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産業鏈

莞邑大地涌動新浪潮 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

發佈時間:2020-09-08 09:34:28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郭文君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東莞市建設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一週年 莞邑大地涌動新浪潮 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

昔日“世界工廠”蝶變為“灣區都市”。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吸引18支高水準科研團隊進駐。

東江之濱,莞邑大地,改革新浪潮在這裡不斷涌動。

從以戰時機制應對疫情影響和國際經濟下行衝擊,堅定以創新驅動推動製造業發展,到全鏈條為投資鬆綁打造大灣區“成本洼地”,于危機中育新機的信心與決心在這裡宣示。

從以功能區統籌激發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活力,到全面拓展生産空間、優化生態與生活空間,高品質發展的衝鋒號角在這裡吹響。

東莞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如今正因改革而強。2019年7月底,廣東省委深改委批復同意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昔日廣東“四小虎”的改革闖將精神,以新的方式在當下延續。一年來,東莞站在全新的時代方位,以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旗幟,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力打造廣東高品質發展名片。

接下來,東莞將以廣東省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為統攬,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落實好各級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強化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擔當,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準開放,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探索先行經驗,以改革開放實際成效推動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動能轉換

“進”和“新”力量躍動

工業生産總值逆勢增長

“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於我們這種科技型企業尤是如此。”談及一個多月前在北京參加企業家座談會的情景,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仍心潮澎湃。在這位80後企業家的帶領下,近3年來,拓斯達營收增長了近4倍。如今,市值近50億元的拓斯達成為國內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代表,自主研發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技術、伺服驅動技術、視覺演算法等多項核心底層技術,公司自製機器人本體比例達到46.2%。

疫情中,拓斯達一度面臨生産運營的壓力。在東莞各級政府的引導與支援下,拓斯達主動謀轉型轉産口罩機、熔噴布機,打通産業鏈,並積極穩定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解決方案等主營業務。2020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預計將達到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40%。

拓斯達的突圍之路,是東莞堅定製造業發展、加大研發創新力度的一個縮影。

2020年上半年,東莞全市實現生産總值4361.28億元,增速基本與全國持平,排名僅次於深圳,位列珠三角第二。工業生産率先復蘇,在多項關鍵數據指標上顯示出了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東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月當月增長9.3%,連續3個月保持正增長;2020年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6.4%,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增長22.9%。

更可貴的是,新動能的崛起讓東莞經濟復蘇的腳步處處躍動著“進”和“新”的力量。2020年上半年,東莞市新一代資訊技術工程、高端裝備製造工程分別完成投資88.1億元、36.8億元,同比增長53.8%、28.2%。

近年來,東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與投入,是驅動工業生産與投資逆勢增長的一大動力。特別是在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中,東莞在全市範圍內針對發展突出問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為轉型升級進一步賦能。2020年上半年,東莞市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2.7%和34%;新興産業市場主體快速增長25.1%,累計達5.03萬戶。

一年多來,東莞與國家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之間的創新連線,從過去單點突破為主,逐步走向多點串聯。依託中科院物理所建設、投資上百億元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僅一年多時間,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就吸引了包括付超和曹永革在內18支掌握“硬科技”的高水準科研團隊進駐,並已在東莞塘廈鎮落地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迎來高速發展。東莞市政府還積極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由中科院著力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東莞市政府在土地、資金、政策上給予全方位的支援和保障,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抓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從倍增計劃向縱深發展,到臺港澳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速;從大科學裝置集聚帶動源頭創新,到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加快建設……昔日的“世界工廠”正崛起為年輕的科創“策源地”與人才高地。

戰時機制

政企攜手快速反應

于危機中育新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東莞市委、東莞市政府快速反應,參照疫情防控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以戰時機制加強經濟運作監測調度體系,統籌調度資源,全力幫助企業重振良好發展勢頭。一批創新舉措相繼出臺,折射出東莞這座城市在危機中育新機的改革精神。

