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七星岩景區。南方日報記者/李文軒 攝
端硯師傅正在制硯。南方日報記者/藍單 攝
肇慶古城墻。南方日報記者/李文軒 攝
市民沿湖騎車休閒。通訊員/羅馨如 攝
在大灣區版圖上,廣東肇慶有著最為特殊的地理地貌——枕南嶺、扼粵桂、控蒼梧、制南海,這裡是兩廣咽喉、西江的水運樞紐,自秦漢起被稱為“嶺表南來第一州”;湖在城中,山立城北,江繞城南,千百年來孕育出的奇美山水,從唐代起吸引著無數名人志士往來。
“古來誰不重端城?”明朝著名文學家徐渭曾感嘆。端州,古時的肇慶,既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粵語發源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最早的交匯處。
1994年,國務院公佈肇慶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今年,廣東肇慶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當下,肇慶以“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嶺南文化新地標,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
府城復興守住文脈
在肇慶中心城區,蜿蜒2800多米的古城墻巍然屹立,青磚斑駁,見證了這座千年城池的歷史滄桑。
走上城墻西段,眼前三層高的披雲樓因高處常有雲霧繚繞得名,樓內陳列著不同時期古城墻的城磚標本。
“這是廣東僅有的、全國極少見的基本完整的宋代磚城墻。”肇慶名城與旅遊發展研究會副會長、肇慶古城墻申遺辦負責人張致政考證發現,古城墻歷經數個朝代多次修葺,但位置未曾改變。
西元1118年,宋徽宗將端州改名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並始建城墻。史料記載,整座城墻曾建有護城河、水門、吊橋、甕城、城樓、炮臺等一系列防禦設施。
厚實城墻守護著的是曾經的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代名臣包拯在此任端州知州三年,留下“不持一硯歸”的佳話;明清兩廣總督府在此駐地,興建書院,吸引全祖望、何夢瑤等學者前來執教,肇慶籍進士輩出。
近年,在文史專家的挖掘下,多處府城遺址逐漸“浮出水面”。據記載,包拯在端州為官時,率人打了七口水井,後人稱之為“包公井”。為此,肇慶市博物館原館長馮咏浩呼籲改路讓道,保護宋朝遺跡包公井。多次考察比對後,他在府城內米倉巷一民居大院的雜物房下發現了一口“包公井”,井口完好,井水清冽。
從古城墻望向府城,可以看到,一條狹長的石板路從肇慶中學初中部體育場東側往古城墻方向延伸。經考證,鋪路的石板和青磚,或是端溪書院的遺跡。這座始建於明朝萬曆元年的書院,大儒傳學,薪火不絕,聲教訖于兩廣。廣雅學院的首任山長梁鼎芬就曾是端溪書院的執掌者。
從端溪書院到肇慶府學堂再到今天的肇慶中學,肇慶崇文重教的歷史文脈被完好保留。“作為明代嶺南的最高學府,端溪書院是研究廣東教育史的重要載體,更是研究嶺南文化傳承的一個窗口。”肇慶府城保護與復興項目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梁建業説。
行至古城墻南熏門一帶,甕城地基、知府住宅地面、水閘石墩和一批珍貴的陶瓷器、玉器等在考古隊員的發掘下逐漸露出真容;朝天門處,一條曾被覆土掩埋的驛道被考證為當時進出古城的官道,入選2018年度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
保護好現存遺址,就是守住府城根脈。按照府城保護與復興規劃,府城片區將實現“一城環綠、兩府復興、三街暢旺”。從空中俯瞰,古城墻已經添了一抹綠意,環城的綠蔭下,是前來踏青的市民;包公府衙和兩廣總督府遺址將被原址保護,建成遺址公園,往來遊人可沿古城墻腳漫步,親臨考古現場,尋宋元明清遺跡;貫穿其中的十字街和風情騎樓街,正以“微改造”的繡花功夫還原歷史風貌。
“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清代詩人王士禎在《端州即興》裏刻畫了端州家家戶戶包裹蒸的熱鬧場面。而這些代表廣府文化的非遺美食被府城居民代代相傳至今。
“我們既要留住古城,也要守住人氣。”梁建業説。《肇慶大典》編纂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肇慶市政協智庫專家歐榮生認為,實施府城保護與復興項目,發掘、保護和開發肇慶府城文化遺産資源,不僅是把肇慶打造為特色鮮明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也是打造“廣府人”的精神家園,凝聚海外、港澳同胞人心的重要舉措。“2022年,第四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在肇慶舉行,府城將是眾多廣府人的尋根之地。”歐榮生説。
山湖城江賦能文旅融合
七星落凡,湖山競秀。因石灰岩峰狀如北斗七星,位於肇慶市中心的七星岩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早在唐代,七星岩已有遊蹤。沿途的洞壁上,是嶺南地區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李邕、李紳、包拯、周敦頤等皆在此留下詩題,高清影像版石刻被“搬”進了新建成的肇慶星湖博物館,數字化呈現景觀背後的文化積澱。
