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州南沙打造港澳青年了解內地的“第一扇窗

發佈時間:2020-11-13 13:34:30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賓紅霞 鄭四方 柳時強 羅瑞嫻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灣區啟夢港——南沙支援港澳青年發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平臺深調研之一廣州南沙推開灣區之門打造港澳青年了解內地的“第一扇窗”

港澳青年通過“百企千人”實習計劃走進廣州港南沙港區。團南沙區委供圖

30多名在廣州南沙實習實踐、就業創業、安居置業的港澳臺青年代表齊聚一堂,感受節日氣氛,正成為一種常態。

“創業分享會、節日聚會等系列活動,讓我們有交流的圈子,也增進了對南沙的了解。”入職南沙産業園管理局的澳門青年劉延鑫直言,“感覺南沙和在澳門生活沒兩樣。”

大灣區建設不斷深入,為青年提供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以打造支援港澳青年發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平臺——“灣區啟夢港”為抓手,南沙緊扣“一品牌”主線,全力推動港澳青年學生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劃提質升級,進一步挖掘“百企千崗”潛力,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進一步結合港澳青年所需,創新開展港澳青年學生寒假實習計劃;進一步深化就業見習計劃,持續推進港澳應屆畢業生“職場菁英”就業見習計劃,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實習實踐的機會。

南沙,正成為港澳青年了解內地發展的“第一扇窗”。

起航▶▷搭建新平臺,創造新機會

“大灣區發展前景光明,畢業後我打算在這裡找工作,和灣區共成長。”6周實習期結束,來自北京大學的澳門青年曾詩瀅意猶未盡。

在校時她就萌生了在灣區內地城市實習的想法,卻沒有合適之機。直到在一次聚會上聽到師兄介紹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劃,她毫不猶豫報了名。“南沙和澳門離得近,産業園管理局的實習崗位與我的專業和職業規劃十分對口。”

在參加實習計劃之前,香港青年鄧彩梨對南沙的了解幾乎是一張白紙。實習結束後,大灣區便利的交通網路讓她印象深刻。“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開通,從香港到南沙越來越方便。”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這既是大灣區的特色,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港澳青年了解內地的難度。像曾詩瀅、鄧彩梨一樣,許多港澳大學生借著“百企千人”實習計劃首次走進南沙。

愛國愛港愛澳青年團體、協會是連接兩地青年交流的橋梁。據不完全統計,自貿區掛牌以來,南沙已累計與76個港澳青年社團、47個商協會、16個行業協會、14所重點院校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常態化開展粵港澳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動約650場次,覆蓋青少年約4.9萬人次。

“我們以協會為單位,在香港多所大學進行宣傳,讓更多的青年了解大灣區,投身大灣區建設當中。”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成立,自此,協會主席李培走上了推動港澳青年積極融入內地發展的道路。

2019年,南沙團區委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正式“牽手”。“我們推薦了11位香港大學生到南沙實習,實習後,這些大學生在香港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讓更多的港澳學子了解南沙。”

即使今年受疫情影響,“百企千人”實習計劃依然備受歡迎。共青團廣州市南沙區委員會書記宋曉冬表示,南沙團區委、區青聯依託“港澳朋友圈”,攜手愛國愛港愛澳青年社團,特別是在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中心、香港明匯智庫、香港新家園協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等港澳合作機構的大力支援下,將以往線下的宣傳、招募、報名等活動轉到線上,最終從報名的500多位港澳青年中選擇120位來到南沙實習。

如今,“百企千人”實習計劃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平臺,幫助更多港澳年輕人推開了解大灣區的“一扇窗”。

乘風▶▷跳出“舒適圈”,勇闖大灣區

尋找更多可能性——這是不少港澳青年選擇來南沙時的共同答案。

“很多澳門學子在內地畢業後會選擇回到澳門,但就業渠道狹窄。”澳門商協總會會長盧樹棟正不斷為推動更多澳門青年走進內地而奔走。

跳出“舒適圈”需要勇氣,也需要扶持。初來乍到,港澳青年在工作、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難免“水土不服”。南沙特地設置了職場訓練營、“灣區初體驗”等崗前適應活動,讓年輕人邁出融入南沙第一步。

得益於“百企千人”實習計劃,今年夏天,港澳青年學生在廣州走訪暨南大學、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永慶坊等,了解灣區深厚的文化底蘊;走訪東莞東深供水工程源頭,參觀深圳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感受灣區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的“盛夏”,既增長了見識,更認識到個體與國家的緊密聯結。

