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社會治理】東莞鐵腕治水換來水清岸美

發佈時間:2020-10-12 09:57:14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周桂清  |  責任編輯:

 從茅洲河到石馬河,從黃沙河到穗豐年水道......東莞越來越多的河涌告別“黑臭”,重現水清岸美。2016年起,廣東省東莞市委、市政府多次高規格、大規模召開東莞全市性治水工作會議,圍繞水污染治理工作,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十三五”期間,東莞堅持全市“一盤棋”,科學系統精準治理水環境,讓水質改善跑出“加速度”。

目前,東莞全面推行河長制,東莞全市669條河涌實現市、鎮、村(社區)三級河長全覆蓋,東莞各鎮街(園區)實施“一河一策”“一月一考”策略,堅持目標、問題、結果導向,持續強化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東莞全市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呈現持續向好。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300多條內河涌完成整治......預計2020年年底,東莞全市河涌將全面消除黑臭水體,真正實現還水於民,還岸於民。 

茅洲河沿岸的優美景觀。(攝影/鄭琳東)

挂圖作戰推進源頭截污

東莞河湖交織、水系發達,屬於典型的嶺南水鄉城市。在推進城市品質提升、高品質發展的同時,東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把保護水環境、治理水污染擺在突出位置,並把“加強水污染治理”納入東莞市政府為民辦的十件實事。

為全面打贏治水翻身仗,東莞始終堅持市級統籌、以上率下。東莞全市先後成立東莞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東莞市水污染治理總指揮部及現場指揮部,分別由東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生態環境的副市長牽頭挂帥,強化治水頂層設計。在指揮部的統籌謀劃下,東莞全面推動水污染治理“1+N”政策體系完善和落實,組織召開現場會,全面推行臺賬管理,實行挂圖作戰,“一張圖”幹到底。通過任務“進度圖”、具體“施工圖”、人員“責任圖”構建水環境綜合整治動態體系,以目標倒逼進度、以時間倒逼程式、以督查倒逼落實,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按時高效完成水污染整治任務。

挂圖作戰,始終堅持科學、系統、精準治污。著力推進東莞全市雨污兩套管網系統健全、修正和完善,保證東莞市政管網中的污水管網系統獨立、健康、貫通,有序推進排水用戶的雨、污分流,確保污水不直排河涌,從根本上解決東莞全市水污染頑疾。其中,茅洲河流域累計建成污水管網359公里,已全部通水,共和村國考斷面水質已穩定達到Ⅴ類水或以上。

截至2020年9月30日,東莞全市已建成截污管網超過6300公里,完成35家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16個集中式污水處理項目新擴建、41座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力補齊污水處理硬體不足的短板,完善污水管網系統,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中,麻涌華陽湖從“龍須溝”變身國家濕地公園的治水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品質發展”的正面典型案例。

大兵團治水扮靚“一河兩岸”

河涌水環境向好的背後,是東莞以空前力度推進大兵團治水工作。

“十三五”期間,國家、省下達到東莞市的水污染防治目標任務中,包含石馬河旗嶺斷面、東引運河樟村斷面、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東江南支流沙田泗盛斷面4個國家考核斷面,以及東江北幹流石龍北河斷面、東江南支流石龍南河斷面、淡水河角尾村斷面3個省考核斷面。其中,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3個國考斷面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質。

目標清晰,東莞砥礪前行,全力以赴,先後成立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游片區等四大重點流域整治現場指揮部,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以重點流域污染整治為主脈,採取大兵團主戰、各方協同參戰作戰模式和補短板工程、強污染管控雙線作戰策略,在鞏固治水成效的同時,結合城市品質提升工程,扮靚“一河兩岸”,讓周邊群眾真正享受生態環境帶來的紅利。

茅洲河、石馬河是東莞水污染治理的兩塊“硬骨頭”。大兵團作戰啟動後,“科學、系統、精準”成為水污染治理的主基調,東莞全市水污染治理駛上“快車道”。在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二期項目時,每天進場施工人員超過2000人,高峰期近300個有效作業面,每日管網鋪設長度超過2公里;而在石馬河流域,高峰期時有500多個施工作業面同時開工,參建人員超過10000人。

為推動水污染治理工作落實,2020年以來,東莞市把國考斷面水質達標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時,繼續發揮大兵團作戰優勢,積極推動各重點流域整治工程復工,深入推進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創新實行東莞市領導包乾樟村國考斷面上游重點支流污染整治制度,每週召開工作例會,部署解決當前治水工作的痛點、難點、堵點,為東莞全市河涌水質和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提供有效保障。

從2019年11月到2020年9月,茅洲河干流水質已經連續11個月穩定達到地表Ⅴ類水,最好時達到地表Ⅲ類水。從廣東全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到東莞水環境顯著改善的典型代表,茅洲河實現了從“污染典型”到“治污典範”轉變。石馬河流域107條河涌基本消除黑臭,65條河涌水質已穩定達到Ⅴ類水,旗嶺國考斷面水質類別由劣Ⅴ類好轉至Ⅳ類,綜合污染指數下降63.1%,兩岸經常可見白鷺飛過,河水波光粼粼,形成生態美麗河湖新格局。

看變化

治水贏得了民心

治水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東莞市政府把治水納入為民辦的十件實事,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水環境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鐘漢良是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黨工委書記,2018年開始擔任黃沙河的村級河長,因工作認真細緻,被評為東莞“最美村級河長”。在他心裏,“治水贏得了民心”,“讓我巡河”也逐漸成了“我要巡河”。如今,巡河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必修課,“一個月4次,每次7公里。”實地查看河面是否有垃圾、河邊綠化是否存在缺失、河道是否有污染排放,然後通過APP把相關資訊反饋給河長辦,督促相關部門跟進解決。“河水越來越清,兩岸還修建親水準臺,越來越美,讓人眼前一亮。”

村民也滿意,經濟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昔日黑臭的黃沙河,經過綜合治理後,環保友好型企業紛紛進駐,廠房租金也由原來的每平方米六七元上漲到13元。水環境的改善,正逐步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贏。這讓鐘漢良十分感慨:“原本河邊工業污水橫流,整改後深得民心,是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