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喜見蔞陽披彩裳

發佈時間:2020-11-23 14:04:54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麥浪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這裡充滿著機遇,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唐朝大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著名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來抒發內心的理想,祈求百姓能擺脫貧困,不再流離失所,居有所住,住有所樂,其悲天憐人,至今仍令人萌生敬意,感慨不已。

有“蔞陽”悠久歷史雅稱的衝蔞,在解放之前,居住生存環境相對惡劣,除了幾條華僑村外觀尚算得體,許多村莊與房屋都是非常簡陋,貧窮與貧困是當時條件的標誌。直至1949年後,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關心,農村這種落後狀況才逐漸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也逐步真正好轉。我國改革開放後,廣大華僑港澳臺同胞積極支援家鄉建設,古老鄉村不斷發生日新月異的可喜變化,幾乎家家能夠安居樂業,戶戶笑逐顏開,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奔向小康幸福日子不再是夢。

“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令人精神振奮。去年,衝蔞鎮乘勢而上,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推進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七強八改九提升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使農村環境上到新臺階並有質的飛躍,取得了豐碩的鄉村振興階段性成果。近年隨著打造鄉村旅遊的迅速升溫,衝蔞的古村部落、歷史建築、生態環境、人文景觀、民風習俗、人物風情等已成為鄉村眩目的新亮點。當中突出的西海村委會南洲村、河洲村;白崗村委會永盛村;官竇村委會龍塘村等,已成衝蔞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建設典範。

如果説美麗鄉村是一塊門面,那麼漂亮民居就是一面鏡子。走馬鄉間村落,許多村莊已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勤勞富裕起來的農民新一代,不再滿足過去父輩的生活水準,紛紛把改善居住條件作為首要目標,陸續地告別了簡單而普通的石、青、紅磚房,相繼住進新穎別致的漂亮樓房,而不少海外華僑與國內經商鄉親,更對樓房注重佈局設計,講究獨樹一幟。此番近距離接觸,深感家鄉民居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惠及了千家萬戶。

縱觀衝蔞鄉村新居,不論建築設計,外觀佈局,都獨運匠心,別具一格。就村莊整體而言,臺赤線竹湖江北村路段,那一間間整齊劃一的新房,放眼望去如同市區一般,它們樓高三層,紅白色調,掩映于塘邊綠樹之間,藍天白雲倒影下靜謐端莊;端衝路段衝洋合昌村側又有一番景象,這裡的新居錯落有致,建築風格迥異,卻頗具特色,各逞風流,置於田野猶顯景色秀麗;最使人耳目一新的是稔坪公侯裏、宦田村、吉安村的一幢幢洋樓,整體協調,設計獨特,色彩和諧,加到府前的小花園,鐵欄鑲金大門,猶顯高貴典雅。而新屋村委會安仁村的古榕樹旁,那些新辟出來看去錯落有致的別墅,樓高三層協調統一,予人充滿整體和諧之美。以上這些亮麗村莊,倣似一幅炫目的美麗彩裳,成為蔞陽大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私家洋樓則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如官竇村委會朝陽村伍姓居民的兩層半樓房,立於村塘邊,寬敞明亮,大方得體,頗具美感;稔坪村委會公侯裏廖姓居民三層高的樓房,漂亮別致,選址于一塊寬闊空地,門前草綠,庭院花開,相得益彰;白崗村委會永盛村李姓居民的洋樓,立於村口竹林邊,佈局美觀,卓爾不群,與古老碉樓群緊挨相連,交相輝映;八家村委會蓮花村陳姓居民的別墅立於山邊一隅,庭院深深,朱欄玉砌,裝潢高級;衝蔞圩伍姓居民的別墅置於田野沿路,規模恢宏,棱角分明,格調清新,賞心悅目;稔坪村委會南華村曾姓居民的新居特色鮮明,外觀玻璃墻流光溢彩,庭院盆景巧妙點綴,室內佈置獨具匠心,教人回味無窮;傘塘村委會平月村劉姓居民的別墅整體裝潢美觀,高貴典雅,路人經過都不禁駐足相望;而稔坪村委會宦田村伍姓居民四層高別墅耗資巨大,其門前小溪潺潺,花園玲瓏精緻,設計時尚,融中西建築藝術于一爐,極具氣質雍容之感。

可以説,衝蔞農村這些典型建築物紛紛推陳出新,然而不管款式怎麼樣,大都喜歡搭建個中式門樓,傳統觀念與潮流特色巧妙結合,時尚元素滲透到每個角落,完全可以媲美繁華都市的流行洋房,從中看出今日的蔞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孕育著建設新農村前景的發展和希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指示,也恰如其分在生機勃發的衝蔞完全體現出來。

清人敦城在《初夏村居》詩云:柳蔭初濃麥浪微,杳無人跡到柴扉。日長挂起蓬窗臥,滿院野花蛺蝶飛。裏面所描述的冷落蕭條景象,與當今人們追求浪漫主義色彩的生活相比,簡直天淵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喜看今日,蔞陽新居早已告別古老,走向現代,充分體現了社會文明、居住文明的極大進步,這正應了毛主席的名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者:麥浪)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