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記憶在延伸——徐南鐵印象

發佈時間:2020-12-08 10:14:32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俊年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順著書名《延伸的記憶》,本文以《記憶在延伸》為題,傾傾我與本書主編徐南鐵的30多年交情。

用廣州俗話來説,我和徐南鐵“老友鬼鬼”,真的是夠鐵的“老友記”。

聽説南鐵也多次不無動情地提及:“在廣州的朋友圈裏,陳俊年是我最早認識的朋友之一。”

南下文學素人:從此紮根嶺南

所謂“最早”,確切地説,是早在1987年間。

那時,我任花城出版社副總編,遵恩師易徵之囑,並兼職《現代人報》副總編的決審工作。擬發稿通常由我審簽即可。但手頭上這一期卻例外。易徵要我好好看看待發的報告文學《海南島:洶湧的人才大潮》。我一看,作者是徐南鐵,素不相識,卻著實被他的文筆打動了:近萬字的篇幅,全景式地展現海南建省前夕人才蜂擁的澎湃熱潮,既熱切寫及南下青年才俊滿懷希冀的闖蕩與冒險,也真實地揭示建省籌備工作的忙亂與無序。行文充滿青春的躁動,也不乏前瞻性獨到的思索。現場感強烈,分寸感適度,讀之儼然沐浴著一場熱帶豪雨,酣暢淋漓。我向易徵談了閱讀感,他接過稿子,就埋頭看下去。讀到精彩處,他放聲朗誦起來。未幾,他興奮得像小孩似的,連聲直呼:“堅嘢!堅嘢!發全版!我來手書標題!”事實上,這篇文章最終發了兩個整版。

之後,我們才“查”作者的身份:徐南鐵本乃江西某大學的助教也。此稿,是他獨闖海南的順手之作,也是他折回路過廣州而順便投稿的。為此,易徵決意請回南鐵,並授以本報記記者的身份,再度南下,重赴天涯,續寫海南的報告文學。

20天后,南鐵果然不負重托,寫成第二篇《流動著的思考》,又是整版隆重刊出。事實上,幾乎與海南建省的同時,南鐵還寫了第三篇大作,抒寫勇奔天涯青春潮的《海南島:趕海人的夢》,只因長達三萬餘字,報紙版面難以刊出,而轉由中國作家協會的《中國作家》雜誌全文登載。此是後話。

那時正是《現代人報》初創階段,也恰逢激情燃燒的歲月。南鐵常來報社坐嬲(聊,客家話),穿著不太講究,卻也整潔儒雅,斯斯文文的。我們常聊新聞選題,聊改革開放的新人新事新觀念,包括廣州街頭剛流行的新詞彙,如炒更、跳槽、黐線、放電、筍盤、樓花……凡此種種,南鐵滿心好奇,聽得認真,卻微笑不語,一副學生哥的神態。及至有一回我們一起到白藤湖組稿採訪,傍晚散步,談及工作,談及生活,南鐵帶著無奈的笑説:“還在流浪。”這時,我才明白,南鐵來穗有一段時間了,卻還未找到適合長久落腳的工作崗位。他只是利用沒課學期的空檔來廣州闖蕩,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為繼。於是,我動了惻隱之心。幾經聯繫,最終介紹南鐵去《沿海大文化報》當記者。那是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新報紙,紮根想必較為容易。南鐵去得正當時,寫出文章在創刊號發表。

不久,南鐵又被廣州社科院的《開放時代》雜誌相中,終於在廣州紮下根了,把家從嶺北搬到了嶺南。由報告文學《海南島:洶湧的人才大潮》開啟的南下行程,短時間就結出了碩果。有人感慨説,徐南鐵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相助,只是憑一篇文章調入廣州。這一段佳話,不但説明瞭南鐵是有用之才,用能力證實了自己,卻也證明廣東這塊熱土有何等的胸襟,是如何展開雙臂,不拘一格吸納人才。

從小編到總編:非常典型的報告

回憶起來,雖共處一城,但各忙各的,我和南鐵也不常見面。頂多一年到頭飲次茶,聚個餐而已。倒是同開一個會,常常緊挨著做鄰座,以便交頭接耳開小會。碰上無聊的會議,我們則乘機方便溜出來,放肆地傾談一番。好在同屬文化出版系統,彼此都熟知各自的工作近況。南鐵很勤力,紮下根就一直奮發向藍天伸展:轉調《開放時代》雜誌做編輯當主筆、當副主編不久,便調入省文聯,主辦雜誌,評上編審。繼爾出任嶺南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後擔任省文聯副主席,又主管當代文藝研究所。

寫作上,南鐵勤奮過人,多方出擊,主攻散文報告文學及文藝評論,且跨界經濟、社會等領域,常有時評或論文發表,綜合成果豐碩,被譽為廣東文壇上的一匹黑馬。但他依舊很低調,即便開會發言,也不搶風頭,不高談闊論,而是簡言謙謹,點到即止。

