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張樹桐:從演員到老師,見證潮劇數年發展

發佈時間:2020-08-24 09:40:3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高淺  |  責任編輯:

中國網廣東8月24日訊  潮劇,又名潮調、潮州戲、潮音戲,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潮劇以優美的唱腔音樂、獨特的表演形式,和極富地方生活特色的戲曲情節而享譽海內外。2006年,潮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悠悠五百餘年的歷史長河裏,潮劇作為中國古老戲曲之一,早已成為連接海內外2000多萬潮汕人的精神紐帶,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心修學,打造紮實功底

作為一名潮醜演員,張樹桐學習潮劇技藝已超15年。1998年6月畢業于汕頭戲曲學校後,他便進入廣東潮劇院擔任導演與演員的職位,後重回汕頭戲曲學校成為一名戲曲教師。張樹桐師承鄭福基、蔡書強等老師,在數年的摸爬滾打中,打下了紮實的演藝功底。

生在潮汕,張樹桐自幼就受到潮劇文化的熏陶。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他總能看到或聽到潮劇,這也讓學習潮劇這一決心早早地埋進張樹桐的心中。1992年,在經過專業考與文化考的雙重考查後,他正式進入汕頭戲曲學校,開啟他與潮劇的故事。

行內人常説:“無技不成醜”。在全國的戲曲種類中,潮醜以傳統的摺子戲扇子功而出名。扇子功包含合扇法、半張扇法和張扇法等,需要潮醜演員過折扇的開、合、顫、翻、搖、拋、絞等來突出所飾角色的性格特點。“合頂扇”、“托旋合翻扇”、“接扇”等3個潮醜折扇工來體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在表演中,他結合劇情運用各種丑角表演技巧塑造人物形象,成功地扮演了一系列角色,如《柳玉娘》的阿仁,《忠義雙夫人》的岳庭,《金花女》的阿牌,《昭君出塞》的王龍等。

回歸校園,志做薪火傳承人

“選擇回歸學校,是因為覺得自己在舞臺上吸取了足夠的經驗,也就開始有了想要把潮劇的技藝更好傳承下去的想法。”2015年,張樹桐重返母校,成為負責培養丑角演員的戲曲老師。

據張樹桐的介紹,與當時他進入汕頭戲曲學校不同,學校適應新時代改變了教學模式:從三年一招到如今的每年招生;學生們也需要通過更嚴格的考核才能研修戲曲學業;同時,除了每日早練晚修的基本功,學校還專門開設了潮劇文化課。他表示,只有讓學生們在思想上能感悟與悠久的潮劇文化,才能深刻地領悟角色特點,把潮劇演“活”、演火。

相比做戲曲演員,張樹桐深知做戲曲教師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當你成為引領一批人的榜樣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我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與能力,和學生們共同進步。”

保持初心,結合時代發揮價值

從演員到教師的身份轉換,讓張樹桐感受到潮劇在近些年來的變化與發展。

他坦言,目前全國的戲種的確都面臨著發展困難的現狀,但潮劇在潮汕地區生存力依舊很強。一是因為潮汕地區祭祀等傳統習俗活動中需要潮劇的助興;二是潮劇目前還沒有面臨觀眾斷層的困境,據悉在揭陽仍有不少的年輕票友支援潮劇。

近年來,潮汕地區政府一直在經費與平臺宣傳等方面支援潮劇的發展。張樹桐告訴筆者,廣東潮劇院經常會去珠三角進行演出,為在外的潮汕人帶去有鄉音的溫暖。同時,資訊技術的發展也讓各地戲曲行業交流愈加方便,廣東潮劇院曾前往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進行學習交流,也有幸曾邀請業界著名的戲曲導演到汕頭戲曲學校進行培訓與授課。

對於潮劇未來的發展,張樹桐保持著作為潮劇演員的自信。“只要演員們用心,傳承者們努力,相信在傳統技藝與新興技術的包容結合下,潮劇一定能夠發揮出更好更高的藝術價值。”(高淺 實習生:陳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