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新貫通、新融合、新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更新正發力

發佈時間:2021-01-04 10:16:2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慶招、王厚啟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直播大灣區丨“新貫通、新融合、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更新正發力‍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日前發佈,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社區建設,建立高品質城市生態系統,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

關於城市更新如何才能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新技術和新産業如何對城市肌理進行激活?老城活化如何與人文共建……當下,具有灣區特色的城市有機更新多元路徑正在形成。

路橋“新貫通”探索城市有機更新

從簡單的拆舊建新到走向全域的綜合提升改造,城市更新作為一個永續的過程貫穿于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更新模式。

有效實現生産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發揮灣區城市群聚效益和溢出效益,建設交通設施仍是重中之重。以港珠澳大橋、車陂隧道、深中通道為代表的交通基建成為提升“灣區”城市功能的大前提。

已通車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俯瞰呈單Y形,一頭牽珠海、澳門,一頭連香港。大橋的開通使得珠江口天塹變通途,改變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粵港澳大灣區也形成了1小時生活圈。

與港珠澳大橋同屬一個建設團隊的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集“隧、島、橋、水下互通”四位一體,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該項目計劃2024年通車,屆時珠江兩岸可實現半小時經濟圈。

承接港珠澳大橋沉管全斷面澆築工藝的廣東廣州車陂隧道,雙向6車道整齊劃一,聯通黃埔、天河、海珠、番禺四區,似散珠終得以串聯,並連接廣東廣州國際金融城與琶洲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該項目計劃2022年中全部完工,屆時將大大縮短市民過江時空距離。

廣州車陂隧道施工現場。(資料圖)

産城“新融合”助力提升城市新能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下,灣區內各城市版塊被賦予了新的定位及歷史使命。

在廣東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內,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漸入佳境。琶洲管委會四級調研員楊曉輝表示,當前,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正在對數字經濟細分領域進行深耕,並通過城市更新,為試驗區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産業發展空間。

在黃埔臨港經濟區,高潛能企業接連入駐、新産業載體陸續建成。廣州市黃埔區將産業導入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重點,促進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升級相融相促、協同發展。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局局長侯奔表示,黃埔區創立了“快批、快拆、快建”機制,將舉全區之力攻堅城市更新。

在廣東佛山南海,村級工業園將實現再“創業”。廣東佛山南海區委副書記、區長顧耀輝曾表示,2020年南海區的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將著力做好“拆、建、改”三篇文章,拆出聲勢、建出成效、改出活力。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馬向明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率先邁入存量更新時代,城市更新經歷了散點更新、自上而下、品質提升的三個階段。目前大灣區城市在舊村改造、舊城更新、舊工業區轉型等方面不斷出新出彩。

老城顯“新活力”讓城市有溫度

在廣東廣州永慶坊,“上海最美書店”鐘書閣與老西關文化“迎面相遇”;廣東廣州獵德村改造區域新增綠化面積1萬多平方米;廣東珠海翠微舊村將採取“整體拆建+局部保護”的方式進行改造……

在2020年12月21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提出,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

以廣東廣州獵德舊改為例,該項目以龍王廟為中心,把祠堂、廟宇和代表性民居沿獵德涌、珠江岸線重新佈局,恢復嶺南建築、古村風貌。富力集團城市更新相關負責人説,在實現改造區域價值飛躍的同時,應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打造新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

在廣東廣州海珠,中國中鐵上海工程局與廣東省廣州市凈水公司共同建設的瀝滘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為契合周邊瀛洲生態公園環境,著力打造的地上花園式景觀,而腳下看不見的地方是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連同一二期提標改造工程,使廣州瀝滘凈水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75萬噸,實現單功能環保設施向多元化城市環境綜合體轉型及環保、景觀、更新多重功能有機融合的新型水生態基礎設施創新之路。在廣東廣州白雲,中國中鐵上海工程局建設的一套埋地污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解決城中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最後一公里”問題。

中國中鐵上海局廣州瀝滘污水處理廠(EPC)工程。(資料圖)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馬向明提出,未來應推動城市更新與生態修復、土地整治的有機結合,在更新中保生態、在改造中優環境,還應注重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傳承和延續,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起揚帆正當時。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國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總體目標的檢驗之年。粵港澳大灣區正搶抓機遇,加速推動城市更新,實現城市高品質發展。(記者/李慶招、王厚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