創新升級“企莞家”平臺系統,形成了各部門線上線下協同服務企業的政務服務新生態。其中,對納入平臺的企業實施惠企政策“一站式”精準扶持,解決了惠企政策分散龐雜、獲取難、手續多、耗時長的問題。目前,“企莞家”服務企業總數達18991家,覆蓋“倍增計劃”試點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小升規”企業等。2020年以來,“企莞家”累計為企業解決問題訴求1830件,辦結率超過87%。疫情中,“企莞家”完成了5100家企業匹配並設計了模型,為東莞市經濟運作監測調度提供了支撐。

“‘企莞家’平臺是具有莞式特色‘放管服’改革,它解決了企業的資源需求與政府精準服務間的矛盾,暢順了政企溝通痛點難點,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東莞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繼雲教授這樣評價。

全面復工復産後,為幫助企業走出缺工困境,東莞出臺“企業組織、政府補貼、集中包車”政策,派出10多個小分隊,到全國10多個省區精準對接,以包車、專列等形式,點對點將務工人員從家門口接送到廠門口,特別是確保了工程師、高級技工等核心員工及時返崗,為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媒體評價“‘搶人’背後是東莞對勞動力資源和人才的渴求,體現了城市的進取心”。

疫情之下,一些企業訂單充裕卻人手緊缺,而另一些停産企業卻有不少待崗員工,人力資源供需“冷”“熱”兩極矛盾凸顯。東莞在廣東省創新“共用員工”互助調劑模式,並率先制定企業用工餘缺調劑指引。東莞小天才公司向多年合作的生産商——威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借調100余名技術工人解決“用工難”問題;黃江欣意口罩廠從以純集團“借用”上百名員工,解決了防護服生産的封邊技術難題……截至7月底,東莞市共計288家企業開展了“共用員工”對接,累計牽線“共用員工”1.3萬人,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了東莞的探索經驗。

面對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外向型經濟大市的東莞又開始了新的闖關。出臺實施“投資鬆綁30條”“穩外貿20條”“完善扶持25條”等系列政策,統籌設立了50億元保企業促復蘇穩增長專項資金;瞄準産業鏈安全,篩選出5000多家重點企業,確立穩企業保市場主體的基本盤;建立了每個重點企業一個駐企專員、一個融資顧問的幫扶網路,實打實為企業解難題……

位於松山湖的大族粵銘海外市場受到疫情影響,企業在科研申報、資金貸款、人才引進等方面也面臨困難。了解到情況後,東莞市政府專項指導組第一時間召集多部門負責人來到企業現場協調解困。經協調,公司2項科研項目申報有了新的進展,其中1項正爭取申報廣東省重大項目;東莞銀行現場就信用貸款和貼息與企業對接,初步擬定信貸金額。

“對接事項都有政府專員在跟進。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援,企業對接下來的增資擴産更有底氣。”大族粵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卓勁松説。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前,雖然誰都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但能看到人們依舊和當年白手起家時一樣,對未來抱有信心、不輕言放棄,並努力尋找突圍之路。”這,正是東莞變壓力為動力的果敢,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氣。

審批提速

優化營商環境全鏈條

為投資“鬆綁”

“項目辦理施工許可,前一天填報資料,第二天就拿到了審批,這充分體現了‘東莞效率’。”2020年5月,東莞第二季度市重大項目、增資擴産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集中動工儀式上,唯美集團旗下的廣東東唯新材料有限公司特種高性能陶瓷板材項目拉開了建設序幕。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平對東唯新材料項目從簽約到開工享受到的高效政務服務連連稱讚。

在東莞,以戰時狀態狠抓項目落地的高效行政效率正在成為常態,通過“放管服”改革不斷刷新審批速度的案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今年4月9日簽約,6月24日成功摘地,從簽約到控規微調及摘牌只用了兩個半月,其中控規微調僅用了8天。”近日,在東莞市第三季度重大項目、增資擴産項目、TOD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塘廈分會場,瑞勤科技消費類電子智慧終端製造項目正式動工,項目建設方華勤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陳曉蓉高度評價“東莞速度”。

過去一年多來,東莞將加快項目落地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在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上持續發力。目前,東莞的政府投資、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已分別壓縮至53個工作日、43個工作日,比廣東省改革目標的100個工作日、60個工作日分別壓減47%、28%。