2003年春,廣東爆發“非典”,我們出版界迅猛出擊,在第一時間火速出版了《非典型肺炎預防指南》及張積慧的《護士長日記》等圖書。與此同時,各出版社也在緊急策劃、組織編印一批抗“非典”的專題圖書。審閱這批選題時,我發覺缺少一本全景式全方位全過程記錄廣東抗“非典”偉大史實的長篇專著。於是,我當即打電話給廣東人民出版社陳海烈社長,囑他立即增補此一重大選題。海烈立馬表示贊成,並同時提出難找作者的問題。這時,我腦海裏“跳”出了徐南鐵。對!就請他來寫!我給海烈陳述了三個理由:一、南鐵當過記者,有採訪經驗,且思維敏捷,筆頭又快,文筆也好。二、近些年,他接連寫過兩部報告文學,一部寫“可怕”的順德人——《大道蒼茫——順德産權改革解讀報告》;另一部則是寫百年老店的《廣州酒家傳奇》;兩書的社會反響都很強烈,中央及省市主要媒體均發了報道及書評。三、南鐵有情懷,有思想,也肯擔當……未等我説完,海烈就爽快表態:“我們馬上去請徐南鐵,一定要出好此書!”

南鐵撰寫這部10余萬字的史詩性專著,幾乎與廣東人民抗“非典”的進程是同時同步進行的。

不曉得他冒著生命危險,多少次深入到全省各地的抗疫前線,採訪了多少醫學專家、醫護人員及病患者和家屬,包括醫療單位、物資部門、基層社區;也不知他花了多少心血,熬過多少夜晚,整理採訪筆記,查閱文獻資料,歸納梳理各行業抗“非典”英雄事跡,思考提煉廣東人民抗“非典”的偉大精神,從而,嚴密構思,嚴謹運筆,終於在全省決戰決勝的日子裏,向廣東父老鄉親奉獻出厚重的心血之作——《“非典”的典型報告》,深受社會廣泛讚譽,並榮獲2004年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

那一年,南鐵有四件作品獲得這個獎項,包括圖書、電視片、詞作歌曲。其中的詞作歌曲,正是歌頌抗非典期間白衣天使情懷的《不是我不想握著你的手》,傳唱至今。

主編《粵海風》18年:海風輕輕敘説

回望南鐵的編輯生涯,最為出彩的當數他主編《粵海風》雜誌的18年,一共主編了105期,並主編有《粵海風文叢》四卷本出版。雜誌每期均有他親自撰寫的“卷首語”,加上他的其他序跋共20余萬字,已結集為《迎面有聲》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18年間他審閱的文稿多達1500萬字以上。這些數字分明凝結著南鐵付出的心血與智慧。

從1997年,接手只發通俗小説而瀕臨倒閉的《粵海風》,到銳意革新,一改窘態而風生水起,關鍵在於徐南鐵對雜誌的重新定位:呈獻“文化的現象批評及現象的文化批評”。南鐵概括地説:“它的風格——新潮而不晦澀,高雅而不矯情,貼近現實卻不媚俗,追求深度終不作繭自縛”,“倡導海風精神,追求思想深度與閱讀快感的結合;屬於小眾刊物,卻有大眾理想;擁有精英眼光,兼具草根情懷;尊重知識的價值,尊重知識分子的尊嚴。”

事實證明,主編的學養膽識,決定著刊物的風格品味。南鐵的主張,改變了《粵海風》的命運而深受學界的讚賞。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商昌寶的“寫在徐南鐵告別《粵海風》之時”,便用了詩句般的題目,以概括南鐵的特殊貢獻——《一人一刊一時代》!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南鐵接手《粵海風》時,因為經費和人手奇缺,很長一段時候是他在唱獨角戲。

著名學者丁帆、陳家琪、蔣述卓、李新宇等都曾撰文,盛讚《粵海風》的突出成就與徐南鐵的主編作用。大詩人、思想家、雜文家邵燕祥在《粵海風》百期文選的序文中由衷寫道:“正是因此,我格外珍視《粵海風》新編百期所經歷的十八年,是在特定的語境下跋涉過來的。當代人仍可從這一選集所收的文字中找到一代人思想、智慧、理性的果實,將來的讀者或仍可從這些果實中發現凝結著一代人的心血。”

是的,南鐵與同事們18年創造、積累的辦刊經驗,尤為值得總結與借鑒:1、堅持“導向是命”,確保刊物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關鍵是導向的定位與把握,要堅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堅持“雙百”方針。要群言堂,不搞一言堂。文化批評雜誌更要提倡言之有理、有物、有據的批評與反批評。3、堅持辦刊特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要堅持有特色的辦刊宗旨與風格。4、堅守與創新並重並舉。堅守不保守,創新不創傷。堅守不動搖,創新勇開創。5、杜絕人情稿、關係稿、交易稿。6、精於經營,勤於開源,嚴於節流。寧可辛苦自己,也要善待作者,便利讀者。

18年當主編,甘苦寸心知。南鐵溢於言表地談體會:“辦雜誌的最大好處,是結識了一班興味相投的朋友。當辦刊的人遇見不為職稱,不在意稿費的作者,當作者遇到眼睛並不只盯著作者身份的雜誌,很可能就是知音,甚或成為風雲際會。刊物的精神生命有短有長,但與作者的這種心靈交會總會留下明亮火花。”

