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産業鏈

東莞建設改革創新實驗區一週年交出亮眼成績單

發佈時間:2020-09-04 09:50:06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吳擒虎 郭文君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挺進“深水區”——東莞建設改革創新實驗區一週年交出亮眼成績單

南方網訊  最近,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即將召開的HDC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忙碌著。9月10日,來自全球的華為生態夥伴和行業“大咖”們將齊聚松山湖之畔,探討全球智慧終端産業的革命性突破。

十多年間,華為在東莞的佈局,已從最初的加工基地,轉向研發機構等産業鏈前端。這正是東莞製造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去年7月底,廣東省委深改委批復同意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一年多來,東莞以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緊緊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今年上半年,東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達1802.58億元,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2;製造業投資更是達到283.80億元,增長22.9%。截至今年7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4個月保持正增長。

挺進“深水區”,東莞改革翻開新的一頁。

地從何處來?

在廣深高速東莞石鼓出口,亞創智慧新城項目工地上,穿梭的工程車正在進行土地平整。這裡原是一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工業園,從事塑膠、製鞋、小五金等低端産業。“相當於可以做西裝的布料,卻用來做了抹布。”項目負責人劉建玲説。

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省級節點項目,亞創智慧新城項目計劃投資45億元,打造以“新基建”為龍頭的産城綜合體,建成後預計年産值可達18億元。

東莞的土地開發強度早已超過國際公認的30%警戒線。如何破解困局?東莞市自然資源局局長賴健偉説:“我們向存量空間、低效空間要資源,通過土地整備、空間騰挪等舉措,讓産業用地連成片,實現土地增值。”

2019年至今,東莞收儲産業用地9984畝,新增實施城市更新改造18273畝,拉動固定資産投資534億元。

為調動鎮村積極性,東莞創新採取了“基礎補償+增值共用”利益共用機制,明確村集體可以按一定比例共用增值收益。東莞還提出34條政策共86條措施,打破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中的難點、堵點。

以松山湖、水鄉功能區為試點探索強化統籌,東莞啟動了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推動鎮街發展從“背靠背”到“手拉手”。一年來,松山湖功能區完成了原東部工業園6200多畝土地徵收,打破了十多年久推不動的困局;水鄉功能區與水鄉五鎮攜手,劃定8個總面積約2.3萬畝的土地整備重點單元,將用於産業轉型。

另一個“硬骨頭”是,涉及土地的多項改革超出了東莞的行政職權。短短一年來,由省支援在東莞落地的改革項目已達到19項。其中,國土空間規劃、增值收益分配、“三不變”改造機制等9項支援政策,為東莞拓展産業空間提供了有力支撐。

産業如何調整?

連日來,東莞多個鎮街查封了60多家污染企業,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産出企業的退出,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進入騰挪了空間。

作為製造業名城,東莞擁有工業門類34個,約佔全部工業大類的83%,能生産6萬多種産品。然而,在産業結構上,仍存在低端加工製造偏多、企業規模小而散的問題。

東莞亟待改變過去小打小鬧的産業格局。東莞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陳順嬌介紹,為做好産業轉型升級的大文章,東莞規劃建設高規格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佈局灣區高端製造業總部基地、銀瓶合作創新區機器人産業園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並整合“標準地”出讓、招商選資機制創新等系列改革。

在“招大引強”理念的指引下,京東、紫光、新能源、歐菲光、正中、順絡電子等一個個産業巨頭攜重大項目而至。

隨著改革的推進,東莞千億産業格局的拼圖越發豐富。建設省改革創新實驗區一年來,電子資訊産業産值達11312億元,是東莞誕生的首個萬億産業集群;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産值超過3000億元,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産值超過千億元,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産值即將邁入千億大關。

先進製造業的發展、産業格局重構的背後,是源頭創新體系的深化。“過去,東莞的科技創新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合創新為主。”東莞市科技局局長卓慶介紹,“如今,我們強化創新的源頭供給,大力發展硬科技。”

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契機,東莞不斷補齊源頭創新短板,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

投資怎樣快速達效?

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穩定經濟底盤的重要手段。投資項目落地,往往堵在規劃審批、控規微調、修改審查等環節。

為此,東莞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建立控規微調“容差審批”機制,實現整體審批時限提速80%;試行告知承諾制,除關鍵性指標外,行政審批部門直接予以行政審批;推行全程網上辦理,明確辦結時限,備案類項目在3個工作日內、力爭1個工作日內辦結,核準類項目在10個工作日內、力爭5個工作日內辦結。

今年3月新機制實施以來,東莞累計審批增容工業廠房建築面積259.2萬平方米,增容面積超過2019年全年總和。今年1—7月,東莞市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24億元,同比增長37.3%。

應對疫情衝擊,東莞還成立“戰時”經濟運作監測調度指揮部,將支援企業復工復産的一系列特事特辦事項,轉變為常態化服務舉措。

讓投資進來,把企業留住,東莞實現“危與機”的辯證轉換。(南方日報記者/吳擒虎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