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好故事|臺山,有種咖啡風味叫“老華僑味”

發佈時間:2020-11-12 11:21:51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黃春燕  |  責任編輯:

【編者按:“灣區好故事”是由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設立的,敘述大灣區普通人的閃光點、分享親歷者的感想、留存建設者的記憶、記錄大灣區建設宏偉征途、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正能量的專題欄目。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大灣區承載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的夢想,這裡充滿著機遇,每一位在灣區生活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實踐者、見證者。】

初春的午後,行走在美輪美奐的騎樓街上,找一處小店依窗而坐,點上一杯咖啡,聽著慵懶的音樂,悠然地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行人……這是多麼愜意的畫面啊!近年來,臺山悄然興起了一股咖啡熱潮,“文藝范”“復古風”的咖啡店像雨後春筍,遍佈大街小巷。

圖片來源:網路

可曾知道,一杯輕盈的咖啡承載著沉甸甸的臺山人精神和情懷……

東西方的交流,改變了臺山傳統的生活方式

在 19世紀60年代之前,清政府對海外移民有嚴格的控制,海外移民與家鄉的聯繫是不公開的。1868年中美的《蒲安臣條約》制定了允許兩國民眾自由往來,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不得禁礙的條款。從此,海外移民與家鄉的聯繫開始公開化,雙方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交往成為正常的狀態,臺山從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傳統習俗和社會制度等多重領域發生了變遷。光緒年間的臺山縣令在其《寧陽存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寧邑地本瘠苦,風俗素崇儉樸。自同治以來,出洋之人多獲資回華。營造屋宇,煥然一新。服禦飲食,專尚華美……”隨著大量的僑匯收入,新寧鐵路的全線開通,民眾尤其是僑眷生活富裕,在交通工具、建築形式、衣著打扮、餐飲習慣、語言詞彙等方面,一股“西化”的潮流出現。男人們戴禮帽,穿西裝,打領帶,抽雪茄,喝咖啡,出門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女人們剪短髮、穿裙子,講究衣著打扮。在生活用具方面,從自行車、座鐘、縫紉機、留聲機,到鐵桶、板手,處處可見“舶來品”的痕跡。

臺山縣前路 《臺山建設圖影》民國十八年(1929)由臺山檔案館提供

開拓創新,形成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風格

華僑匯款增多,社會購買力明顯增強,不少華僑回鄉投資經商和辦實業,使臺山的商業迅速發展繁盛,據記載,至1949年,臺城有糧店57家,金舖31家,銀號26家,蘇杭鋪162家,旅店20家,戲院3家,日雜百貨店124家,茶樓、飲食店及冰室299家,理髮店50家,照相鋪15家,泡水浴室、洗染店35家,形成了獨特的消費型商貿經濟。那時雖然沒有專門的咖啡店,但臺城飲食業,在食譜與茶樓建築風格、裝潢藝術等方面,都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風格。如今,流行于臺山的“半唐番”語言:粗士、撻戟、蛋撻等由華僑傳入的西餐詞彙,也就是最早在臺城的餐廳裏出現,從而漸漸融入臺山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臺山方言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飲食業是臺城最興旺的商業,茶樓、酒店、餐廳、飲食店、冰室,滿目皆是,老少咸宜。較為出名的茶樓有燕喜、道全、西苑、桃李園、勵德社、六國、皇后、哥倫布、西堤、適園、頤園等。臺城等鎮、墟的茶樓酒店的老闆們把在外國學到的經營方式、糕點製作方法帶回家鄉,如點心有蛋撻、椰撻、餐包、麵包等,吃麵包用牛油、果子醬等佐料;主食有牛扒、豬扒、雞扒等,食用時不用筷子用餐刀、叉子;飲料有牛奶、咖啡、奶茶、阿華田等。

華僑在美國經營餐館情況圖片由劉偉華提供

僑刊廣告 《臺山至孝篤親月刊》民國三十七年(1948)圖片來源:筆者藏書

僑刊廣告 《臺山至孝篤親月刊》民國三十七年(1948)圖片來源:筆者藏書

燕喜酒家(現東方旅店) 《臺山建設圖影》民國十八年(1929)由臺山檔案館提供

在臺山博物館的華僑歷史文化陳列的展櫃裏有個不起眼的小鐵罐,外表有些生銹,正面繪著一位穿著長袍的老人,上面有兩行英文字母“HILLS BROS COFFEE”。據博物館介紹,這個是1906年Hills Bros希爾兄弟咖啡粉盒,希爾兄弟(HILLS BROS)是美國的著名咖啡品牌,擁有上百年的歷史。該粉盒是1987年由一位都斛陳姓鄉民捐贈,其祖上從美國帶回來的,是地道的“舶來品”。這樣舶來的咖啡用具在臺山的僑屋裏經常見到,有咖啡壺、咖啡杯、磨豆機等,有些幾代人一直在使用,有些已經塵封了,但同樣見證了咖啡在臺山飲用的歷史由來已久。

