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頭條

白沙茅龍筆傳承人張瑞亨:匠心獨運 筆畫茅龍

發佈時間:2020-08-18 09:30:43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高淺  |  責任編輯:

   中國網廣東8月14日訊 圭峰山坐落于江門新會,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在圭峰山講學時,就地取材,束扎茅草根部為茅龍筆,並以此寫出富有獨特力量感的嶺南第一碑。

歷史波折,決心傳承‍

張瑞亨大師是國家級非遺白沙茅龍筆的傳承人,他自幼迷戀書法,一次偶然機會在家中發現了破舊的茅龍筆,甚是喜愛。張瑞亨介紹説:“新會人把茅龍筆叫做‘風水筆’,茅龍草有‘草根變龍頭’的傳説,使用茅龍筆也有興旺發達等這些吉利的意思。”茅龍筆經歷了抗戰時期的沒落,在改革開放後,才在新會工藝美術廠開始恢復其製作和生産,17歲的張瑞亨進入工廠學習雕刻茅龍筆龍頭,自此便與茅龍筆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沙茅龍筆

茅龍筆的傳承和發展一波三折,新會工藝美術廠因為經濟效益不佳改成了製衣廠。在艱難的環境中,張瑞亨沒有放棄對茅龍筆的執著,反而繼續錘鍊茅龍筆的製作和使用技藝,他在茅龍草堂、岡州畫院製作茅龍筆,研究書畫,並把自己製作的茅龍筆推薦給書畫藝術家和書法愛好者。2008年,白沙茅龍筆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歷經幾十年的風雨春秋,在張瑞亨的不斷努力下,茅龍筆漸漸回轉了生機。

剛柔並濟,革故鼎新

茅龍筆以圭峰山的茅草作為原料,筆頭軟硬適中、吸墨性極佳又富於彈性,書寫流暢的同時又堅韌耐用。與毛筆的柔軟細密不同,茅龍筆在揮筆時筆劃中易留空隙,形成獨有的“飛白”,擁有“刀刻”般的美感。張瑞亨説,在使用上,毛筆的墨水淡了就要重新蘸水,筆尖散開之後沒有辦法作畫,而茅龍筆的側鋒還可以繼續作畫,這就是茅龍筆最大的優點之一。

茅龍筆製作過程

茅龍筆通過蘸水的多少可以調節筆頭軟硬,適應不同的書法或繪畫,張瑞亨還創新製作了便於上色的排筆以及畫精緻國畫的茅龍國畫筆,讓茅龍畫作風格更加多樣。傳統的茅龍筆筆身與筆頭由同一段茅草捆紮,形態沒有大的變化,張瑞亨則開拓創新,將筆頭剪下,套入木雕筆身和玉雕筆身。筆頭筆桿分開製作的設計,在保證茅龍筆使用性的同時,大大增強了茅龍筆的美觀程度,也提高了收藏價值,加之配套的精美包裝,成為了集工藝、文化、美術為一體的送禮佳品。

張瑞亨用茅龍筆繪畫

時代向前,初心不變

幾十年來,張瑞亨一直堅持研究白沙茅龍筆文化,從傳承製作技藝到研製新式茅龍國畫筆,再到創作茅龍筆書法繪畫技法、研究刻字技術,開展茅龍筆文化講學,設計周邊産品……古人手中一捆簡簡單單的茅草,在他的不斷努力下逐漸煥發生機,在現代文化裏得到保留和傳承。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工藝美術品如果沒有經濟價值的支撐,很容易被拋棄在時光的長河裏。張瑞亨坦言,非遺的傳承只靠熱愛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開發它的經濟價值,“除了茅龍筆,我還在設計筆架和其他産品,並且和茅龍筆的書畫一起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了解茅龍筆,了解其背後的文化。”他説。張瑞亨還經常參與文化講學,希望茅龍筆文化可以在下一代的手中繼續傳承,還和不同的行業探索文創合作開發的新模式。“只要用心去做,不斷創新發展,技藝就不會消失,非遺文化的傳承會在時代的需求中不斷重生。”張瑞亨如此説道。(高淺 實習生:盧健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