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四十年奮鬥:為了人民 永不停步

發佈時間:2020-08-28 09:25:38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楊磊 趙楊 夏凡 崔璨 張光岩  |  責任編輯:

8月26日晚上,深圳市民廣場流光溢彩,伴隨著慶祝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大型燈光秀表演的音樂節奏,人們揮舞著熒光棒,歡樂著、感動著,幸福感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這是在為深圳祝福、為特區40年慶賀,也是為每個人自己加油點讚。一部特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特區人的追夢史。這裡承載了中國人“闖世界”的“野心”,寄託了中國人對現代生活的期待。正因此,40年裏特區吸引了一批批海內外逐夢者。

40年裏,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特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三個經濟特區從貧窮落後的邊陲之域躍升為有著世界影響力的活力之城,GDP總量從1979年的不足1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3.3萬億元,是原來的2200倍,人民生活翻天覆地。

一切為了人民是改革的根本出發點

2012年,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考察的第一站來到深圳。心繫人民,總書記專門來到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社區,了解漁民村發展歷程。漁民村人原是漂泊的水上人家,改革開放後,他們利用特區政策和毗鄰香港的優勢大力發展經濟,興辦來料加工工廠,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成為國內最早的“萬元戶村”。

“這是歷史性的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道。

一切為了人民,是建立特區的根本出發點。1978年7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當時省委設第一書記和多位省委書記)習仲勳來粵後第一次到基層調研,選擇在逃港問題最嚴重的寶安縣。耳聞目睹“界河”兩岸和中英街兩邊貧富懸殊,聽到偷渡者説,“我們窮,收入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後,他深受震動,説:“我們自己的生活條件差,問題解決不了,怎麼能把他們叫偷渡犯呢?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不能只是抓人,要把我們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

1979年1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率領工作組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汕頭。親眼看到故鄉落後、凋敝的現狀,百感交集。來自新加坡的愛國華僑羅新權説:“你敢不敢搞自由港?這樣是最快的。”吳南生深受啟發:廣東可以把汕頭劃出來做試點,創辦出口加工區,實行對外開放。他在隨後召開的廣東省委常委會上提出建議,並放下一句話:“如果省委同意,我願意到汕頭搞試驗,如果要殺頭,就殺我好了!”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建立經濟特區,村子裏都是泥塘,我們哪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79歲的漁民村老村長鄧志標説。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1915元,增加至62522元,翻了31倍;深圳、珠海、汕頭住戶每人平均存款數量,分別約121745元、98083元、46148元。

“技能有了,腰包鼓了,日子甜了!”這是特區市民實實在在的感受。

特區人是特區發展的動力源泉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也是黨領導特區建設的“方法論”。

一座城市邁向現代化,人是最關鍵的要素。

1992年,珠海舉行“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在全國率先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近年來,珠海又推出了“珠海英才計劃”“5年投67億廣納英才”“人才先落戶後就業”等新政,向全球創新精英拋出“繡球”。

40年間,深圳從一個人口不足3萬的邊陲小縣,一躍而起成為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的現代大都市,而且,近5年來,每年仍保持著常住人口新增40萬—50萬人的強勁勢頭,成為全國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城市。無數的創業者在深圳這片沃土上開拓、拼搏。

40年來,特區政府通過深化改革、技術創新帶來的公共服務優化,為來特區的逐夢人提供各種出彩的便利。今年大學畢業的小徐,通過網上投簡歷,在深圳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她通過“i深圳”APP,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戶登記,一個“i深圳”APP整合了近70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居全國前列;99.92%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零跑動”;237項事項實現秒批。高效便利的政務服務,為人們的創業和生活提供了更加優質的體驗。

“特區之特,就是讓一批批對美好生活有著夢想的人,找到改變命運,實現理想的舞臺。”深圳市委黨校教授路雲輝説,在特區這個“試驗田”裏,一批批“拓荒牛”用埋頭苦幹創造了特區的輝煌,他們也融入特區發展實現了自身價值。

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

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黨的群眾路線被多次提及。

民生無小事、事事總關情!40年來,廣大特區黨員幹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在看病、上學、就業、住房等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上下功夫,特區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沿著珠海“情侶路”漫步,蔚藍的大海一望無際,白雲掠過,海鳥翱翔,“珠海漁女”雕像、“日月貝”珠海歌劇院在不遠處佇立。特區建立之初,珠海就確定了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1992年,珠海率先提出“八個不準”,只引進技術高、附加值大的項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進入!如今,珠海連續三個月空氣品質排名全國第一,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最宜居城市。從珠海到深圳、汕頭,良好的生態環境漸成特區“金字招牌”。

教育牽動無數家庭。深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深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過去3年全市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09所,新建幼兒園257所,新增各類學位32.7萬個,是全國一線城市中學位供給增幅最大的城市。珠海則自2007年秋季起,對本市戶籍的中小學生實行免費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免書雜費,高中教育階段免學費,成為全國首個實現12年免費教育的城市。目前,三個經濟特區共有高校約27所,在校生超過24萬人,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深圳將醫療“短板”變為“潛力板”。40年來,深圳全市醫療機構、床位和人員分別比1979年增長56.3倍、73.4倍和86倍,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通過實施“三名計劃”,深圳累計引進了245個高水準學科團隊合作共建重點學科,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在深圳佈局。

“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這是中央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期望,也是特區人值得期許的未來。

“人民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城市環境一天比一天優美,人的精神面貌一代比一代強,這就是時光對我們奮鬥最崇高的褒獎。”一位深圳幹部道出共産黨員的質樸心聲。(南方日報記者/楊磊 趙楊 夏凡 崔璨 張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