1880年代PEUGEOT FRERES(標致牌)手搖磨豆機圖片由陳攝館提供

1930年代法國制Béard鍍銀咖啡壺圖片由陳攝館提供

1906年Hills Bros希爾兄弟咖啡粉盒圖片由臺山博物館提供

1930年代法國制Béard鍍銀咖啡壺圖片由陳攝館提供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日本Fire King咖啡杯陳攝館攝

敢為人先,臺山先僑開創國際著名咖啡品牌

海南澄邁縣福山鎮是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1933年由臺山三合人陳顯彰先生引入至今,已推廣到海南島的各個地方。1933年陳顯彰先生懷著“振興實業、實業救國”的抱負,毅然放棄在印度尼西亞苦心經營的“東和、協和、天和、達和”四個咖啡園和“祥生棧金舖”、“同棧五金舖”、“信洋百貨店”等,以及優厚生活條件而集資回國。從印度尼西亞搭乘爪哇輪船,幾經風險,克服重重困難,帶回約200公斤咖啡種籽,引種到福山地區辦農場種植,並大獲得成功。從而打開海南咖啡歷史的第一頁,成為福山咖啡的創始人和中國成功規模引種並實現産業化生産咖啡的第一人。現“福山咖啡”成為海南知名時尚消費品牌,並享譽海內外。經多年發展,現福山鎮借助咖啡文化打造成及旅遊+産業+文創一體的咖啡文化風情小鎮。

海南福山咖啡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儀式暨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網路

海南澄邁福山咖啡文化風情小鎮圖片來源:網路

海南澄邁福山咖啡文化旅遊節圖片來源:網路

海南澄邁福山咖啡圖片來源:網路

悄然興起的咖啡熱潮是一種歷史的延續

“到底是誰讓他們的口味這麼固執”作為烘焙師的娟娟不止一次的抱怨。娟娟是貴州人,一次網戀當上了臺山媳婦,夫妻倆經營著一家咖啡店,如今已經有八年了。她説,臺山的咖啡氛圍很好,男女老少都喜歡喝,在江門地區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深茂鐵路開通以後,有外地的朋友特地跑過來喝咖啡。有些老華僑是老顧客,經常來的;特別在春節或清明前後,還會全家人過來喝。不過他們剛開店的時候,臺山人的口味是非常固執的,都喜歡又苦又澀的深烘焙咖啡,還非得加糖加奶。咖啡是舶來品,它的口味是非常國際化的。簡單來説,現代咖啡的歷史可以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速溶咖啡,興起在1940年代,以咖啡速食化為特徵,雀巢和麥斯威爾等速溶咖啡品牌帶領了這波浪潮。第二波興起于1960年代,是一股咖啡飲料化的風潮,以花式咖啡為基礎,融入了大量的糖、奶、巧克力等調料。第三波精品咖啡,概念形成于2003年,主要依靠優質生豆、新鮮烘焙以及適當衝煮來充分詮釋咖啡的産地風味,在烘培上主要以淺烘焙為主,不焦苦、不酸澀,圓潤甜美,完全可以做到無奶無糖,香醇可口。據史料記載,咖啡傳入中國內地的歷史並不長,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改革開發後,內地的咖啡館才興起,90年代更流行起來,不過那時咖啡店主要是提供加糖加奶的深烘焙的咖啡,近十多年才流行精品咖啡。但在臺山似乎有更悠久的歷史。口味是一種很頑固持久的記憶,他們對咖啡口味的執著正正説明在三波咖啡熱潮興起之前,他們已經有了喝咖啡的習慣或者家庭有飲用咖啡的傳承。在跟來店裏喝咖啡的小年輕聊天時發現,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輩很多在家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外國的親戚回國時也經常會帶一些咖啡粉或咖啡豆回來當禮物。咖啡風味的評定是有國際標準的,就是我們常説的花香味、漿果香味,但在臺山,有種咖啡風味是特有的,叫——“老華僑味”。

照片由陳攝館提供

照片由陳攝館提供

照片由陳攝館提供

照片由陳攝館提供

作者:黃春燕 係廣東省台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參考資料:

《臺山縣誌》臺山縣地方誌編委會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臺山歷史文化集》梅偉強戴永潔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7年11月

《廣東臺山華僑史》梅偉強關澤鋒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5月

《華僑文化與華僑文化研究》張國雄五邑大學學報 2015年11月

《淺談“半唐番”臺山話》葉玉芳臺山博物館 2019年2月

《陳顯彰-臺山當代人物專題》中共海南省黨史研究室


本文係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