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

發佈時間:2020-10-21 10:48:23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徐子茗、李文軒  |  責任編輯:

 原標題:聚力融合發展,堅持改革創新—— 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

稻田旁的左步書屋成為附近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受訪者供圖

方特夢幻王國“熊出沒”花車巡遊活動。受訪者供圖

方特夢幻王國“熊出沒”主題演出。受訪者供圖

●中國命題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傳統戲曲。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産,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加強基層文化服務能力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繼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産業。加快發展網路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産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産業,促進文化與科技、資訊、旅遊、體育、金融等産業融合發展。

●廣東實踐

在廣東,嶺南文化正以鮮活的面貌,在南粵大地煥發活力。廣州永慶坊景區及非遺街區,粵劇新説唱、醒獅表演等非遺展示活動成為城中新熱門,國慶期間接待遊客同比增長48.60%;納入監測的75個重點公共文化機構,以高品質的非遺文化講座、藝術展覽等活動,吸引超過212萬人次的市民……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十三五”期間,廣東以走在全國前列為目標,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統籌文化和旅遊事業、産業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面向未來,新的征程正在開啟。“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改造老城、開發新城過程中,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10月12日至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殷殷囑託,催人奮進。

廣東將牢記囑託、奮發實幹,以高品質發展為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推動嶺南文化的保護、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力推動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切實把全面建設小康的文化果實,惠及千家萬戶,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傳統文化換新顏

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嶺南經驗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守護“城市之魂”,傳承歷史文脈,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一件事。

“十三五”以來,廣東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陳列在南粵大地的歷史文化史跡“活”起來,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用“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建築等進行改造,留住城市記憶。近年來,廣東涌現出廣州市荔灣區永慶片區微改造、潮州“百家修百厝(祠)”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育、鄉村振興和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並持續做好嶺南非遺文化、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南粵古驛道等保護利用工作。

“十三五”期間,廣東努力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嶺南經驗,組織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章立制,加強非遺傳承人管理,開展“雲上非遺工程”,“非遺在校園”等工作。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東文藝工作者們從豐厚的嶺南傳統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探求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2019年,廣東推出國內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傳統戲曲走進熒幕,披上特效的外衣,屢獲獎項。大型民族舞劇《醒·獅》運用獨樹一幟的嶺南舞蹈語匯抒發民族豪情,摘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

廣東文藝創作勇攀高峰,精品展演日益繁榮。近幾年,廣東獲得國家級及國際性文藝獎項作品達400多件(部)。舞劇《沙灣往事》以極高的藝術水準摘得第十五屆文華大獎;散文集《遙遠的向日葵地》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今年亦推出全國首部抗疫主題文獻劇場《致勇氣》、話劇《戰“疫”2020》等新創劇目,謳歌抗疫英雄、鼓舞抗疫士氣。

▶播撒文明種子

共用公共文化服務成果

韶關乳源,瑤漢結合、講演結合等模式打造的“金句閃光”文藝宣講品牌,讓群眾聽講有樂有得;惠州博羅,“鄉村騎行隊”成為一道風景線,從“隔車窗”到“面對面”,將生態文明知識“騎”到村民心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高品質的精神大餐和惠民服務,下沉至田間地頭。

廣東努力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出廣東貢獻、提供廣東經驗。自2019年5月啟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走訪基層活動,圍繞一場百姓宣講、一次文藝展演、一批惠民志願服務、一次“種文化”培訓、一次走訪慰問、一批電影下鄉、一次主題教育實踐等“七個一”內容,覆蓋全省全部地級以上市的21個首批全國和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區),行程1萬多公里,受益群眾逾100萬人。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廣東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體系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取得重要進展。

“來莞17年,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今年6月,湖北農民工吳桂春給東莞圖書館的一則留言火爆網路。五年來,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日益完善。2019年,廣東全省建成文化館、圖書館總館194個、分館1833個、服務點7123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865個,基本實現100%覆蓋。

廣東還涌現百歌頌中華、勞動者歌唱大賽、群眾藝術花會、“三百工程”進基層等省級群眾文藝活動品牌,讓市民不僅能在家門口品嘗文化大餐,也參與其中成為主角。

▶文旅融合、科技賦能

推動文化産業轉型發展

今年國慶假期,廣東文旅市場迎來一波高峰。據統計,廣東全省共接待遊客4998.0萬人次,同比恢復81.2%,旅遊總收入356.7億元,同比恢復68.6%。文旅活動亮點紛呈,帶動市場持續升溫。

“十三五”以來,廣東文化和旅遊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廣東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旅遊業總收入、入境過夜遊客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加強載體和平臺建設,不斷豐富文旅市場産品供給。廣東推出64條歷史文化遊徑和10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100個文化和旅遊特色村、20個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紅色旅遊、博物館和美術館旅遊、文化遺産旅遊、工業商貿旅遊等成為市場新熱點。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廣東文旅融合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2019年,規模達100億元的“文旅産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進一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文旅産融長效機制。2019年廣東旅博會吸引了50多個國家(地區)、50多萬人次參加,成為政府投入資金最少、市場化程度最高、觀眾人次最多的展會。

科技賦能文化,創新驅動融合。廣東文化産業摸索出了一條高品質發展之路,涌現騰訊、多益網路、奧飛動漫、銳豐音響科技、勵豐文化等一大批行業領先的文化科技企業。

“文化+技術”的組合,催生動漫、網路遊戲、網路音樂等新業態,推動文化産業發展與轉型。經統計部門核定,2018年度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5787億元,同比增長20%,約佔全國1/7,連續17年居全國首位。

