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接大需求“一條龍”就業扶貧
黔南州都勻市春暉小區,主婦在南粵家政課堂學習育嬰知識。
手藝人向網友展示織金蠟染的技藝。
繡娘專心製作苗繡。
17歲的朱羽正強烈地期待著在廣州開啟一段新生活。作為廣州港集團班的一名學員,他很快會如願成為廣州港集團的正式員工。只要肯努力,他可以到廣州港技校完成本科學業,還有機會在廣州安家,把父母也接過去。如今,在貴州畢節與黔南,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像朱羽那樣,借助廣州就業扶貧提供的平臺和渠道,努力蹚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憑藉造血式的就業扶貧,拔掉“窮根”、澤被後代不再是夢想。僅今年以來,廣州協助畢節市、黔南州穩定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25601人,其中畢節17387人、黔南8214人;累計線上推送優質空缺崗位超過5.5萬個,廣州市各區線下提供勞動崗位超過1.36萬個。
“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崗位”“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點對點’幫助貧困勞動力儘快有序返崗”,這些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就業扶貧提出的要求。廣州靈活推進就地就業,持續帶動轉移就業,精準打造就業扶貧基地,多點發力幫助貧困人口“抱團”脫貧、實現“憑技能吃飯”的轉變,從“質”與“量”兩方面不斷提升就業扶貧水準,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生動局面。
就地就業“活”繡娘回家舞起“指尖芭蕾”
燭火跳動,手指翻飛。在畢節市織金縣綺陌街道中營村的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裏,苗家繡娘手捏銅片蠟刀,在燭火上略一停留,隨即蘸著黑色蜂蠟,在白布上畫了起來。只見寓示吉祥的錦雞紋仿佛飛上了畫布,寓示生財的水波紋好似滾動著涌現出來……
“背著娃、畫著花、養著家”,不是夢想。蠟染刺繡也可以叩開脫貧致富的大門,成為遠近聞名的“指上芭蕾”。
“開始的時候,也有人不看好。”茶店鄉海馬合作社的創始人羅英告訴記者,苗家兒女為生計走南闖北,常常到浙江和廣東的工廠裏求職務工。鮮有人能料想得到,有朝一日,祖輩傳下來的手工藝能夠走出大山,被外面的市場所追捧和青睞。隨著繡娘一個接著一個擺脫貧困,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海馬合作社由創立時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160人。
“家門口”就業,須有産業作支撐。“有‘廣州力量’撐腰,繡娘很有底氣。”織金縣婦聯主席黃英如此感慨。近年來,在唯品會等廣州企業的影響下,織金的蠟染刺繡逐漸被市場接納,産品覆蓋家居、服裝、箱包等諸多領域。專業合作社和手工繡坊如雨後春筍般涌現。2017年底,織金蠟染刺繡與唯品會成功“牽手”。2019年11月29日,織金苗繡正式通過YY互動直播平臺開啟“帶貨之旅”。在與市場的接觸中,開發傳統手工藝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企業會把設計紋樣交給苗家人,借助他們的蠟刀和純植物染料進行加工;企業也會通過與苗家人的技術合作,把傳統紋樣嫁接到各種時尚産品中去。
“家門口”就業,須有人才來引領。在廣州的對口幫扶下,織金人頻頻進入大學、企業考察、學習和交流。從加工成品到直播帶貨,苗家人逐漸掌握了讓蠟染刺繡成為“商品”的方法。苗家人會自豪地告訴遠方的客人,織金繡娘不僅登上了倫敦時裝周的舞臺,而且已經到世界各地去講學和推廣。
如今,織金蠟染刺繡等文化産業已累計實現産值1億元,專業從事蠟染刺繡的手工藝人達5500余人,帶動了2萬餘名繡娘創業就業,2300多名貧困繡娘實現增收。一把蠟刀、一根蠟燭、一張布匹……不僅能繪就山川日月,而且能繪就美好生活。
轉移就業“忙”“南粵家政”異地引流吸粉
“寶寶抓到什麼東西都會往嘴裏塞,所以一定要對‘四具’(玩具、臥具、食具和傢具)認真消毒。”在黔南州都勻市春暉小區內,老師正在新一期家政職業技能培訓班上講解育嬰技能,吸引了社區裏各個年齡段的主婦。她們頭戴清一色的頭巾,身著印有“南粵家政”字樣的粉紅馬甲,在課堂上聚精會神。
一手抱著嬰孩,一手記著筆記——王海麗抱定了南下廣東務工的想法,聽講格外入神。“我以前在浙江打工,一個月3000元。現在聽説珠三角的月嫂每月有8500元收入,幹得好還不止這個數。”掌握了這些消息,王海麗心動了,家裏人也支援她做月嫂。説起課堂上的收穫,她有自己的“小試驗”。“女兒剛出生50天時消化不良。我用培訓班上學到的手法給她按摩,沒想到不用吃藥就慢慢好轉了。”她轉而告訴記者,等女兒兩歲了,她就去廣東當月嫂,趁著年輕闖一闖。
