,已成為深圳人的生活常態。截至2020年12月9日,“深i您”小程式累計註冊人數達2549.2萬,累計訪問量24.47億次。

億級響應不宕機的背後,是深圳多年來持續推行的“數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設成果。

去年10月,深圳推出政務服務“免證辦”,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居民身份證、不動産權證、營業執照等393項電子證照代替了實體證照,覆蓋了市民、企業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證照。能做到“免證辦”,是因為政府業務系統與電子證照庫資訊實現了聯通共用,大數據平臺打破了政府機關原有的行政壁壘,重塑了政府的管理體系。

如今,深圳近8000項服務事項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辦理,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秒批”成為深圳一張“金名片”。今年9月,深圳在“秒批”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秒報秒批一體化”,由系統自動讀取、表單自動填充,讓申報人在辦理相關事項時只做選擇題、不做填空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盤和林認為,利用現代數字化治理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深圳在現代治理上的成功實踐,很大程度得益於現代治理理念和科技手段的運用,既降低市民的成本也降低了企業一些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成效顯著。

如果説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治理的一抹亮色,那麼法治就是城市治理的背景色。

去年11月1日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變通公司法規定,允許深圳註冊的企業可設置特殊股權結構;個人破産條例率先在深圳“破冰”,深圳民營經濟中大量誠實守信的創業者“跌倒”後有機會“東山再起”;全國首部綜合類智慧財産權保護條例的誕生,深圳用最嚴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為創新護航……

“依法治市是深圳邁向‘全球標桿城市’的必由之路。”深圳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龔建華説,深圳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讓移民之城化為千萬人家園

城市,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環節,更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都體現著城市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深圳土地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只有一半的土地可供開發,在狹小的土地上居住著1300多萬常住人口、2000多萬管理服務人口,人口和公共服務的規模約等於一個澳大利亞,優質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以“握手樓”著稱的“城中村”曾是很多人來深圳打拼的最初落腳點,福田區水圍村就是其中的一個。但如今這裡街道整潔,設計現代,配套完善,“水圍檸盟人才公寓”成為深圳首個由城中村改造成的人才保障房,因為採用“政府—國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改造模式,租金比周圍市場低近一半。

作為高學歷創新人才聚集的城市,深圳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和高品質教育的期待也日益突出,以普通公辦高中學位為代表的學位緊缺,成為這座超大型城市“成長的煩惱”。

深圳創造性地提出建設“高中園”的設想。寸土寸金的深圳騰挪土地,去年1月,4座“高中園”選址全部確定;去年6月,第一座高中園正式動工;未來3年,深圳將通過新改擴建30所公辦普通高中,新增公辦普高學位6萬個。不僅如此,2020至2022年,深圳要新改擴建146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1萬個,努力讓入學難得到有效緩解。

深圳的醫療事業一度也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通過引入高端醫療資源、醫療團隊,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七、第八醫院在內的一大批新醫院已經建成或正加快建設,一批批醫療界“大牛”,正在成為“新深圳人”,通過實施一系列重磅醫改舉措,深圳的醫療整體水準正迅速提升。

近年來,深圳用於教育、醫療和各類民生的財政支出,佔財政支出的六成以上。在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謝志巋看來,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就是民生福利的內涵和覆蓋面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的歷史。

從“住有宜居”到“學有優教”,從“病有良醫”到“幼有善育”,再到“勞有厚得”“老有頤養”“弱有眾扶”……深圳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優質公共産品高品質供給,讓一座移民之城化為千萬人的家園。(記者/張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