從實習到就業,南沙不斷發力。今年,南沙團區委、區青聯首次創新推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港澳應屆畢業生“職場菁英”就業見習計劃,開發超100個薪資水準高、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專屬就業崗位,目前已有近百名港澳青年報名,為港澳青年在南沙實現高品質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90後教育科技創業者,英才盛世教育科技CEO曾祥盛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南沙“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實地考察時候的場景。“工作人員專業又熱情地給我介紹各項港澳青年創業落戶的優惠政策和辦理程式,當時我就感覺有了歸屬感。”

一年多的發展,曾祥盛已經在大灣區“立穩腳跟”。英才盛世致力於面向港澳臺學生提供內地高等院校專業升學資訊和諮詢服務,創業項目估值超過2000萬元。“我已經準備好在南沙迎接未來。”

為了更好服務“曾祥盛們”落地發展,南沙成立了眾多孵化平臺,南沙“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頗具代表性。園區陸續開闢了“香港青創空間”“澳門青創空間”“網商青創空間”“葡語系國家商品展示銷售綜合平臺”等特色功能區。目前,南沙各基地共簽約入駐創業項目團隊(企業)近300個,其中港澳青創項目團隊(企業)215個。

平臺園區為青創企業發展提供了物理空間,貼心的服務為青年“留下來”打了強心劑。近年來,南沙制定實施“港澳青創30條”,為港澳青年提供就業創業全生命週期的獎勵與補貼內容,進一步降低港澳青年內地發展風險和成本。

這些用港澳話語制定清晰易懂的政策條款,以高效便捷的審批流程,為港澳青年提供個性化政策兌現服務,實現學業、就業、創業“三業”與“食住行”需求全面覆蓋。

破浪▶▷順勢而為,大有可為

一系列平臺的搭建,港澳青年正在南沙乃至大灣區這片熱土發出自己的聲音。

今年,南沙産業園管理局迎來了新面孔,四名港澳青年通過考核被法定機構錄用。其中洪逸曦和劉延鑫剛入職,就被編入了園區管理局港科大(廣州)工作小組。

港澳青年入職公職單位,在廣州也尚屬首次。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洪逸曦就熱衷於組織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種种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們這種有著兩地背景的年輕人,肩負擔當促進兩地交流的責任。”

在慶盛樞紐地塊,備受矚目的港科大(廣州)項目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一旁兩層樓高的港科大項目聯合辦公中心正是兩位港澳年輕人的新辦公地。

“在這裡工作,可以直接對接港澳大企業,他們也會因為我們是港澳青年,從而産生親近感,彼此交流更順暢。”劉延鑫説,“從區域看,我們是在為南沙幹實事謀發展,從大灣區層面看,我們也是推動大灣區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技術人才等要素流通的關鍵。”

到南沙來的年輕人也成為兩地交流的“擺渡者”。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到南沙來,他們看中的正是這裡的發展機遇和平臺。”澳門創業青年、易享集團董事局秘書楊誠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港澳年輕人能勇於走出來,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心態擁抱大灣區。”

正是有洪逸曦、劉延鑫、楊誠等一批又一批的港澳青年勇於“接力”,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不斷踏入南沙,認識南沙、留在南沙,一個個創業夢、就業夢在這裡逐漸走向現實。

■調研觀察

從地緣相近到民心相通

港澳青年了解大灣區

需更多載體和途徑

了解渠道少、資訊不對稱、對接不順暢……在調研過程中,不少港澳青年都表示在走進內地、了解南沙的過程中曾經歷過一番窘境。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發現,到內地來的港澳青年更多是本身有內地生活背景或者是來內地求學的年輕人,對內地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與內地關係密切。

不少港澳青年反映,自己之所以會到南沙來是由於“師兄師姐的介紹”“同學朋友的推薦”。這也意味著,南沙招攬港澳人才的宣傳還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口相傳”的層面,需要結合新時代媒體傳播途徑,開拓更多宣傳渠道。

目前,南沙在協助港澳青年北上創新創業、就業、置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創新“四個一”服務模式,致力打造港澳青年創業就業試驗區;制定出臺了“港澳青創30條”,精準聚焦港澳青年學業、就業、創業“三業”與“食住行”等現實需求,為港澳青年提供就業創業全流程的獎勵與補貼內容,進一步降低港澳青年內地發展的風險和成本,這些創新、貼心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港澳青年進駐,到南沙追尋夢想。

未來,南沙可繼續利用好現有的成功經驗,通過與香港、澳門當地愛國愛港愛澳青年團體對接,吸引更多港澳青年融入大灣區的發展,讓港澳青年在享受國家發展紅利之時,也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斷增加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現階段港澳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意欲仍有待增強,這與港澳青年隊內地發展不熟悉,不敢踏出“第一步”息息相關。因此,南沙應該提供更多的短期考察、實習項目以供更多的港澳青年“打開了解內地的窗”。(記者/賓紅霞 鄭四方 柳時強 羅瑞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