“綠水青山,就是肇慶的底色。”歐榮生認為,在肇慶的文化特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山水文化,這是孕育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基因,也是眾多嶺南畫派大家的靈感來源。
“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澱,肇慶厚重的歷史積澱、鐘靈毓秀的生態環境、溫潤內斂的城市肌理愈加迷人。”肇慶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郭栩東説。
今年1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肇慶市星湖旅遊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肇慶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走出紮實一步。圍繞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景區正在實現“觀光式旅遊”到“體驗式旅遊”的模式轉變,遊客遊玩的場景也從景區擴大至環星湖一帶。
每到夜幕降臨,星湖沿岸盞盞燈光亮起,遊客和本地年輕人蜂擁而至。依託“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獨特魅力,沿岸的岩前村、出頭村引導發展文創、餐飲、民宿、旅遊特色商品銷售等與星湖景區相互補充的旅遊休閒業態,已經顯現出旅遊休閒半島的雛形。
“被譽為‘中國最美綠道’的環星湖綠道,串聯起以七星岩為主的多個城市景點,併發展為一張新的熱門旅遊名片。從傳統的景區旅遊到全域旅遊,是未來旅遊的大趨勢。”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説。
“山湖城江”于一體的山水特色,是肇慶發展全域旅遊的資本。今年8月,長者公園、108公園、羚山涌碧道公園等八大公園集中開放,肇慶全市城市公園數量多達150個,每位市民走出家門15分鐘內就能徜徉于綠水青山中。
拿出最好的地塊建設城市公園,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樂宜遊的現代化城市,這座老牌旅遊城市正在換新顏。
城有公園,鄉有碧道。今年9月,粵桂交界賀江流域的省際廊道——封開賀江碧道畫廊正式啟用,“瀟賀古道”“茶船古道”煥發新活力,成為旅遊新亮點,這是肇慶以廣東建設“萬里碧道”為契機,高標準打造的兩廣接壤省際廊道示範帶。
一條畫廊激活古道,連結美景,這條“以水為鏈,以路為廊”的碧道畫廊,北接懷集縣尋源谷,東達德慶縣盤龍峽,串聯起周邊旅遊資源的同時,抓住了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沿線的勵志新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開闢觀景平臺、構建碧道遊線、提升鄉村風貌,打造“農業+旅遊”的鄉村振興綜合體,竹蓀、竹筍、桂皮等山貨不再愁銷路。
非遺文産“觸電”活化
“最後一批手鐲!上好的成色,設計別致,喜歡的趕緊拍下哦!”在肇慶四會市玉器主播林琳的直播間裏,不斷有年輕顧客上線,衝著她手中時尚精緻的玉器飾品而來。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期間,林琳所在的四會市“LIVE直播基地”燈火通明,300多家珠寶玉石商家同時開播。這裡配有供應鏈專區、“檢測+物流+倉儲”一體化中心、大型智慧停車場,提供暢通無阻的5G網路……經過層層檢驗把關,一件件玉器産品通過現代化物流從商家流向買家。
這座投入運營不到半年的直播基地,日銷售珠寶玉器達1.5萬件,帶動就業超過6萬人,以四會時代廣場為中心的商圈也旺了起來。“和年初相比,周邊的房租已經翻了一番,很多玉器從業者慕名而來。”四會玉器産業中心副主任陳哲説。
早在清末民初開始,玉器加工業便在四會興起,至今方興未艾。依託成熟的運作體系,四會成就了“他山之石,四會成器”的美譽。在國內,超過70%的翡翠玉器挂件和飾件都出自四會玉匠之手。在産、供、銷、服務、旅遊一體化的完整産業體系覆蓋下,四會市現有玉器商鋪約3200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玉器年産值達到200多億元。
肇慶悠久的非遺文化産業,在網際網路電商的激活下,正在發生蝶變。“網際網路+拍賣+直播”等新銷售模式在四會成熟壯大並且實現模式外溢。目前,四會擁有淘寶、京東、快手、抖音等不同網路平臺的直播號1000多個,日銷售額近3000萬元,佔四會總銷售額的60%。陳哲表示,基地未來將以其獨具特色的“珠寶玉器電商直播+文化街區”為載體,加快創建國家3A旅遊景區,弘揚傳播四會玉器文化,進一步擦亮“中國玉器之鄉”金字招牌。
在四會以西40多公里的端州區白石村裏,村民世世代代以硯為生,家家戶戶出制硯名家,端硯製作手藝延綿不絕、推陳出新。端硯位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備受歷朝歷代皇家和文人雅士推崇,肇慶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硯都”。