信哉斯言。在編者與作者,包括讀者之間,最耀眼最開心的,往往是三者互為映襯的心靈火花。

做一件成一件:退休還忙四大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些年,南鐵退休了,不見他有清閒,反而見他總在操勞四件事。

一是他出任廣東文史館文學院院長,常常帶隊去各地深入生活,踏青采風。或為當地文化建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或策劃選題,集體會戰,撰文著書。這期間,文學院出版圖書10種,其中南鐵主編的2種。煌煌80萬字的《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四十年》便是由他與陳劍輝、郭小東任總主編,出版後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省市主流媒體均發表詳細報道。在省文史館和南鐵的組織領導下,文學院業已成為富有活力和影響力的文學創作實體,這是有目共睹的嶄新變化。

二是潛心創作,筆耕不輟。南鐵新近的作品,尤見講究品質,往往獨闢蹊徑,多有新意。比如,寫父親節,常見的總是寫父親如何偉大,南鐵卻以《做父親太沉重》為題,專寫父親的艱辛與負重,進而叩問蒼天:誰來體諒為父者之艱難?誰來為父親減負減壓?讀來發人深省,令人震撼!再如,散文《賞梅,在梅花謝了的時候》,正如題目所示,南鐵一反司空見慣,不寫寒梅怒放的傲骨,而選取獨特的時段,以獨到的發現,獨有的情懷,專寫梅花落英的淒美。此文以罕見的意境榮獲《人民文學》“觀音山杯”全國徵文一等獎,實至名歸。選材的精巧,思想的成熟,文筆的老到,標誌著南鐵的創作躍上了新的高度,可喜可賀。

三是忙碌于主編兩個微信公眾號:《記憶》及《粵海述評》。2015年南鐵一退休,就敏捷地殺入新興的網際網路傳媒領域,創辦了上述兩個新媒體,動員並吸引了廣大學人參與其事(包括一批原本不懂或不屑于推文寫作的資深老學者,也被“夾裹”而入,紛紛學著試著點擊敲字,踴躍推文而上),至今每年發原創文章百篇以上,引起廣大讀者的熱心關注:曾經有過一篇文章推送一週,閱讀量就逼近10萬。毫無疑問,這種遠遠超乎紙質媒介的影響力,同樣首先得益於主編的主張、主意及其主導的方向與智趣。南鐵創辦公眾號的成功,還在於他率先敢殺“回馬槍”:就在公眾號創辦之年,他就從推送的原創文章中,認真篩選而分別結集出版了《粵海述評》及《記憶》兩種書。這種公眾號年度選文的出版,標誌著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融互動,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本書《延伸的記憶》,名副其實是接續《記憶》一書的第二本,所選取的文章繼承第一本《記憶》的原創性、思辨性、文學性及非虛構性,它們同是對時代與社會進程的倒敘,無論篇幅長短,都是作者真切于當代史的或大或小的碎片化的認知與抒懷。全書基本保留前一本的分輯結構,在數百篇原創文章中精心挑選,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啟迪性。

四是忙於書法、攝影和詩與歌詞創作。南鐵多才多藝,退休後這五六年,除了個人出版或主編了18種圖書之外,他的書法遒勁豪放,古意新律中,揮灑著現代文人的浪漫氣韻,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他的攝影作品,角度獨特,講究意境詩韻,全景式多氣派,細微處見真切,而且常常日行抓拍,夜賦詩文,黎明前推上微網志,鮮活如旭日臨窗,令人驚喜。至於詩及歌詞,雖是偶顯身手,卻是出手不凡,如《新彩雲追月》及抗“非典”的那首《不是我不想不想握著你的手》都是獲獎作品,後者最近又在北京獲得一個原唱歌曲排行榜的“最佳歌詞獎“金獎。其實,他的二胡也拉得頗有專業水準。那次,我們一同去和平縣古村落采風,路過老祠堂,見鄉親們正在演奏民樂,南鐵一把接過二胡,就忘情地拉起來。弓法嫺熟,指法靈活,節奏精準。後來換成笛子,吹得同樣有板有眼。直惹得我振奮雙臂,也過了把充當指揮的癮!

從南下文學青年,到紮根花城一路當主編,成為廣東一名有明顯貢獻的文化領軍人物,這實屬不易。南鐵的成功,除了他個人的天賦、勤奮和專業敬業外,毫無疑問,關鍵得益於廣東率先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得益於政通人和——他融入了嶺南文化,得益於嶺南文化的哺育與滋養。南鐵長期主編圖書報刊,實質他更是積極地主編了自己的人生。淡定包容,務實低調,開放創新,敢為人先,廣東人的這種核心精神,在南鐵的人生追求中,有著深刻的影響與推進。南鐵是跟著廣東改革開放而踏波前行的,以致于他的南鐵之名,也名副其實標記著他眷戀嶺南而鐵了心。

繼續吧,莫太累,老友記!

南風呼喚你!

粵海祝福你!

2020.11.1淩晨

草于珠江南岸結網居

作者:陳俊年  (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