2020年以來,東莞更是打響了一場重大項目審批服務閃電戰,堅決落實為投資“鬆綁”。在優化審批服務方面,實施完善重大産業項目預審批、試點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帶方案出讓等改革創新,特別是在土地徵收、用地出讓等方面,靠前服務提高效率,大力整合審批環節,促進多部門協調審批深度融合,實現項目審批管理平臺互聯互通互認,在土地、資金等要素方面加大對重大項目的傾斜保障,賦予項目更大的政策含金量。

在東莞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工程區、水鄉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的代辦服務點,政府部門的服務專員為重大項目在項目招投標、項目分期報建等全過程中提前介入,提供“保姆式”服務,變“等企業”為“追企業”。目前,東莞市已為26個重大項目提供代辦服務63次。

2020年5月,東莞發佈“投資鬆綁30條”,從主體、空間、成本等方面為社會投資鬆綁、減負,全鏈條鬆綁提速推動項目加快落地,提出統籌50平方公里産業用地全球招商,重點佈局重大創新載體、新興産業集群和産業鏈關鍵環節,力爭2022年東莞市累計招商引資額超66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突破1萬億元。這樣大手筆、大體量、系統性的投資鬆綁政策,在東莞發展歷史上是非常具有開拓性的創舉,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也比較少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輪的全球招商中,東莞不再比拼稅收、地價等優惠,而是以優化營商環境與綜合配套生態為“牛鼻子”,向招商引資的2.0版本加速升級。

放眼東莞,一批新項目緊鑼密鼓佈局。2020年1-7月,東莞市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24億元,同比增長37.3%。在重大項目“火車頭”的帶動下,2020年上半年東莞市固定資産投資達到927.79億元,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6.2個百分點,其中6月當月投資增長26.7%。投資增速加快,不但為短期經濟穩增長提供強力支撐,更為下階段的經濟高品質發展帶來強大後勁。

功能區統籌

要素資源統籌配置

流動更高效

2020年4月底,位於東江之濱的松山湖東部工業園正式動工建設,並迎來12個優質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金額54.3億元。這個工業園是企石鎮版圖上最北端的片區,在“沉睡”了10多年後,由松山湖高新區收儲6520畝土地,並面向全球招商,打造東莞首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重點承接精密製造、新興科技、環保節能的高成長性企業。

松山湖東部工業園是東莞推行通過強化功能區統籌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以來,松山湖功能區統籌發展試點實踐的一個生動縮影——通過松山湖與企石“聯姻”,統籌開發東部工業園,旨在打造“松山湖2.0升級版”,解決松山湖空間不足與企石後發崛起、進位趕超的動力之困。

東莞是國內少數幾個實行市直管鎮體制的城市之一。多年以來,靈活高效的行政架構成為東莞改革發展的一大優勢。但在“市鎮村組”四輪驅動下,各鎮村組各自為戰、分散發展,也出現了産業、城市設施難以有效集聚,産業佈局、土地資源未能高效統籌等問題。

2019年,東莞啟動了強化功能區統籌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在不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不增加管理層級的情況下,在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生態園)及周邊9鎮、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5鎮開展試點,實施發展規劃、區域開發、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建設、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等“五大統籌”。一年多來,在試點的兩個功能區,區域統籌發展正從文件規劃一步步落地成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在大嶺山鎮福林工業園一座座整齊排列的廠房中,坐落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多孔陶瓷研究團隊搭建的中試試驗平臺,這正是松山湖功能區科技産業融合的産物。一年來,功能區“1園9鎮”的科技産業交融越來越頻繁,科技要素從松山湖加速向功能區各鎮外溢:園區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已成功與大嶺山等鎮共同打造“華科城”系列孵化器,實現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和産業孵化的服務輸出;華南工業設計研究院與橫瀝鎮共建模具設計與製造中心、模具資訊服務中心;松山湖高新區拿出120畝稀缺土地資源,支援周邊鎮龍頭企業在松山湖建設研發總部,大嶺山鎮拓斯達、石龍鎮眾生藥業等企業已成功進駐……