今年10月,位於白石村內的中國端硯博物館正式開館,從古至今各朝端硯文物悉數呈現,來往觀眾好奇地在互動區觸摸不同硯坑産出的硯石,感受端硯文化的悠遠綿長。
“端硯私人博物館數不勝數,但是由政府打造的端硯博物館博採眾長,精品力作和稀罕孤品一應俱全。這是肇慶延伸端硯文化品牌,豐富産業內容、延伸産業鏈條的一次嘗試。”廣東省端硯協會會長、中國端硯博物館顧問王建華説。
近年來,政府、市場、協會和村民共同聯手,逐步將白石村建成端硯文旅小鎮,傳統的端硯製作、展示、銷售也實現提質增效,擴展為集旅遊、食宿、交通、商貿、文化創意、文藝創作、教育為一身的端硯文化産業體系。據統計,端硯企業及作坊目前已達近3000家,端硯文化産業實現綜合産值近30億元。
隨著各類文化産業氛圍愈發濃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回到肇慶。去年,在外求學多年、從事室內設計的區展鵬做了個決定,從廣州回到肇慶,在智聯夢工廠裏開起了自己的木藝工作室,吸引了一批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學員,工作室每天都排滿了課。
這個科創園區雖然年輕,卻透著復古的工業風:辦公樓由上世紀80年代舊廠房改造而成,紅磚外墻斑駁,爬滿了藤蔓植物。一樓的商業街進駐了眾多新式料理店,每到晚上煙火氣十足。
據悉,肇慶也正在積極推進文化産業“請進來”戰略,通過深圳文博會吸引了肇福文化創意設計園、深圳華僑城卡樂文化旅遊科技産業小鎮、萬達等一批高端優質文旅項目落戶肇慶,未來將為肇慶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和傳統文化弘揚注入新活力。
(南方日報記者/黃堃媛、藍單、馬喜生 通訊員/段建新)
專家觀察
文旅融合助力肇慶
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打造世界文化和旅遊高地。肇慶作為大灣區的西部門戶,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澱、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完善的生産生活設施、充滿活力的城市發展氛圍,以及遍佈全市的旅遊風景名勝,必然成為吸引大灣區和大西南地區産業與人口集聚發展的高品質城市。
作為曾經的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肇慶擁有端硯、府城、包公、慧能、武術、玉器、粵語、端溪書院、封開古城、龍母廟等具有濃重嶺南風土氣息的文化資源。肇慶的山水旅遊資源也得天獨厚,擁有鼎湖山、七星岩、賀江碧道畫廊、羚羊峽、盤龍峽、龍山等具有嶺南秀美山川特色的自然資源。憑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肇慶完全有條件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的旅遊高地,重回廣東旅遊第一陣營。
為實現上述目標,近年來,肇慶市委市政府提出“旅遊振興”,以創建省級和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將文旅融合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做,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就筆者的觀察,肇慶市文旅融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發展文化型景區推進文化與城市旅遊融合。建議按國家AAAAA景區標準打造府城景區,按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打造羚羊峽、包公文化園、廣信塔—封開古城文化園等。鼓勵可達標準的文化空間載體按國家AAA級景區進行打造。從而形成以A級景區為體系的城市旅遊核心吸引物體系。
二是發展文創産業推進文化與旅遊商品融合。以端硯、四會玉、廣綠玉、竹産品、龍母、包公、方世玉等為主要載體和元素,通過文化創意設計,打造更多面向年輕群體的旅遊商品。鼓勵民宿和精品酒店融入本地文化元素,開發文創産品,成為宣傳肇慶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窗口。
三是發展研學産業推進文化與教育融合。研學旅行是大中小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建構家國情懷的有效方式。建議充分利用肇慶市底蘊深厚的嶺南文化遺存和資料,面向市內外學生開發形成一套體現肇慶特色的文化研學課程體系,培養一批研學導師。
中國文旅融合看大灣區,大灣區文旅融合看肇慶。目前,肇慶市下轄的端州區、鼎湖區、德慶縣和封開縣已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其他縣市區也在積極創建當中。肇慶市文旅融合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文旅的進一步融合將有力助推肇慶成為省級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作者:黃向,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