揚帆奮進正當時,砥礪前行譜新篇。廣東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發揮文化和旅遊業的主力軍、生力軍作用,擦亮嶺南文化品牌,構築人文灣區、休閒灣區,為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文化和旅遊高地注入新動能、作出新貢獻。

●數讀

加快基層“三館一站兩中心”建設。2019年,廣東全省建成文化館、圖書館總館194個、分館1833個、服務點7123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865個。

截至2020年6月,廣東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147項、省級代表性項目701項(省級數量包括國家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3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837人。

廣東省還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9個;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4個、省級45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143個,研究基地24個。

2018年度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5787億元,同比增長20%,約佔全國1/7,連續17年居全國首位;佔GDP比重達5.79%,提高0.42個百分點。

2019年全省旅遊總收入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1%;接待過夜遊客5.3億人次、增長8%,全省旅遊總收入、接待入境過夜遊客數量等指標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一線走訪

◀廣州永慶坊微改造 ▶

歷史街區“活”起來

麻石路、青磚墻,趟櫳門旁滿洲窗。走在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的狹窄巷道,一股濃厚的西關風情撲面而來。

“十三五”以來,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政府探索通過BOT方式引入社會資本,由企業改造、建設和運營微改造項目,永慶坊的蝶變由此開始。2019年國慶期間,永慶坊二期示範段——騎樓段對外開放。全長1.2公里的騎樓街外立面穿上以灰白黃色彩為主的“新衣裳”,同時復古還原了民國時期的士多店、老照相館、八和會館、騎樓街銅鋪等傳統店舖。

另一方面,針對傳統文化活化傳承,永慶坊通過市場化運營,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樣本,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活力。今年8月,永慶坊作為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正式掛牌,邀請10家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進駐永慶坊。

“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掌舵的趙家獅非遺生活館開業當日,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有1600多人進店參觀體驗,平日裏的日營業額也能達到1.5萬元。”趙偉斌説,“這都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

廣州市級廣繡傳承人李敏介紹,過去,由於景區、商場等地段鋪租人工貴,大部分非遺傳承人承擔不起,導致其工作室分佈在城市各處,如今工作室進駐永慶坊,不僅能為其提供一個展示傳播的空間,同時也為非遺大師們提供一個交流創作的平臺。

永慶坊的蝶變正是廣東推進文化遺産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重要成果之一。截至2019年底,廣東累計實施“三舊”改造面積達80.04萬畝,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九市共保護與修繕傳統人文歷史建築567萬平方米,隱匿于老城裏的嶺南歷史街區重現魅力。

◀中山先行先試 ▶

打造“共用閱讀空間”

走進中山市南朗左步村,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中,一座玻璃書屋成為新晉“打卡地”。書屋的“常客”孫先生每逢週末都會到這裡看書,他點讚:“書多且全,環境也好,沒想到村裏能有這麼好的書屋。”

廣東省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中山創立共用型縱橫結構的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圖書館、鎮(區)圖書館、中山書房(含街區自助圖書館、A級共用閱讀空間)、鄰里文化家圖書館等各類別自助圖書館共有80家,平均每4.3萬人就能擁有一座自助型、場館型自助圖書館。2019年中山24個鎮(區)分館和街區自助圖書館共完成36.8萬冊圖書流轉,在20個鎮區開展流動圖書服務70場次,為24個鎮區配送閱讀推廣活動48場。

此外,中山紀念圖書館還打造了“圖書館之友”項目,贏得市民群眾紛紛好評。使用者可通過手機中的“圖書館之友”管理系統開展團體內讀者借閱手續。目前中山全市已建立了53家“圖書館之友”的學習型組織,累計配送圖書135551冊,推動了“書香機關”“書香校園”“書香企業”的建設,拓展了公共閱讀陣地。

中山的一系列創新變化是廣東深化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改革、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十三五”以來,廣東不斷完善和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努力打通公共閱讀服務“最後一公里”,全省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100%覆蓋,並涌現出如“粵書吧”、韶關風度書房、佛山南海讀書驛站等700多家新型閱讀空間。

◀國漫IP走出熒幕 ▶

科技拓寬文旅邊界

在全國各地的方特主題樂園,經典國漫IP“熊出沒”都是最受歡迎的“明星”之一。數據顯示,2019年,方特主題樂園以5039.3萬人次的遊客接待量,連續四年位列全球主題樂園五強。

“高品質的IP是文旅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輝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華強方特構建的全産業鏈,包括文化科技主題樂園,以及特種電影、動漫産品、主題演藝等為主的文化內容産品及服務,形成文化、科技、旅遊等産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用。

高科技如何賦能文旅産業?記者了解到,華強方特實施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雙核驅動戰略,在組織架構層面,設立了創意院、研究院、設計院三大專業機構,在人才、産業和內容出品等方面匯聚強大資源,累計擁有超過1700項自主智慧財産權。

“方特所投身的事業,就是用‘文化+科技’,成就‘詩和遠方’。”陳輝軍表示,創意設計、科研開發、內容創作三足鼎立,相互支撐,形成了方特文化科技産業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華強方特是廣東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文化旅遊大省,廣東文化和旅遊主要指標持續穩居全國前列,文化産業增加值連年位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文化産業總量的七分之一。深圳南山區還匯集了騰訊、雅昌、華僑城等眾多國家級文化産業基地,形成了領先的創意設計、動漫遊戲等文化科技産業集群。2019年,深圳南山區、廣州勵豐公司、華強方特集團獲評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廣東文化和旅遊産業發展逐步壯大,不斷涌現出的“文旅+”新業態,為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譜寫新篇章。(南方日報記者/徐子茗、李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