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書室洋樓,鬥山橫江村之魂

發佈時間:2020-11-30 16:38:07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東輝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這裡充滿著機遇,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鬥山橫江村,位於廣東江門臺山市鬥山鎮的東南部,距圩6公里,與浮石村只是一路之隔,從新臺高速鬥山出口下來不用十分鐘的車程。


講起名氣,它不及以飄色聞名海內外的浮石村;但講到名人,黃新波的名字還是令人肅然起敬。

黃新波(1916年—1980年),原名黃裕祥,筆名一工,臺山鬥山橫江村人,是中國現代版畫史上的代表性畫家,也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廣東籍藝術家。他早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翼中國美術家聯盟,組織未名木刻社,在魯迅先生指導下從事新興木刻運動。解放後曾任廣東畫院院長、中國美協第三屆理事會副主席。出版有《新波木刻選集》、《黃新波作品選集》、《新波版畫集》、《春華散記》(香港版)等。

漫步在橫江的村道裏,看著一幢幢美輪美奐、樓頂鐫刻有“××書室”的洋廬,我恍惚見到當年年輕的母親守著幼小的孩童,坐在父親或爺爺從國外寄錢回來建造的洋樓裏研書問學的場景,不禁對崇文重教的先民們懷有一份深深的敬意。

29座洋樓和碉樓,分佈在村裏各個角落,雖經近百年的風雨洗禮,仍是風采依舊矗立鄉土,只可惜的是,多數的洋樓人去樓空,只剩下孤寂與殘陽對話,令人唏噓。

洋樓的外立面是用水泥鋼筋建造,建築用材多是上世紀初從國外運回來的,當年裝“紅毛泥”的大木桶還在。內飾門窗有精緻的彩色玻璃,地面是充滿異國風情的花階磚,甚至還有壁爐。然而屋的結構,砌墻用的磨口小青磚,橫樑下的花鳥山水壁畫,還有木趟櫳等等,無不提示這是南方傳統的民居。

即便是多種材料混于一起建造起來的洋房,讓人也不覺有違和感。正如一首歌寫道: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多麼恰切的比喻。

在一戶洋樓門前,我見到了“人歌平等,天賦自由”的門聯,想必樓主當年也是領風氣之人,將平等、自由的理想向混沌初開的村民樵夫進行思想啟蒙,並銘刻在門口的金石上警示世人。

胡氏別墅,是村子裏最高的洋樓,共有7層。它不是某個人的財産,是由宗親華僑籌資捐建的,用作放置公共財産,或年滿16歲因家庭困難兄弟眾多,申請經同意後可以寄宿。這體現了村裏族人團結、和諧、仁愛的美德,也是踐行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世界大同的舉措吧。

別墅裏面五層都建了住人的房間,第六層是儲物間,最頂層是瞭望亭,登高處鬥山平原一覽無余,景物盡收眼底。

別墅頂部山花裝飾非常的壯美,巴洛克風格的大拱頂兩旁,本來有兩隻灰雕的獅子守護著,可惜其中一隻經不起風雨肆虐,只剩下斷垣殘壁,獨留一隻孤單地警惕著周邊的田野。

夕陽近處,村裏老榕蔥蘢如蓋。流年經轉,歲月消磨,遺落鄉野的洋樓,依然讓人留戀,令人流連。(作者:陳東輝單位:廣東省臺山市委統戰部)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