走在水鄉科創中心的道路上,道路的一邊綠地環湖,另一邊則矗立著一棟棟模組化整合建築,水鄉政務服務中心便佇立於其中,企業與市民在這裡“只進一扇門、能辦所有事”。在服務中心的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專區,可就近、集中辦理國土、規劃、建設、不動産登記等領域近100項市級下放事項。水鄉管委會還建成了“高效水鄉”服務平臺,24小時服務企業,目前已有96項事權可在平臺進行審前服務,實現了從立項到投産的全程網上輔助申報和材料校驗。改革以來,水鄉管委會的審批時間比原來減少三分之一。松山湖功能區全面承接168項市級下放事權,自2019年7月正式承接以來已辦理功能區業務80750宗,功能區行政審批平均提速12%。

“經過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的審前輔導,我們公司提交的材料一次性通過,僅5個工作日就拿到了4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在其他一些城市至少要三個月才能辦下來。”誠捷智慧裝備(東莞)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咼亮説,“出於對水鄉功能區高效政務服務的信心,我們企業內部把項目投産的預期時間從3年縮減到了1年半。”

一年多來,功能區以“更強大的統籌能力、更科學的職責分工、更高效的機構運轉”充分驗證了改革成效。這是對東莞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改革,對於重塑東莞體制機制新優勢、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優化空間

重塑城市格局

邁向“灣區都市”

行走在東莞水鄉功能區,只見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被分割為一個個小塊,建設用地稀缺。水鄉功能區的開發強度已超過40%,亟須開拓新的産業空間。目前,洪梅鎮正在謀划水鄉第一宗連片的、條件成熟的“工改工”項目。在這片1200畝的土地上,原來低矮破舊的老廠房將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樓高近60米、容積率達到4.0的現代化産業園,並實現“工業上樓”,推動製造業的集約發展。

2020年3月,東莞市委深改委批准水鄉功能區、濱海灣新區、塘廈、常平、石龍共5個基層改革創新實驗區。其中,水鄉功能區被賦予了創建連片“工改工”改革創新實驗區的新使命,探索通過改造模式、專項規劃、項目報建、産業運營等改革,建立健全連片“工改工”全流程體制機制。

在“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時期,農村集體土地承載了東莞2/3的經濟存量、2/3的工商企業。隨著時代的發展,鎮村級工業園土地權屬複雜、碎片化,利用效率低下,環保、安全問題突出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引入。

改,成為擺在東莞面前的不二選擇。2020年4月,東莞《關於加快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的實施意見》及相應配套政策發佈,針對土地歸宗拆遷補償難、連片改造動力不足、各類歷史遺留問題負擔沉重等難點,通過86條創新舉措,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村集體等各方積極性。

從2020年開始,東莞開展“工改工”三年行動計劃,並建立項目庫,力爭2020年全面推動11500畝的工改工連片改造,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7500畝。截至2020年7月,東莞市已累計完成“工改工”拆除平整2896畝。

除了城市更新之外,用好土地收儲整備的開發方式,為重大項目、龍頭項目提供土地要素支撐,對東莞産業的發展來説也至為關鍵。2019年至今,東莞全市共收儲産業用地9984畝,累計辦理工業倉儲用地(含“工改M0”)變更土地使用條件業務175宗,面積超過1.3萬畝,累計增加工業廠房建築面積531萬平方米。

眼下,在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等高品質發展平臺,土地收儲整備使得越來越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項目與前沿科研平臺,獲得了廣闊而優質的發展空間。

以拓展産業空間為切入點,東莞還深遠謀劃整個城市空間佈局優化的“一盤大棋”。從“十年磨一劍”高標準規劃建設國際商務區,到全力構建“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三位一體的城市品質標桿地區;從多個軌道交通站場TOD綜合開發提速,到沿軌道交通重塑城市格局……精心雕琢的城市“工筆畫”逐漸清晰,昔日的“世界工廠”蝶變為如今的“灣區都市”。接下來,東莞還將通過國土空間規劃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安排,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産空間、宜居舒適的生活空間,引領帶動城市發展轉型。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如今的東莞,以改革創新實驗區撬動全域推進深化改革,高品質發展從理念設計到政策制定再到落實執行,強烈共鳴與合力在同一個方向凝聚、升騰。(撰文/郭文君 攝影/孫俊傑 編輯統籌/甘韻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