“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有收入來源,才可能真正脫貧致富。”當地一位社區工作者對此深有感觸。廣州以就業培訓帶動就業扶貧,建立起常態化的穩增收機制。不僅在黔南州,“南粵家政”的流量入口也開設到了畢節市。6月,“南粵家政”花城人家(畢節)家政實訓基地落成。廣州市婦聯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百家企業中遴選3家“領頭羊”共同打造實訓基地。經過母嬰服務、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和醫療護理等四大實訓課程培訓,學員們將走上花城廣州的2萬個就業崗位。
轉移就業是系統工程。廣黔攜手幫助貧困群眾“抱團”走出去,不僅促進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而且加快了城鄉融合腳步。在廣州市荔灣區對口幫扶的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家家戶戶門口都張貼著“七星就業APP”的二維碼。在這個平臺上,地方政府把就業資源導入其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零距離對接,能像“下單”一樣找工作。在柏楊林安置點,就業率高達92%。目前僅在廣東工作的“柏楊林人”就有1700多名,製鞋、服裝、電子等製造業都有他們的身影。
讓扶貧成果穩得住,讓貧困人口收入有保障。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兜住戶籍所在地和就業地的“兩頭”,才能讓貧困群眾放心大膽地走出去。為此,廣州設立“山海心連之家”勞務協作工作站12個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為了轉移就業人員在廣州更好地穩住,我們專門派駐工作人員到廣州的勞務協作工作站。”畢節市七星關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定期回訪、跟蹤服務、心理疏導,“柏楊林人”在外務工的生活“穩了”。
基地就業“準”校企聯手“訂單式”脫貧致富
“入學即入職、頂崗即上崗、畢業即就業”,這已經成了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廣東技工”訂單班一句響亮的口號。從2016年開始,廣州港集團開始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一起探索就業扶貧的路子。2017年,廣州港集團班正式開班,至今已開辦包括中專班、大專班在內的三期。“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骨幹員工、一線技術工人。他們的課程與將來從事的工作密切相關,比如大型機械駕駛、機械維修。”廣州港集團扶貧辦主任許鴻介紹,經過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兩年的培訓,學員們第三年到廣州港實習,這就是所謂“2+1”的模式。
打造就業扶貧基地,關鍵在於找準需求的結合點。業界人士認為,廣州一些企業在技能工人儲備方面存在短缺,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借此類合作完善自身的實訓體系。“畢節有很好的生源,孩子們很淳樸,和我們企業的理念很契合。”許鴻告訴記者説,學員在培訓時就能融入企業文化,這是“訂單式”就業扶貧優於勞務輸出的地方。在廣州港集團、廣汽集團、雪松集團的參與下,截至2019年底,廣州在畢節市、黔南州已開辦30個校企合作班,招收學生113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585名、佔比51.49%。
打造就業扶貧基地,為城鄉多元融合搭建了平臺。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池涌頗有感觸地説:“學院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資源優勢,依託廣州港集團、廣汽集團、雪松集團等企業對口幫扶,成功探索出‘東西扶貧協同、校企雙元育人’等知名企業訂單班辦學新模式。”談到未來的設想,許鴻表示,廣州港集團還有商旅、水産和地産的板塊,這些領域都有可能成為智力扶貧的新領域。“廣州是一個相容並包的城市,這些學員會給畢節帶來新理念、新活力。”
讓扶貧的對象目標更聚焦,讓政策幫扶措施更到位——廣州的就業扶貧充分發揮千年商都的底蘊,把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舉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滴灌到崗、到戶、到人,不僅使貧困群眾“穩得住”,而且為未來“人的發展”打造了新平臺、創造了新路徑。(記者張露、楊博、蘇韻樺)