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宮俊全——從文學創作到興學教育 從未停止腳步

發佈時間:2020-12-22 09:58:17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佳彤​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幾十年來,宮俊全的人生軌跡基本圍繞文學與教育展開。于他而言,進行興學教育工作從來不是件枯燥的事情。他感慨:“傳授文學知識,培養高校人才,這讓我感覺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攝影:梁子宏

邂逅文學 做文藝創作的執筆者

提及與文學的邂逅,宮俊全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閱讀,也時常閱讀。後在老師的悉心培養下,他慢慢走上了文藝創作道路。

參加工作後,宮俊全並沒有與文學漸行漸遠。他在高等院校從事新聞宣傳方面等教育工作,每日與調查報告、工作研究、報告文學等應用性文章打交道。除了總結應用性文章的寫作技巧,他還會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文藝創作,潛心研究不同體裁文章的風格與特點。宮俊全筆耕不輟,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數百篇各類體裁的作品,更是被許多媒體聘請為特邀通訊員、特約記者、特約撰稿人、特約評論員等。

僅僅有熱愛是不夠的。一個人要有目標、有理想,更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宮俊全嚴格律己,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樹立明確的目標,並不斷地探索與練筆,慢慢尋找適合自己的文章體裁風格。2008年,宮俊全的雜文合集《午後思絮》正式出版。該作品記錄了他在人生感悟、為人處事、為官之道、讀書學習等方面的心得體會。與追求客觀真實的新聞作品不同,雜文提倡作者直觀地表達自我觀點,利用科學的論證深入剖析問題,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宮俊全在文學領域的又一嘗試,也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興學育才 做灣區教育的“弄潮兒”

大部分時間,宮俊全都在從事興學教育工作。因此,當“灣區”這個概念興起時,他自然緊跟時代步伐,主動投入到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包括了很多城市,這些城市在經濟、科技的發展上很有潛力。”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的董事長,宮俊全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而不管是經濟還是科技,甚至是整個社會發展,最根本還是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

在宮俊全的興學理念下,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堅持“高端化、國際化、個性化”的發展戰略,努力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現代思維、健全人格的學子。面臨教育行業的機遇和挑戰,他始終秉持以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和水準為主的原則,推動學校深化教育改革。

近年來,灣區正在推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此,宮俊全表示:“教育工作者要帶著前瞻的眼光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把握時代和國際格局的發展變化,大力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這樣的教育才能與發展相向而行。此外,學生們也要多多學習融合時代下的新知識,勇於在各個領域進行嘗試,做應用型人才。”

融匯中西 做文化橋梁的搭建者

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教育全球化已為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大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國際化教育逐漸成為灣區教育的重頭戲。

宮俊全關注學生個體發展,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也積極攜手國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為學生配備國際導師,立足高等教育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更多可用人才。

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推行國際化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普及。“教育若沒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就會産生雷同,也自然走得不遠,更不能借此實現民族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在宮俊全的大力提倡下,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結合各專業特色,開展諸如“三筆字”書寫技能訓練等課程幫助學生感受華夏文化。

“如果大家都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內化于理,外化于行,中華民族的瑰寶就能被越來越多人看到。”這是宮俊全一直秉持的教學方針,“我們要放眼世界,也要發掘本土文化。灣區教育不能忘本,融匯中西才是最佳之道。”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宮俊全用“前景廣闊”與“任重道遠”二詞進行概括。隨著灣區各領域的迅猛發展,前景必然可期。與此同時,灣區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重視教育工作。他暢言:“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抓住機遇。今後我會繼續做好教育工作,提高自身價值,為提高灣區教育領域的整體品質而努力。”

在文學與教育的路上,宮俊全從未停止腳步。他以細膩清麗的文筆、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於嘗試的精神,為灣區教育書寫下華彩篇章。

本文作者:陳佳彤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